文档详情

消费社会视野下人的审美观研究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6.26KB
约13页
文档ID:227255173
消费社会视野下人的审美观研究_第1页
1/13

消费社会视野下人的审美观研究 摘 要:消费社会的审美观转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其中所显现的人性误区及负面效应,已客观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阻力我们所面临的时代,是一个转型快速但缺乏有效价值引导的时代,需要新的人性结构和新的审美观的建构和塑造为了适应这种特殊的时代要求,塑造新的文化人格和人性,必须进行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进行新的价值重构文章阐述了消费与审美的关系与特征,分析了当前社会审美观存在的误区,提出人文价值重建、培养健康的消费心理、构建生态美学策略和对策,以期进行有效的价值引导,为塑造健康的审美人格奠定良好的基础关键词:消费 消费的文化属性 消费社会审美观 审美观重建:F59 :A:1004-4914(2016)12-033-03一、消费与文化1.消费消费作为人类使用和消耗物品的行为,始终作为人类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而存在着,因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消费行为消费”一词在我国汉代就已经出现,解释为“消磨、浪费”的意思,而在唐宋时期则有“开销、耗费”之意在西方,“消费”在中古英语中写作“consumpcyon”,源于拉丁语“consumption-”的词干,意思也是指“消费、浪费”。

{1}消费作为与社会生产、交换、分配相关的经济形式、并反映一种社会关系的概念而存在消费”一词语义变化的过程,其实反映了人们对消费行为态度变化的过程,而最根本的则是反映了社会生产得到了发展、人类财富从匮乏到丰富的变化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消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不仅是人们满足生活需要行为的一部分,而且还是一种生产和生活方式,体现出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文化形态2.消费的文化属性最简单的消费也就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消费行为,就是维持和满足人的自身生存需要的消费这种消费专注于物品的使用功能,即使用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又出现对文化价值的消费,这种消费基本上与人的文化生活有关,这是在满足了基本消费和其他消费以后的更高的消费,即消费进入到精神领域,人们更为注重教育、艺术、消闲、旅游等等的消费消费行为的变化是和社会生产水平和文明进程相一致的消费行为的变化不仅表现在消费内容越来越扩大,范围越来越宽泛,而且消费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深入{2}现代意义上的消费,不仅仅是对于物品的实物消费,而且还包含着符号消费等更多的内容消费与文化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至消费的方式就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或者说消费就是文化。

人们消耗物品和服务即购买、拥有、享受、花费的过程之所以成为消费,就是因为体现了某种社会意义和文化记号的过程,因此从消费中也可以窥见一定社会的性质和文化的秘密消费不仅是人们满足生存需要的行为,而且还体现出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文化形态现代消费正日益表现出超越了对物品和服务的消耗行为,具有了更为广泛和深刻的含义,体现出文化的特征当今消费与文化的关系已密不可分,消费的方式就是一种文化的体现二、消费与审美随着消费的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扩容,许多纯粹为满足人们的精神和心灵需要的活動,也被称为了消费,这其中就包含有审美活动,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精神消费、文化消费,以及审美消费具体来看,消费活动在以下向度上体现出了审美特质第一,消费对象的外在形式具有审美属性审美活动是直观性的、外在的、感性的、即时性的;审美对象的外在形式包括声音、气味、触感等,但最多的则是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的形状和色彩任何消费对象必然都有其外在形式且不说音乐、绘画、摄影、雕塑、影视等精神消费产品纯粹就是展显声音、形状、色彩等形式因素的,就是吃、穿、住、行等以满足人们的生存、生理需要为主要功能的消费活动中的消费对象,也有着形状、色彩、声音、触感等形式因素。

{3}这些形式因素与那些纯精神消费品的形式因素一样,同样能给人带来审美愉悦和审美快感随着物质财富的不断丰盛,基本生存和生理需要的满足不再成为问题,人们越来越注重消费活动的审美属性,其造就的渠道之一就是通过审美元素的添加使消费对象尽可能获具形式上的美感第二,消费活动中消费主体的心理反应具有审美属性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建立联系、发生关系从而于审美主体产生的一种精神心灵反应,审美对象的审美特质得由审美主体来认知、感受与发现,最终落实、体现在审美主体的心理事实上,如愉悦、快感、满足、欢欣、激动、欢娱、喜爱、向往以及失望、低落、颓唐、伤感、忧郁、紧张、惊惧、厌恶等纯粹的精神消费,如音乐、文学、影视等文化消费,就是凭其审美属性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的消费活动基本生存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得到满足了,精神心灵自然会愉悦、舒畅、欣喜、满足;相反,基本生存的需要、生理的需要没有或没有很好得到满足,精神心灵自然会失望、痛苦、低落、遗憾这些都是消费活动的审美属性的一种表征还有就是,人们为实现某类消费而在内心产生竞争的压力感、急迫感和焦灼、担忧等情感、情绪,也可视为这里所说的因消费主体的心理反应而显示出的审美属性。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消费活动中消费对象的形式、消费行为的样态给消费主体造成的心理反应、消费活动中消费主体由生理反应引起的心理反应,是消费活动的审美属性的几种体现方式三、消费社会的审美特征在物质财富大量堆积的经济环境中和价值指向混乱、意义逻辑关联断裂的后现代文化环境中,后工业社会消费主义消费必然地衍生为感性、直接的审美消费:“我们生活的每个地方,都处在对现实的‘审美光环之下{4}审美的消费主义消费无所不在,填充了日常生活在消费社会,消费主义的审美特征主要是从四个方面体现的:第一,消费时尚化在消费社会,消费者消费的产品(服务)的样态、消费的方式,与消费者的地位、身份和品位、风格有着明确、固定的对应、契合关系,而且这种对应、契合关系在一定的社会语境中有着明显的共识性也就是说,作为符码、记号的消费活动的象征价值、指示意义(地位、声誉、品位、能力等等)是具体、确定的然而,在后现代文化主导的后工业社会或日消费社会,价值、意义被全盘瓦解、否定,本质、真理、法则、中心等“元叙事”遭遇了拆解、摒弃,同时,秩序、同一性、连续性等现代性话语也被粉碎了随着符号等级的消解和价值失范、意义失序,在后现代消费社会,衡量、评测身份、地位、品位的标准变得无限度地“滑动”、“游移”起来;“就消费活动而言,消费品、消费方式与地位、品位等确定、持久因而能达成共识、趋于一致的因果链断裂了:或者特定消费活动指向的地位、身份、品位是变化、滑移的,或者特定地位、身份、品位匹配的消费活动是变化、滑移的,当然更多的是不确定的消费活动与不确定的地位、身份、品位等失去了任何逻辑关联。

{5} 第二,消费景观化消费社会的消费主义消费是审美消费,消费活动中的审美体验、感受及审美快感、愉悦成了消费者的主要审美取向就消费活动而言,消费者的审美满足既可以借助功能性的使用价值以及实用性的“价值”、“意义”的消费而间接地获得,也可以通过非功能性的“形象”、“表征”而直接获得契合于反价值、反意义和反同一、反秩序的后现代文化现实,消费社会的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收获的,主要是在置身、迎送、面对外在的、表象的消费情境和形象中的直观、感性审美体验和审美愉悦在消费社会,工业与艺术联姻的结果,就是工业产品(商品)艺术化,就是商品审美含量的无限度加大,无论是商品体型还是商品包装,都着上了浓烈的审美色彩{6}商品的外在审美成为了吸引、说服消费者的主导成分商品摆放、展示的艺术化和美观,是消费社会的商家取悦消费者的基本营销策略大型商场、百货公司、超级市场、购物中心,是消费社会的审美天堂五光十色、美不胜收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赏心悦目,喷泉、花环、彩灯等装饰物美轮美奂、多姿多彩,精心设置的音乐、声响悦耳动听、曼妙无比……步入这些美的集合地,消费者的视觉听觉尽情饱享着美的盛宴,无不心旷神怡、无不流连忘返,难免会产生购物冲动。

各种电视剧、娱乐电影、电视娱乐节目、娱乐报纸、时尚杂志、流行歌曲等等无不通过符号和意象的制作来宣扬消费和引导消费比如对都市生活的描述,通常展示都市中繁华的街景,先进的交通工具,幽雅的居室,时尚的摆设,尊贵的用品,流行的服装这些在占据人们外在视野的同时,也占据着人们的心灵第三,消费情感化在消费活动中,消费主体被尊重、被逢迎、被恭维、被夸耀,同时消费主体的情趣、品位、个性、眼光、身体、容貌、财富等等都被有效验证和有力说明,从而使得情感得到了极大满足其次,消费社会的消费主义消费是消费者排遣和疏导情感的积极通道作为情感型存在,人的內心总是“储蓄”、“积累”着各种各样的情感无论是正值向度的还是负值向度的情感,都需要适时排遣、释放和疏导在消费社会,购物、消费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人们排遣、疏导情感的主要方式在物质主义、消费社会,“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人与人的关系异化为了物与物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阻拒、隔离起来,人再也无法从人那里获得情感的满足{7}既如此,人们就只有移情于商品、寄情在消费,希求从消费和商品那里获得情感的替代性补偿。

在购物行为中、在“拥抱”商品中、在感官享乐中,人们梦幻着亲昵、亲密、亲热、亲近的情感体验和感受,假想着片刻的情感抚慰和滋润购物狂”、“恋物癖”在消费社会的大量出现,充分说明了处身消费社会的人们在无奈之下的确是将商品、消费作为情感寄托和情感凭倚的第四,消费的趋同化随着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各种文化思潮、消费观念的大量涌现,社会阶层分化已经较为明显以商界精英、影视娱乐明星、学术权威等组成的成功人士、新贵阶层,在当今中国的消费王国中扮演着引领者的角色他们是典型的消费主义者,通过品牌、时尚、豪华和奢侈、挥霍、浪费等消费主义的消费样态,夸示、炫耀他们的丰盛财富和巨大经济实力,继而展显他们成功人士的个人名望和社会地位,以及个性品位、气质情趣{8}由于这些市场“精英”的消费观念投合、顺应着发展经济、增强国力这一时代核心主题的需要,成为了“新意识形态”的主体内容于是广播影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以及网络、等新兴传媒,都在全力灌输上述新贵阶层的消费主义消费观念和实践其结果便是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被吞没于这种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洪流之中,并尽其所能趋近、认同新贵们的消费主义消费行为比如在日常吃穿用度中也讲品牌,也要不断更新换代;也要使用最流行的时尚、前沿产品,特别像、电视等电子产品;也要住高档住房、乘豪华轿车等等;尤其注重消费生活中的攀比、炫耀、显摆,等等。

通过趋同于新贵们的消费,其他阶层的人会因为在感觉中也新贵了或者在朝新贵前进而获得满足、愉悦与快感,即便超过他们的经济承受能力,甚至会影响、危及他们的现实功利性需要,他们也会因为“没丢脸”、“保住了脸面”而心安理得、心满意足四、消费社会审美观重建第一,人文精神的重建在一个实用心理和功利倾向非常突出的时代,如何弘扬人文精神;商品社会如何重构人文精神,如何解决人文信仰与物质崇拜之间的矛盾,在工具理性占主导地位,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的社会,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和人文精神;在大众文化日益繁荣,文化消费、感官满足和物质享受成为一种合理的人性需求时,我们又如何去重构一种新的人文精神;在许多人文知识分子对自己的角色意义、地位和价值发生怀疑和动摇的状况下,能否产生普遍的人文精神关怀的动机,其价值创造是否还有力量等等诸种问题都值得深入地分析和思考重建人文精神作为一种新的生存选择和价值创造,需要对人类历史上丰富思想作出新的分析与认同,其中最重要的价值参照是确立人文精神重构的现代依据人文精神的重要根基是历史与传统的维度,任何抛弃历史、割断民族文化价值血脉的重建,将最终导致人文精神的消解当然,传统文化结构中的人文精神是按照传统的价值尺度建立起来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