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风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研究 陈灵泉 付兴盛在阐述归因风格及大学生归因偏差的基础上,分析了归因风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进一步提出归因指导策略,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及实践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归因 归因风格 归因偏差 大学生心理健康 归因指导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断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行为或自己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断归因风格是指个体通过感知、思维、推理等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而确定造成该结果原因的特有的认知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特有的归因倾向归因风格一旦形成,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归因风格的研究,对大学生进行归因指导,对于解决当前日益严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一、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归因偏差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在对自己和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其过程并不全是附合逻辑合情合理的,常常由于处于行动者和观察者的不同角色、信息的显著性和获得的难易程度不同,以及自我服务倾向和不恰当的社会比较等原因会出现归因偏差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偏差主要有认知性偏差、动机性偏差和性别偏差1.认知偏差大学生认知偏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对社会的认知偏差和对自我的认知偏差。
大学生必须随时调整自己的认知偏差,完成从一个非独立的社会人到自食其力、适应社会要求的社会人的质的转变很多心理问题的产生,都与个体是否有客观的自我认识、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有力的行为控制有直接的关系对自我的认知偏差,易使大学生过于自卑或自负不恰当的归因造成对自我评价过低,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较;凡事总从悲观方面考虑,用消极的自我暗示影响自己,心理负担越来越重另一方面,不恰当的归因也会使一些人自信过度,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变成了自负,这都属于自我意识的缺陷,不利于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2.动机偏差表现之一为人们对于良好的行为都采取居功的态度,而对于不好的、欠妥的行为则否认自己应负的责任,这种倾向称之为自我服务这种“自我服务”的做法违背了诚信、尊重等交往原则,易引发大学生自恋或自私等不良交往心理的出现表现之二是自我设阻,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做法在高校,考试分数是对大学生进行综合测评、发放奖学金的重要衡量指标,对于考试的成败任何人都没有绝对的把握万一考不好,老师及同学的轻视和耻笑难以忍受为避免这种不愉快的后果,有些同学可能采取自我设阻的技巧例如,考前出现丢失书本、笔记等诸如此类对考试产生不良影响的事情。
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能化解人的心理焦虑,但如果将其发展到极致,就会落到自欺欺人的地步3.性别偏差人们在归因方面存在性别偏差有关研究发现:中国男性较女性有更高的成就愿望、成就竞争意识、成就自我评价和成就自主性,而女性的成就动机较男性更容易受环境激励因素的影响这种动机差异必然会引发其对学业成绩的归因偏差,女性通常会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如男性,成功全靠努力和运气学校中部分教师也存有这种性别归因偏差,无意中对女性的失败抱以同情和无可奈何,而对女性的成功则强调其主观因素的作用成功则强调其主观因素的作用,这种消极情绪就暗示女性对失败做出能力不足的归因,从而影响其自尊心和上进心,削弱其学习的积极性二、归因风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1.归因风格与自尊自信个体对成功或失败的归因对自尊水平、目标期望会产生持续的影响一个在生活中有持续成功经历的大学生,会预期以后连续的成功,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得到提高,而一个产生了习得性无助感的大学生就会认为失败是他们应得的结果,从而放弃努力,甚至自暴自弃对大学生自信、自尊、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进行的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较高的自信、自尊、自我效能感水平将有助于个体更好地调控自己的行为和心境,减少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躯体化倾向、神经症性及精神病性反应等。
同样,如果大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也不利于其良好的自信、自尊以及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巩固和发展2.归因风格与成就动机与成就动机联系比较紧密的是大学生的自我归因所谓自我归因是指个人如何对自己的行为或活动的因果关系做出解释和推论每个大学生都有其独特的、相对稳定的归因风格,由于归因风格不同,对同一学习结果的解释及评价也不相同,由这一归因引发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的态度也就因人而异如果大学生把学业失败归为稳定的内部因素,会产生羞愧感,特别是归因能力低下时会使动机水平降低,甚至产生“习得性无助”相反,具有外控特征的大学生常把学业上的成败归诸于外界因素他们往往把成功看成碰上了好运气、猜对了题这样一些偶然因素,产生侥幸心理,把失败归为题太难、老师不公平、运气不好等一些客观因素因此,外因于外部因素的大学生无论成功与否,他们的反应都是消极的他们对学业缺乏兴趣,学业上的成功不能激起他们的成就动机在各方面表现为得过且过、不求上进的心理,逐渐形成一种缺乏高志向的个性特点3.归因风格与情绪情感归因过程较多的涉及到人们的情绪情感和动机因素,而归因结果又会影响到人们随后的情绪情感、态度和行为,是一种主观性较强的活动首先,个体对行为结果做出初步评价,判断它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这种简单的认知就会引起人们高兴或不高兴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取决于对行为结果本身的认知和评价。
其次,在多数情况下,结果本身并不重要,人们不会满足于对结果的简单认知,而是要寻求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而在思考行为原因的过程中,不同的归因方式就会发生作用,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4.归因风格与人际交往“寻求理解”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田可新等人的研究发现:人际信任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只能感知到对方的外表、言谈、行为举止等外在表现,只有通过归因分析才能认识到对方的内在本质和人格素质教师、家长、同伴等较重要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归因过程及归因风格的形成有较大影响,而且大学生在交往归因中表现出明显的“自我服务性归因偏差”,即把交往成功归因于自身的积极因素,而把交往失败归因于对方的消极因素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总是采取这种归因风格,就会使个体过高的估计自己的能力,在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不能正确评价,使交往的双方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不利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三、大学生归因指导策略1.了解学生的归因风格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每个学生由于个性特点、生活经历、认知风格的不同,他们的归因方式也是多变的。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归因特点,这可以通过特定的归因问卷来测定,也可在长期的师生相互交往中留心观察,归纳总结对于不同归因风格的学生,教师应区别对待例如,对于有“习得性无助”倾向的学生,教师应经常引导他们对失败做出努力不够的归因,并设法使他们有一定的成功体验,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取得成功对于有“推卸责任”倾向的学生,教师不能一味批评指责,而应耐心引导他们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缺点,客观全面地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增强责任心2.使用恰当的情绪表达和言语评价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原因知觉的重要信息源因此,教师在进行归因指导时,要注意使用合理的情绪表达和评价同情通常是施于弱者的,教师对失败学生的同情往往会成为其无能的归因线索被学生所感知这显然不利于其自信心的维持,因此应慎用此外,教师对学生学业成败的表扬或批评也影响学生的归因这种影响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通过对集体的影响间接影响某个学生3.对大学生进行归因训练个体的归因风格是在后天的学习中逐渐形成的,可以通过归因训练对已形成的归因风格进行调整所谓归因训练,是指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人们掌握某种归因技能,形成比较积极的归因方式。
归因训练的方式多种多样,常用的有强化矫正法和客观分析法强化矫正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对个体归因的正负强化,引导个体形成积极的归因风格,成功之后作内部归因,失败之后作可变归因客观分析法是针对归因风格的个体差异,引导个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析影响成功的各种因素,如能力、努力程度、所处环境、他人影响、任务难度等等,力争使个体对行为结果产生的原因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避免做出不恰当的自我归因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归因训练既是提高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又是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的,对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积极作用总之,归因风格是持续影响学生归因的重要因素归因风格一旦形成,就会对大学生的自尊自信、成就动机、情绪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大学生形成积极的、正确的、科学的归因风格对于已有的消极的、不合理的归因风格,应通过归因指导等有效方式加以调整和完善,以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参考文献:[1]S.T.菲斯克,S.E.泰勒.社会认知——人怎样认识自己和他人[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33-35.[2]王景芝,魏真.成就归因与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3):52-54.[3]董圣鸿,张王景,熊红星.大学生学业成就与人际关系成败归因的特点研究[J].心理科学,2002,25(3):375-376.[4]答会明.大学生的自尊、自我效能、自信与学业、人际成败归因特点的关系研究[J].兰州学刊,2000(6):22-25.[5]宋斐.大学生体貌自尊、学业成绩、归因方式和自尊的关系[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5,13(4):82-85.[6]胡胜利.归因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干预研究之概观[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2):461-464.[7]李占江,邱炳武,王极盛.青少年归因风格及其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研究.[8]王重鸣.责任制改革与团体归因训练对于工作绩效的影响[J].应用心理学,1988,13(3):7-14.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