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非遗文化旅游创新研究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27138335 上传时间:2021-12-1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3.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非遗文化旅游创新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山西非遗文化旅游创新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山西非遗文化旅游创新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山西非遗文化旅游创新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山西非遗文化旅游创新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西非遗文化旅游创新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非遗文化旅游创新研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山西非遗文化旅游创新研究 李晓霞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又被称为无形的文化遗产。近年来,非遗在全国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市面上也相应出现了大量非遗旅游线路产品,但依旧无法使山西省的非遗文化“走出去”。因此,如何为非遗文化搭建了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有效平台,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探析利用互联网快速便捷传递信息的功能和旅游的独特性,进一步寻求山西省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新方式,有利于提升山西省非遗的传播效果及传播多样性。关键词: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旅游;非遗传承;传播基金项目:本文系 2018 年中北大学第15届研究生科技立项(软科学类)重点项目“以山西民间艺术元素在城市

2、形象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古往晋来山西非遗文化旅游App设计为例”研究成果。“五千年历史看山西”,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不论是历史还是文化都多彩多样。山西省大致可按晋北、晋中、晋南三大地区划分,整体非遗种类繁多,可利用资源十分丰富,其数量由北向南大致呈现为由疏至密的分布特征,具有极大的非遗市场开发潜力和市场需求,完全可作为山西省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山西省对“文旅强省”战略的重视,不仅促进了山西省非遗旅游经济效益,还为山西省非遗文化旅游宣传提供了便利机会。一、山西非遗文化旅游现状伴随着新媒体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旅游类App成为人们日常出行游玩的参考首选,同时也是有效传播当地文化的载体之一

3、。据现阶段笔者了解,关于非遗文化旅游类的App几乎为零,大多都是关于非遗文化的类别及种类介绍。就旅游线路而言,以市面上常见的旅游产品(如携程、去哪儿旅行、飞猪、游山西等旅游App)中的线路规划为例(图1、2),其都是以景点观赏为主,并未在其中涉及或穿插与当地相关的非遗文化旅游项目,非遗项目无法展现在“文化游”的主题当中。二、山西非遗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非遗文化数量和传播率成反比山西省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素有“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文献之邦”的美称,非遗数量种类繁多,且至今保有较高的原真性。截至2017年底,山西省共有157个非遗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多达15

4、0人,排列全国第三,仅次于浙江省和江苏省。山西省非遗虽数量庞大且种类繁多,但是被外界所知的甚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被商业化开发的浪潮下,我国的非遗不断地受到权益侵害,对于非遗的保护及传播并未投入与之数量相应的保护机制和宣传力度。就山西省而言,需要保护的非遗数量极其繁多,但是大多数人对非遗的传承缺乏重视,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远不够传承所有的非遗技艺,只留下了一些现阶段在地方尚具有代表性的非遗文化项目。(二)非遗文化传播形式单一就现阶段而言,非遗的传播主要还是依靠着杂志、报刊等纸质版读物,或是电视广播等较为传统的媒体方式进行传播。其传播的受众面较窄,且传播形式较为单一,无法对信息量庞大的非遗文

5、化做到有效传播,使得山西非遗的传播效果只流于表面,受众人群体会不到非遗项目的原真性,难以对非遗文化提起兴趣并保持深刻独有的记忆,也难以进入到非遗深处进行文化探究。(三)非遗文化传播方式中缺乏鲜明的“地方特性”就以国家文化部在其网站公布的第二批545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为例,山西省有25位人士上榜山西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项目,其中年龄超过60岁的就有17位,占全部人数的68%,传承人明显呈老年化趋势。由于非遗文化传承人整体偏老年化,所以在传承过程中,他们虽将非遗的原真性保持得很好,但是在传播方式方面,他们还是依托着过去老旧的传统方式,在传播方式的选择上无法突出非遗项

6、目的地方性、艺术性,从而无法真正调动受众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做不到真正的“走出去、引进来”。三、山西非遗文化旅游创新发展山西省非遗旅游创新可从以下三点角度出发:第一,山西非遗文化和旅游资源整合创新。山西省非遗数量由北向南呈逐渐递增状态分布,除157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外,省级非遗数量也达600余项。按照非遗门类划分,山西省非遗可大致分为民间文学类,传统音乐类,传统舞蹈类,传统戏剧、曲艺类,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传统美术类,传统技艺类,传统医药类,民俗类。山西非遗种类齐全,虽然各个城市均有分布,但数量上却分配不均,如何将山西省非遗资源整合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科技的进步,旅游业随着时代的变化产生了

7、变革,游客的需求与行为模式也随之产生了变革。首先,可以对山西省非遗资源划分为“可利用为旅游资源”和“不可利用为旅游资源”两大类。例如民间文学类和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由于不具观赏性,可在景点旅游线路中穿插做宣传推广。反之,传统音乐类、传统舞蹈类、传统美术类、民俗类等非遗项目较具观赏性,可直接将其作为旅游项目,在景点旅游线路中以体验、观赏、学习等方式结合具体旅游景点做宣传推广。其次,改变惯有的文化旅游模式,将非遺项目按照主题旅游路线规划设计。同时,笔者经227人次调查填写的请问您愿意选择,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交流、娱乐等多重活动为一体的主题旅游路线吗?调查问卷中(图3),回答“愿意”和“还

8、可以的”的数量占比高达98.24%。由此得出,将非遗项目进行主题化整合,创新非遗旅游线路的可行性是极高的。例如,以山西地理线路由北至南规划,将山西省分为晋南、晋中、晋北三大板块进行非遗项目大类规划。除此之外,还可针对人群旅游目的规划,根据非遗爱好者、非遗文化交流者、摄影爱好者、学生学习等的不同目的设计主题线路。例如,设计平面技艺类非遗项目旅游线,将太原非遗小镇晋绣传承人武俊敏工作室的刺绣体验项目,临汾平阳木版年画博物馆观赏讲解项目,孝义皮影博物馆观看皮影戏表演、参观传承人皮影制作工作室,参观原平炕围画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与非遗传承人近距离接触这四项艺术特性相近的非遗项目,作为平面技艺类的非遗主

9、题游览线路。由山西省晋中地区开始,由南至北环绕观赏体验非遗。其中还可穿插借用平遥古城等5A级景点影响力带动宣传非遗项目。此线路针对人群范围较广,包含了旅游爱好者的旅游线路和非遗传承人文化交流的线路,而最终目的则是通过多种游览方式,将山西非遗带入大众视野。第二,与非遗传承人加强合作关系。传承人是非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那些曾经靠口传身授传承的非遗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受到严重冲击。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可与非遗传承人做非遗项目对接,通过看、听、游、学等多种体验方式,有目的性地让非遗传承人参与非遗研究、非遗表演、讲座等活动,为山西省非遗与非遗继承人向外传播搭建文化交流平台。这在进一步提升山西省非遗影响力

10、的同时,加大了对非遗文化传承人的宣传力度,有效地提高了当地非遗文化市场的经济收入,更为山西非遗带来了“走出去、引进来”的机会。第三,加强与互联网结合进行宣传推广。近几年,故宫系列文创产品在淘宝App中开设了旗舰店,通过互联网营销传播手段,将故宫文化再次带入高潮。现今,互联网与人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市面上“飞猪、携程旅行”等旅游App应用软件,也成为大众出行必备。我们可以尝试与此类App应用中的旅游店家进行合作,先将个别非遗项目穿插至团队旅游线路中进行非遗文化渗入,之后逐渐把非遗项目从在其中发挥点缀作用发展为以非遗项目为主体的旅游线路。同时,在与此类旅游App店家合作中,可将山西省非遗文化产品和

11、相关衍生品作为旅游纪念品售卖,在旅游期间,达到对当地非遗文化连续性的宣传目的。四、结语山西省非遗有着悠久历史,是中华传统艺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瑰宝,在今日山西省也开始逐渐增强了非遗宣传、非遗保护意识。只有将山西非遗以另辟蹊径的方式呈现在大众视野,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非遗体验,为山西省非遗项目的传承、交流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才能让山西非遗得到人民的喜爱、大众的关注,为山西省非遗事业添砖加瓦。参考文献:1毕研娜.非物质文化遗产虚拟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青岛大学,2012.2纪文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3孙志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产品开发中的引入思考J.艺术科技,2017(11).作者单位:中北大学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