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新文科专业科技创新发展模式研究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27124741 上传时间:2021-12-1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数据时代新文科专业科技创新发展模式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数据时代新文科专业科技创新发展模式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数据时代新文科专业科技创新发展模式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大数据时代新文科专业科技创新发展模式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大数据时代新文科专业科技创新发展模式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数据时代新文科专业科技创新发展模式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数据时代新文科专业科技创新发展模式研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大数据时代新文科专业科技创新发展模式研究 杜文超摘要: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对于文科专业来说,如何适应时代发展并满足时代需求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新文科概念的提出,为这种改革指明了方向。文章通过对大数据专业和新文科专业的对比研究,在思维模式、研究方法、评价体系、知识演化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基于两者特点的融合模式,以期为新文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思路。关键词:大数据;新文科;思维;演化:G642:A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大数据时代。4G技术的普及应用、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的快速推广,使得大数据的影响开始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Tableau、Qlikview、FineB

2、I、永洪BI、纷享销客、火车头、集搜客GoSeker、网络矿工等一批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的软件开始出现,并针对不同的用户进行数据服务,5G技术的推广使人们进一步感受到大数据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2017年,美国西拉姆学院首先提出“新文科”这个教育理念。2019年,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指出,要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并特别强调“我们一定要让新文科这个翅膀硬起来,中国高等教育飞得才能平衡、飞得高”。新文科是一种基于现有传统文科,将传统文科中的课程依据课程特点和理工科学科进行交叉,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这些专业中,以达到扩展知识和提高思维创新能力目的的学科概念。一、国内研究现状分析针对大数据时代的特征

3、以及文科专业的特点,国内一些学者展开了相关领域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针对具体的课程设计、专业教学、人才培养、课堂教学等。何晓斌、石一琦从人工智能技術和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根据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伦理问题和社会问题,提出我国应明确文科人才在人工智能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加强人文学科和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的教学科研合作,建设多层次的文科人工智能人才教育培养体系等的建议。王淼在分析了大数据时代文科专业面临的挑战之后,探讨了相应的对策。朱颖、罗贤春以公共信息管理专业为例,从课程性质、授课内容、授课方式、课程保障等几个方面出发,依据大数据的特点展开相应的研究,以期改革后的课程可以满足大数据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的要

4、求。陈德权、汤志伟、时靖琪从高校文科生课堂panel教学模式入手,提出推动大数据在高校文科生课堂panel教学模式中应用的建议。二、大数据和新文科科技创新融合模式研究人工智能是大数据技术的一个方面,其产品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逐渐扩大。随着智能机器人等人工智能产品的广泛应用,社会开始对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反思。近年来社会各界就人工智能存在的伦理、法律等方面的问题展开了大量讨论。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大数据的发展不仅需要科学和技术方面的知识,还需要伦理学、美学、社会学等人文社科的相关知识。针对这种趋势,构建大数据和人文社科相结合的培养框架,实现两者在研究思维、研究方法、人才培养、课

5、程设置等方面的融合,既有利于我国在大数据领域的研究开发,也能为国家储备更多在大数据领域具有竞争力的人才。(一)培养框架模式的融合发展大数据和新文科框架体系的融合,需要基于“以人为本”这个前提条件。在建立框架体系的时候,相关院校或单位需要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确定两者在框架体系中发挥的作用和相应的位置。在融合发展的时候,需要把握好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在将技术与人文、技术与社会相结合时,做好科普教育工作,使技术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只有大数据和人文学科两方面人才的合作真正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学科的交叉和课程的融合。在人才培养和学科设立方面,相关院校或单位可以在大数据学科基础上,开设一些有针对性的

6、人文社科课程作为补充,以培养拥有新文科知识的新时代的理工人才。在大数据的应用开发方面,理工科学生的培养方案主要侧重于基础层和技术层的研发,对学生的技术性要求较高。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相对难以将大数据学科与文科融会贯通。在大数据的应用层面,文科生所具有的思辨能力以及美学、社会学、法学等知识可以弥补理工科学生的不足。当前,国内外的科研院所和企业在校企合作、产学研建设、大数据应用示范平台等方面都开始引入文科的知识和思维,鼓励学科的融合发展,建设多层次、多领域的培养体系,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融合框架体系,以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二)思维模式的融合发展大数据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方式,大数据思维是将各种数据

7、转化为人们所需要的信息知识。大数据思维主要以大数据为基础,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来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文科创新思维的模式大多是感性的,较多地依靠个人经验对某个事物、某种现象以及事情的发展进行预判,再对这些预判进行发展研究,进而形成结论。这种思维方式最大的弊端在于整个过程感性因素较多,无法做到实时变化、无法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更合理、客观的调整。大数据的思维由于以数据为基础,而数据具有实时性、跳动性、不确定性,这就要求分析人员要随时关注数据的变化,而文科思维一旦以某个现象或某个时间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再将这个出发点作为研究的“因”之后,就很难再进行变化,紧接着就是运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方式

8、,对这个“因”进行多层次的剖析,最后得出造成这个“因”的“果”,从表象引入内在,进而推导出结果。大数据思维对文科创新思维的影响在于,它从根本上颠覆了这种因果分析模式。大数据思维的重点在于发现导向,数据的知识化成为分析依据,进而形成了对某个事件的结论。若将这两种思维模式相融合,在针对同一个“因”的时候,便能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分析,最后形成一个统一的“果”。思维模式的融合发展,能使人文社科研究的功能方式、认知方式、研究手段等发生改变,从思辨功能向认知、解决功能转变,从理论认知方式到定量化规律认知转变,从文本研究转向文本与数字相结合。大数据很多时候会和人文、管理等学科交叉应用,运用文科的感性创新思维方

9、式,结合大数据思维的直观性和洞察力,分析数据的演化规律,从而促进新的知识模式的形成。将大数据思维的理性和文科创新思维的感性相结合,重构科技创新方法、路径和模式,进一步推动相应学科的快速发展。(三)研究方法和评价体系的融合发展研究方法主要侧重于过程,侧重于取得结果的方式,研究方法对产生的结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评价体系则是作为指挥棒,引导科研人员对研究结果进行各方面的评价。大数据学科和传统文科在研究方法和评价体系方面存在较大的区别,两者的融合方式决定了新文科未来的发展方向。传统文科研究在研究时会采用实地调研法、案例分析法、随机调研法等,通过调研收集数据以建立相应的研究模型。这种研究的第一步是提出构

10、想,再设计模型,例如“云概念”的提出,这是构想,之后通过相关工作人员的具体操作,最终形成市场上使用的“阿里云”“百度云”等产品。这种研究方法的最终产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一步一一提出构想。而大数据研究方法则采用数据驱动法,通过对数据进行抽取、分析、挖掘,分析出相应的关联,提出预测规律,分析事物的发展方向,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决策。“天气预报”就是这种方法的具体表现。天气预报的预测结果是对海量气象数据进行分析得来的,这些数据来自24小时不停运转的天气雷达、闪电监测仪、风廓线探测、自动观测站、气象卫星等气象观测设备,超级计算机对这些气象数据进行基于梳理方程的庞大计算,最终形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天气预报产

11、品。新文科的研究方法应该是数据和模型双管齐下,在引入新的技术方法的前提下形成新文科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四)知識演化和组织模式的融合发展传统文科创新思维应对问题的解决路径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对类似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可借鉴方案。这种思维的起点在于发现问题,在研究问题和剖析问题时,需要借助问卷调查等形式收集相关数据或资料,在此过程中,数据分析只作为问题分析的一个部分,没有充分利用收集到的数据。大数据分析是基于海量数据的收集、加工、分析,进而形成管理决策,大数据对数据本体的分析主要从数据本体视角、生产主体视角、信息技术视角这三个方面进行,揭示数据间的寄生、替代、集成等规律,将

12、三者放在同一个区域中进行考察,将碎片化的、无序的、散点的信息进行组织化、有序化、结构化整合,进而形成新的组织模式。大数据的知识演化和组织模式对新文科创新思维的影响在于,其能够找到更多的信息点,根据信息点的联系,进而形成新的思维模式。三、总结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专业能力需求从单一化向综合化发展。将大数据的思维模式、研究方法、评价体系引入新文科的建设中,增强人文学科中的数据思维和数据素养的培养力度,加大对数据意识和数据能力的培养力度,使人文学科学生在进行相关研究时,能够充分运用多种手段,跨越技术鸿沟,打破专业知识的局限。将对数据的敏感性及分析能力作为新文科学生的评价指标,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大数据思维、建立数据分析能力、将数据意识和数据伦理融入知识体系中,形成新的人文社科综合能力。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