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让学生做文本的知音——名师陈建先《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亮点扫描

上传人:金** 文档编号:227123745 上传时间:2021-12-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让学生做文本的知音——名师陈建先《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亮点扫描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让学生做文本的知音——名师陈建先《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亮点扫描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让学生做文本的知音——名师陈建先《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亮点扫描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让学生做文本的知音——名师陈建先《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亮点扫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让学生做文本的知音——名师陈建先《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亮点扫描(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让学生做文本的知音名师陈建先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亮点扫描过去,我们认为文本是上帝,学生读文本就是复制文本,就是向文本靠拢。这可以称之为文本中心主义。现在似乎方向变了,变成了学生是文本的上帝了。有的老师淡化了文本,只把文本作一个引子,然后去创造一个与文本并没有本质联系的别一文本。要么做文本的奴仆,要么远离文本,势必导致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不平等对话关系,学生很难真正走进文本。这样的文本阅读,很少见到学生能与文本真正融合。陈建先老师在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充分发挥了文本和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真实地走进了文本,在双方平等的对话中,学生成为了文本的知音,这是本课教学的最大亮点,从学生与文

2、本的交往过程可窥一斑。一、让学生真实的经历文本的言语境界学生的阅读过程首先是借助文本语言提供的信息,建立一个感观的言语交际场景的过程,只有置身于真实的场景中,学生才能顺利与文本接通、耦合,设身处地的触摸文本中的字字、词词、句句,领悟其中的内涵,敞开自己的心扉做文本的知音。从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的学生活动中可以看出,学生自始至终经历一个真实的言语境界。本文中我的感受学生不难理解,而我为什么对一个扫路人如此敬重,这样的一位扫路人能否触动学生的心灵世界,是对学生阅读行为的最大考验,如果没有真实的阅读过程,没有学生于文本之间的真实对话过程,这是很难实现的一个阅读目标。正是因为陈老师能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

3、学生才能毫无拘束的与文本语言进行沟通,让对话在语文课堂中自然展开,让思维在语文课堂中到处闪现:师:读了这一段,你又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生:这是一位身体健康的老人,因为他的眼睛炯炯有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有神身体肯定很好。师:你从炯炯有神的眼睛看出了老人的健康,会读书,会思考。生:这是一位善良的老人,因为书上说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生:这是一位勤劳的老人。因为面色黝黑,说明他长期在外风吹日晒,瘦削和前面的精瘦一样,也说明他不停地劳动着。师:谁来概括一下?生:这是一位健康的、善良的、勤劳的老人。师:能用上四个字的词语吗?生:这是一位身体健康、勤劳善良的老人。生:这是一位勤劳善良、神采奕奕

4、的老人。生:这是一位心地善良、吃苦耐劳、精神矍铄的老人。(热烈的掌声。)真实的阅读过程,让文本在学生心灵中映射出了真实的言语交际场景,呈现出了一个形象丰满的扫路人,学生才会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从中获得心灵的震撼和感动。在与文的平等交往中,师生创设出了一个神思飞扬的言语境界。二、让学生留心揣摩言语活动的过程与方法文本本身就是作者言语活动的产品或成果,是一个具体的书面言语交际的范型;语文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学生围绕课文进行的学习文本的言语交往过程。指导学生读懂一篇课文的活动,经历一次现实的读写实践。所以对文本的感悟,同样包括对文本言语现象和作者言语行为的审美体验。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陈老师能有意识地

5、启发学生留心作者运用语言的精妙、思路的精巧,扩大学生的审美视野,通过揣摩言语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多角度与文本展开对话,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使人物的内涵更加丰富。片断一:师:你又提出了一个更有价值的新问题!我请大家都来思考一下,如果换成我不禁惊讶极了或我不禁惊呆了呢?行不行?生:我觉得可以。因为意思都一样吗?而且又读得通顺。生:我认为不能换。虽然意思是一样,都是说作者很惊讶,但直接说出来了,反而没有倒抽了一口气给人印象深。师:为什么倒抽了一口气印象就深?生:因为倒抽了一口气让你感觉到自己的呼吸了,就跟感觉到自己的心跳一样!(掌声响起!)师:这就是我们的中国语言的无穷魅力!一个意思可以有多种不同的

6、表达形式,说惊讶也可以,但看不见摸不着,不太好体会;说倒抽了一口气就形象化了,你就能亲身感受到它。片断二:生:我很奇怪,对老人的两次外貌描写,作者为什么要分开写呢?放在一块写不是更省事吗?生:第一次描写是概括地写,第二次写得很仔细。师:你说得没错!但为什么不放在一块呢?生:一口气写在一起太罗嗦了。师:是吗?生:在一块写也不是罗嗦。因为两段话加在一起字数也并不多。因为第一次写的是穿着,后面是写老人的脸和眼睛的。师:穿着和五官不能放在一起写?生:也不是。(学生面露难色,一时说不清楚。)生:自由读第3和第8节。生:因为第一次作者是无意中听见哗哗的扫路声被吸引过去的,他对老人只是初识,并不了解。所以这时候只能从穿着等方面对老人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能看出老人的身份就可以了,(掌声响起。)师:很有道理!接着说。生:第二次,是因为老人和作者交谈了很多,作者对老人每天扫一千八百多级石阶很佩服,这时他是怀着很深的敬意来看这位老人的,所以打量得非常仔细。学生在认识言语交际的过程与方法的同时,也经历了和作者对话的过程,了解了作者的言语运用意图,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和文本沟通,进一步感受作者笔下的扫路人,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言语实践中实现统一,在读和写的意义层面上,学生成为文本的知音。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