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从文学语言的陌生化表达视角解读《散步》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7.20KB
约3页
文档ID:226433644
从文学语言的陌生化表达视角解读《散步》_第1页
1/3

从文学语言的陌生化表达视角解读《散步》 何榕摘要:对审美特性和审美效果的自觉追求是文学语言的特点基于此,文章通过关注“我”及“我的”,“听”及“听从”,“民族领袖”及“整个世界”等关键字词,对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散文教学篇目《散步》进行解读,阐述文学语言的陌生化表达在理解文章意蕴及情感层面的作用关键词:文学语言;陌生化表达;情感审美英国著名学者伊格尔顿在其文学理论专著《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一书中阐述:“文学的可以定义并不在于它的‘虚构性或‘想象性,而是因为它以种种特殊方式运用语言根据这种理论,文学是一种写作方式,这种写作方式,用俄国批评家罗曼雅各布逊的话来说,代表一种‘对普通言语所施加的有组织的暴力[1]这种有意为之的“手段”包括诸如对语言的强化、凝聚、扭曲、缩短、拉长、颠倒等,亦即对语言进行陌生化处理由此,我们理解,文学语言并不像科学的、工具的语言一样追求表达的直接性、准确性和明晰性,而是要求表达的被延宕、被阻碍,追求语言的审美特性和审美效果基于此,文章对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散步》进行解读,阐述文学语言的这一特性的具体体现一、关注“我”及“我的”《散步》全文600多字,素读几乎没有字音障碍,内容理解亦无难度。

文章开头——“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交代了主要人物和核心事件,简洁明了,似乎太平常不过,没有什么可分析的然而,多读几遍便能读出一些“反常”,读出一些思考:1.“我们在田野上散步”已经交代清楚了事件的主要人物,为何还要把人物介绍一遍?2.作者着意介绍散步的人,为何不直接说“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在田野上散步”?3.按照常见的社交礼仪或待客之道,主人在介绍嘉宾或贵客时,往往把对方放在前面,把自己放在最后,显得隆重并且地道然而,莫怀戚先生在介绍人物的出场顺序时,何以把自己置于前面?4.母亲是作者的母亲,妻儿自然也是作者的妻儿可是,作者在介绍母亲、妻子和儿子时,为何反复强调“我的”?5.散步是许多人茶余饭后聊作消遣的方式,放松身心,悠闲从容结合文尾,作者说“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这令人不禁生疑,背起母亲,背起儿子,“我”和妻子,或者说,“我们”一家四口确定是在“散步”吗?顺着往下读,还可以读到:“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不难看出,如上的分析实质上是透过语言的强化,强调“我”在家庭的核心地位,一家人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及“散步”的重要性然而,让我们进一步产生疑问的是:“文题传达出舒缓从容、娓娓道来的感情基调,开头却反常地把基调定得分外庄重,散步是小事还是大事?”我们来看一下写作背景文章写于1985年,作者的父亲刚去世,照料了他多年的母亲似乎一下子失去了生活的准心,身体变得十分虚弱,十分需要儿女的陪伴文章第三段,作者写道“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从“太迟太迟”“总算”“又”等词语可以看出母亲的身体状况不佳,作者当时的心情极度复杂,既饱含着深重的忧虑,又体现了不尽的庆幸,甚至暗示出一种侥幸的狂喜后来,莫怀戚先生在《〈散步〉的写作契机》中写到,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对中国孝文化大加赞赏,称其为文化的精髓对此,他感慨道:“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我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

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2]在《二十年后说〈散步〉》一文中,作者又写道:“对幼子负责,属于遗传本能,而对老人负责,就是文化了,与本能显然不可同日而语[3]因为内在的和外来的原因,现在我们可以理解“散步”这件看似平常的小事包含的不仅仅是儿子对母亲的关怀和爱戴,更彰显了尊老孝亲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内涵二、关注“听”及“听从”理解了“散步是小事还是大事”后,还有一个关键问题要突破,那便是“我”在家里的地位文中反复出现了第一人称代词“我”,或者“我的”,难道作者想输送一种观念:“‘我在家里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请看文中的这句话: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如果只是就文中的字面意思理解,那就是:“我”说的话大家都听但其中还有更深沉的意味,不细究读不出来这句话写了三个人的“听”,前面两个是“听从”,后面一个是“听”,作者还加了限制语“在外面”“总是”,意味显然不一样母亲的“听”好理解母亲年迈,身体又不好中国人说“养儿防老”,母亲辛辛苦苦操劳了大半辈子,如今霜颜白发,倚赖的毕竟是子女我”正值当年、年富力强的好时候,自然能够承托起对母亲的关爱。

诚如文中写的,母亲在“我”的劝说下答应出来走走,这里的“听”便是对“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的照应,引导读者读出“母慈子顺,子孝母顺”的图景儿子的“听”也好理解在儿子眼里,父亲的角色总是厉害的,他们是勇士,他们是英雄儿子尚小,在他尚不具备明辨是非、善辩对错的时候,父母的样子便成了他的样子父爱子,子随父,其乐融融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