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资本论》对西方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超越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4.14KB
约17页
文档ID:226420424
《资本论》对西方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超越_第1页
1/17

《资本论》对西方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超越 马涛+邵骏摘要:150年前《资本论》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和经济科学的一次重要变革《资本论》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强调以生产实践为基础,使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社会人”范式,不同于西方经济学的“经济人”范式;强调运用“辩证法”分析经济现象,区别于西方经济学的“边际”分析;强调用“逻辑—历史分析”揭示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超越西方经济学的“均衡—静态分析”《资本论》在哲学基础上,全面超越了西方经济学的旧哲学基础,在方法论上,具有西方经济学无可比拟的优势,因而在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和对经济危机的解释上都较西方经济学具有理论优势关键词:《资本论》;“社会人”范式;“经济人”范式;“逻辑—历史分析”;“均衡-静态分析”:F09191:A:1000176X(2017)08000906《资本论》是一部划时代的科学巨著,完成了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变革,不仅是一部伟大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更是唯物史观的典范,在经济学的研究上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2017年时逢《资本论》(第1卷)诞生150周年,撰写此文以志纪念。

一、“社会人”范式超越“经济人”范式《资本论》在研究范式方面的创新是以主客体之间的物质活动——生产实践——为基础,在这一物质生产实践中形成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人”——才是一切经济分析的基础,从而用“社会人”范式硬核取代了西方经济学的“经济人”范式硬核社会人”构成了人类历史活动的主体,它包括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范式的内在结构上,“社会人”处于硬核的第一层次,“劳动价值论”处于硬核的第二层次,反映了《资本论》的基本价值观念[Symbolq@@ ]在西方经济学占据主流地位的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提出的“经济人”是以个体利益为中心,理论原点是抽象人性论假设,由此衍生出效用价值论,把人的自利行为发展为对利益的“边际分析”,行为者每时每刻都在计算其行为所要付出的“边际成本”和其所获“边际收益”,并以此决定其选择《资本论》抛弃了这一“经济人”假说,认为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由社会关系结成的“社会人”强调人的存在具有双重意义,既是自然的存在,又是社会的存在《资本论》经济学分析的前提就是“社会人”,突显了人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阶级关系和利益的物质承担者社会人”强调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是整个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个体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关系而成为“鲁滨逊”世界中的孤立个体。

《资本论》把经济分析的人的本质理解为社会联系的主体,是由一定的社会关系联结在一起的个人,其动机和行为离不开个人所处的社会条件社会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历史的人无论在主观上怎样试图超脱社会关系和历史,实际上,个人只能是当时各种社会关系的产物,因此,分析经济现象一定要从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关系出发社会人”是《资本论》研究范式分析的出发点和前提在马克思看来,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把经济体看成是一个个没有社会联系的“鲁滨逊”所组成的“孤岛世界”,这就无异于把人类从事物质生产的活动等同于动物的觅食过程,其方法论范式的缺陷是不言而喻的社会人”范式并没有否定个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动机,但强调任何人只能在自己所处的社会关系条件下,利用由这种社会关系(经济体制、产权制度和法律制度等)给予的社会资源与活动空间来争取利益抛开社会关系,抽象地讨论“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只能是空谈《资本论》中对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本性的刻画就深刻地表达了这一观点,“作为资本家,他只是人格化的资本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而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值本身,获取剩余价值”[Symbolr@@ ]从“社会人”出发,《资本论》强调要从生产方式中探索经济现象的原因,强调经济分析要关注价格机制发挥作用背后的“历史性的制度力量”。

这就与西方经济学大不相同,西方经济学的最大缺陷在于没有看到表层物质所负载的深层社会关系结构《资本论》的“社会人”经济学范式更符合实际和科学,它强调现存的社会产权、法律制度等经济关系结构对个人形成的制约,强调人类所面临的物质世界绝不是那种离开了人类的实践活动,从而离开了人类社会关系的世界,“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3]个人主体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当社会分工发生以后,由此产生了人与人之间通过劳动结成的社会关系,强调“经济人”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历史产物,强调在探究国家起源和集体行动的逻辑时,一定要根据相对理性的个体,在给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等约束条件下,一步一步构建私人组织、公共组织直至国家组织的历史过程,并以此来勾勒组织演進史或人类制度变迁史二、“辩证法”分析超越“边际”分析西方经济学强调理性与个人选择的边际分析,在边际分析的框架下,人的经济选择是纯粹自利的行为,理性也可以被演绎为数学计算《资本论》则强调运用辩证法的分析范式,把经济社会的发展看成是历史发展的,强调经济世界在本质上是相互联系、互相作用和内在统一的整体,认为使用辩证法分析经济活动才能更好地揭示经济世界的本质。

马克思受到黑格尔辩证法的影响,但又与黑格尔有着本质的不同,表现在:黑格尔是把从抽象到个体的思维过程当成现实世界的创造过程,马克思则将其理解为是人的理智(头脑)运用一种独特的理论思维(反映方式)把直观和表象的材料加工成概念的过程,即人对现实世界的理论理解过程马克思认为,在辩证法方面,自己与黑格尔的不同在于,“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3]辩证法是《资本论》的方法论范式,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就强调过这一点[4]马克思揭示了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本质是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2]《资本论》是运用辩证法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典范,提出资本权力在形成强大动力机制的同时,也形成了对自身发展的否定力量,这就是资本扩张的悖论《资本论》将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社会形态当作过渡的形态,进一步阐明了古典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取代的历史趋势endprint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它揭示出自然界、社会和思想领域中都包含着的内在矛盾性,既统一又斗争的内部矛盾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资本论》在进行经济分析时从这一矛盾分析出发,把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矛盾确定为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也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存在形式正是由于这一矛盾的存在,才有了资本主义的经济运动辩证法强调事物总是处于不断发展运动的过程之中,即否定之否定规律资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资本作为自行增殖的价值……是一个经过各个不同阶段的循环过程……它只能理解为运动,而不能理解为静止物”[5]《资本论》还生动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依照“否定之否定规律”,每一事物通过作为对立面的他物来表现自身,必然会受到对立面的反作用而否定自身,这就是事物发展的否定阶段,而这个否定阶段本身也包含着自我否定因素该事物的否定形态在否定该事物时,同样也必须通过作为该事物的对立面来表现自身,从而又受到该事物的否定[2]例如,劳动者通过作为对立面的资本来表现自身,资本就是劳动的否定表现形态;资本在对劳动者进行榨取、通过支配劳动者的劳动而表现自身力量和实现资本扩张的同时也在否定自身,因为资本在否定自身的产生根源——劳动,这又必然导致资本的自我否定从而造成经济危机;劳动者则通过这种资本自我否定的危机重建自身,实现对资本的支配进而实现自身的发展。

《资本论》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来观察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过程,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不但体现在总的历史过程中,也体现在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各个部门质量互变规律是辩证法的第三大规律,揭示了事物的性质不是静态的,而是在运动中表现的事物的性质在一定的运动范围内保持不变,通过某一范围内的非确定运动保持其确定的性质,表现为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也是稳定性与不稳定性的统一,即事物通过量上的不稳定性保持质上的稳定性它们在一定范围内保持不变,从而使事物处于具有该性质的确定状态中,而这种确定状态又是通过一定范围内的运动(也即不确定性)来实现的这种与确定的“质”相适应的不确定运动范围即是“量”,凡在此范围内的变化即是量变而非质变而一旦突破了量的范围,事物的运动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从而产生出新质,量变就产生了质变,变化的量生成了新质,这表现了事物的不稳定性新质出现后,又依靠一定范围内的不确定运动来生成和保持,于是质又转化为量,从新导致新的量变发生《资本论》运用这一规律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进行分析提出,资本主义在资本运动中生成和保持的社会性质是:依靠资本在全社会的不断流动而使再生产活动不断持续下去,只要再生产能够持续下去,资本主义的正常状态就不会改变。

但资本的循环过程一旦发生过度加速或停滞,就会产生出新质,发生经济危机,从而使社会经济状态在某些性质上发生变化西方经济学家对《资本论》的“价值转型”提出了种种质疑和争论,就是因为不了解《资本论》的辩证法特点造成的《资本论》提出,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价值便转化为生产价格虽然不同经济学研究范式之间的交流是可能的,但永远会存在着交汇的死角或空白点,这是因为研究者们用以看世界的方式“是他们的研究工作所约定的世界,范式改变了,科学家们所约定的世界也跟着改变了”[6]《资本论》采用本质与现象辩证分析的方法,提出价值是本质,生产价格是现象,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就是本质与现象的辩证转化关系[7]西方经济学家对《资本论》“价值转型”的质疑反映了西方经济学家对辩证法范式特点的不解,也就自然无法进行对话与沟通西方经济学家对“价值转型”的质疑不是基于《资本论》的辩证分析本身,而是源于试图把《资本论》中关于价值转型为生产价格的论述转换成一个静态的数学模型并加以计算,显然是因对《资本论》的误读而造成的[8]三、“逻辑—历史分析”超越“均衡—静态分析”在分析方法上,西方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是把世界理解为一个个界限分明的既成事物的集合体,每个既成事物都有其“本性”,这些“本性”构成了事物之间的共性,并形成分类体系,每一类事物的共性决定了该事物的运动规律——从一个静止状态到另一个静止状态的运动轨迹。

西方经济学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哲学基础上,倡导的是一种孤立、静态的方法,西方经济学认为世界上的每个事物都是一个个孤立的存在物,在每一时刻都处于某一确定状态,运动就是从一个确定状态到另一个确定状态的过渡,是无数静止状态的总和西方经济学家就是使用这种形而上学的分析方法分析经济现象的,这使得他们看不到产生这些历史产物与结果的深层原因,然而人类社会的劳动实践活动过程及其创造的社会关系才是掩藏在“物”背后真正决定社会历史發展的深层力量形而上学的分析方法使西方经济学家往往将经济活动理解成孤立个人的集合体,认为通过自由的市场交换就可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均衡,以及全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资本论》的经济学体系是建立在辩证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其本质是关于事物生成过程的哲学,强调对既成事物的产生过程及其间关系进行历史性的追溯,而这个生成过程,说到底源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先倡导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分析方法是黑格尔,《资本论》继承并运用了这一“逻辑—历史分析”的方法逻辑的方法强调在研究经济现象时要按照经济范畴的逻辑联系,从简单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逐步上升到复杂具体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其特点就是抽象力,《资本论》就是运用从具体到抽象的逻辑方法对政治经济学史进行了概括。

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是以资本主义。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