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本教材描写事物类习作的价值取向与教学策略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26257311 上传时间:2021-12-1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19.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本教材描写事物类习作的价值取向与教学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统编本教材描写事物类习作的价值取向与教学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统编本教材描写事物类习作的价值取向与教学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统编本教材描写事物类习作的价值取向与教学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统编本教材描写事物类习作的价值取向与教学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统编本教材描写事物类习作的价值取向与教学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本教材描写事物类习作的价值取向与教学策略(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统编本教材描写事物类习作的价值取向与教学策略 李斌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语文教育界前辈一贯重视习作教学的实用性。统编本教材增加了不少实用类习作,其中事物类习作共安排了11次(不包括课后“小练笔”、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和习作单元的“初试身手”)。现笔者结合这类习作谈谈自己的思考。一、描写事物类习作的价值取向1.传递信息统编本教材描写事物类习作,主题分别为:我最喜爱的玩具、我眼中的缤纷世界、我的植物朋友、我做了一项小实验、国宝大熊猫、写观察日记、我的奇思妙想、我的动物朋友、介绍一种事物、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和家乡的风俗。描写的对象涵盖动物、植物、物品、事件等,侧重于客观、如实地写出事物的形状

2、、性质等,目的是传递信息(知识),使人理解。为了能客观、如实地传递信息,统编本教材引导学生通过视觉、味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感官观察周围的事物,并把观察所得写下来。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安排了习作单元,对“观察”进行专项习作能力训练,还在其他几册教材里安排了连续观察、多角度观察等训练。此外,统编本教材也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方法,不少单元的表达要素明确提出相关要求。如,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初步学习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五年级

3、下册第七单元,“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其目的依然是教给学生客观地描写事物、传递信息的方法。为了客观、如实地传递信息,教材还注重引导学生在描写事物时做到准确、清楚。比如,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习作主题是“国宝大熊猫”,教材要求学生:写完后,自己读一读,看看还需不需要补充新内容。如果有不准确的内容,试着用学过的修改符号改一改。可以跟同学交换习作,互相检查一下对大熊猫的介绍是不是准确。这也正符合叶圣陶先生倡导的“文字作用端在达意”“修辞立其诚”的主张。2.读者意识习作不仅仅是一种产品、一个过程,还应该是一种基于真实情境的社会交流和意义建构。基于交流取向的习作教学是指将习作看作作者和读者之间在社会文

4、化环境中的外部交流行为,这是作品和它的接受者之間的一种互动交流。描写事物类习作是为了向他人传递信息(知识),使其明白和理解,读者意识是关键要素。然而,以往学生在描写事物时常常背离“使人知”的目的,几乎不考虑“给什么人看”“要解决什么问题”“派什么用场”,其读者往往限于教师或少数同学,目的只是为了“应试”。这是习作课堂非常无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学生找不到习作的价值。统编本教材描写事物类的习作重视“读者意识”的培养。比如,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主题是“介绍一种事物”,教材中有这样的提示:如果要选择一种你了解并感兴趣的事物介绍给别人,你打算介绍什么?如果别人对你介绍的事物产生了兴趣,获得了相关知

5、识,你就完成了一次成功的习作。又比如,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习作主题是“我的动物朋友”,教材提供了三个不同的情境供学生选择:星期天放羊回来,发现我最喜爱的一只小羊不见了,我想请小伙伴帮忙找一找;我们全家要外出旅行一段时间,只好请邻居帮忙喂养我的小狗;我们家就要搬到外地了,我想请一位同学收养我的小猫。这样的情境有明确的目的和特定读者,对学生来说才是有动力的、有意义的真实的习作,因为它最大限度上还原了习作的真实状态。3.“文以致用”叶圣陶认为,“至于习作,最好在实用方面下功夫。说清楚一点,就是为适应生活上的需要而习作。”张志公也强调,“教作文要教给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和不断自行提高实际应用的能力,或者

6、,用个时髦的说法,教给他们在习作方面的应变能力,也就是适应今后会产生的各种新的需要的能力”。统编本教材描写事物类习作朝着“生活化”和“致用”的方向迈出了一大步。比如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习作是“我做了一项小实验”。教材提示学生:写之前借助图表整理小实验的主要信息。写的时候,可以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的句式,把小实验的经过写清楚。学生掌握了这种习作能力,就可以迁移到写如何制作一件手工,如何做一道菜同样,描写事物类的习作重视观察能力、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这些习作能力都是学生学习、生活应具备的重要能力,将终身受用。二、描写事物类习作的教学策略1.前后勾连统编本教材描写事物类习作形成了比较清晰

7、的序列,只有站到课程的高度前后勾连,才能准确把握每一次习作的起点和生长点。这种勾连以单元习作为中心,首先基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课后习题和词句段运用等信息进行分析,然后链接到其他单元与之相关的语文要素、课后习题和词句段运用,从而建构立体的坐标,实现精准定位。比如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习作是“国宝大熊猫”。习作要求围绕一些感兴趣的问题(疑问),介绍一下大熊猫。可以参考图表中提供的信息,也可以再查找资料,补充其他内容。本单元的表达要素是初步学习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本单元我们奇妙的世界课后第一题、海底世界课后第一题、火烧云课后第二题,均在提示学生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相关事物的,词句段运用则引导

8、学生运用“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这种开头方式向别人介绍一种事物。光看这一个单元,还无法准确把握本次习作的目标和精准知识。我们来简单梳理。关于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表达要素是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古诗三首课后要求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了解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的习俗,可以问问长辈再去查查相关资料,可以用表格记录了解到的信息。纸的发明课后“活动提示”要求学生小组交流,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商量怎样展示活动的成果,还可以补充哪些资料。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阅读要素是“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短诗三首课后活动提示:可以通过

9、阅读报纸、杂志、书籍等方式,收集喜欢的现代诗。准备一个摘抄本,把它们工整地抄下来,注意写清楚作者和出处。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要素是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单元习作训练要点是:写之前,细致观察要写的事物,并搜集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这个事物,想清楚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口语交际要求学生:交流之前,搜集并整理你最喜欢的人物形象的相关信息,照样子填写在表格里(人物、出处、喜欢的理由)。交流时要利用好表格里整理的信息,有条理地讲述。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阅读要素是学习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汉字真有趣”活动建议中提示,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为:查找图书、网络搜索、请教别

10、人。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习作要素是“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本单元习作训练要点是:选择一处感兴趣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写一写。查阅资料(有目的地查阅相关资料;把资料来源记录下来),整理资料(根据要介绍的内容分类整理;筛选资料,剔除无关信息,如果资料不够完善,可以继续查找、补充),撰写(将整理后的材料用自己的话写下来;也可以引用别人的话,但要注明资料来源;可以使用图片、表格等辅助形式)。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是“家乡的风俗”,要求学生写之前,先查阅资料或问问长辈,深入了解这种风俗。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阅读要素是“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引导学生制作成长纪念册时,先收集、筛选成长资料;然后根据需要给收集的

11、资料分类(可以采用编年体分类,可以采用栏目式分类,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从其他角度分类);最后编排成长记录册(取一個贴切的名字,设计个性化封面;扉页写卷首语或成长感言;正文按一定顺序编排,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资料不用直接拿来用,需要进行修改)。基于以上梳理,我们就可以把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习作“初步学习整合信息”的精准知识确定为:选择与问题相关联的信息(选一选);删除重复或者次要的信息(删一删);将重要的信息连起来(连一连)。这样的前后勾连,使得每一次习作的目标更聚焦,真正做到“一作一得”。2.思维可视化儿童习作的启蒙特性决定了习作教学应该是学生的习作认知、思维和审美被不断打开和擦亮的建构过

12、程。如果能够把“看不见的”习作思维加以可视化教学,帮助学生挖掘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和路径,并加以练习掌握,就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教学描写事物类习作时,我们可以利用图表、例文、问题等支架实现思维可视化,这有助于学生客观地传递信息。比如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习作是“我的奇思妙想”, 这个单元的表达要素是“展开奇思妙想,写一写自己想发明的东西”。清楚地介绍想象的事物是难点。于是,我们可以利用这样的思维导图(见下图)或者画画的方式,实现构思过程可视化,帮助学生在介绍之前想清楚所想象事物的主要特点。为了让学生领悟把所想象事物的特点写清楚的方法,我们可以提供如下例文,使学生发现写清楚陌生事物样子的秘密是:和

13、熟悉事物比一比。写清楚想象事物功能的秘诀是:假设句式用一用。思维可视化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认知策略,能有效重构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利于学生更加准确地描写事物,让他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3.教学评一致“教学评一致”是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逻辑,是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评一致”的核心是目标。我们要将分解课标、解读教材、研究儿童结合起来,最终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教学评一致”的关键是在设计教学活动之前,先设计评价任务。评价任务应指向学习目标,可以一个评价任务对应一个目标,也可以多个评价任务对应一个目标。教师不仅要自己明白评价任务,还要用儿童能理解的方式让他们明白。评价任务应该借助相对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做某事或某些事来达成目标。教学活动中,只有教师以适切的方式呈现评价任务,学生才会理解;学生完成评价任务的过程,需要教师的组织、指导、观察,而只有学生“生产”了评价信息,教师才能收集与研判评价信息,也才能组织学生分享与交流评价信息,进而对评价信息进行处理,以有序的“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会”。“教学评”是一个不断推进的“链”,是“教学链”“学习链”“评价链”的统一。这样的一致性使得描写事物类习作教学更加精准、有效,从而践行传递信息、读者意识、文以致用的价值取向,达成序列化的目标。(作者单位:重庆市两江新区重光小学)责任编辑 郝 帅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