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析诗词翻译中增译法的运用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4.98KB
约8页
文档ID:225897100
浅析诗词翻译中增译法的运用_第1页
1/8

浅析诗词翻译中增译法的运用摘 要:中国古诗词深刻的内涵、特殊的形式、 丰富的意境,使得中诗英译成为文学翻译中的难点 本文以许渊冲和杜争鸣的作品为例,探讨增译法对实 现诗歌翻译 的“三美”所发挥的作用关键词:增译 诗词翻译意境美音韵美 形式美一、引言中国古诗词来自于古代优秀的历史文化,具有一 定的历史研究性和鲜明的时代性,在当今中国文学史 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中国古诗词都是文化中的经典, 它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为了传承中国的优秀文化, 为了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 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五千年文化及感受汉语古诗词的 魅力,国内外许多翻译家在古诗词英译的道路上倾尽 心血,艰难前行其中,在翻译古典诗词方面,首屈 一指的人物当属许渊冲在诗歌翻译理论方面,他提 出了 “三美论”文学翻译要做到“信,达,雅”,而 诗词翻译的标准则更高,翻译诗词要做到意境美、音 韵美、形式美,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诗的韵味在诗词 翻译中,运用增译策略,有助于译文达到音美和意美 的效果,将原诗的意境完美呈现二、许渊冲的文学翻译理论许渊冲在继承前人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自成一 派的翻译理论“优化论”,可以用“美化之艺术,创优 竞赛”这十个字加以概括,并且其在《翻译的艺术》、 《文学翻译谈》、《文学与翻译》等著作中,对形似与 神似、求真与求美、翻译与创作、“翻译腔”和“四字 成语”、中西文化的差异、两种文化的竞赛等问题进行 了具体的论述,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三论:“三美论” (意美、音美、形美)是译诗的本体论。

三美之中, 最重意美,音美次之,最后是形美,也就是说,翻译 是美的创造,所以神似胜于形似,要在传达原文意美 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三美齐备三化论”(深化、等 化、浅化)是译诗的方法论分别利用加词、换词和 减词等方法,通过意译努力达到神似的境界三之论” (知之、好之、乐之)是译诗的目的论知之是使人 理解,这是翻译的基本要求;然后要求好之,能使人 喜欢;最高的境界是乐之,能使人愉快⑴三美论”是许渊冲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诗歌 翻译理论,“三美”源自鲁迅的《自文字至文章》:“其 在文章……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 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所谓意美,就是指译 诗也应有意象及由意象组合而成的顺理成章的意境 中国诗词非常讲究“言不尽意”的“弦外之音”,重含 蓄,字少意多,更由于历史悠久,寥寥数语往往包含 许多传统意象英译汉语诗词时要特别注意传达原诗 的这种意象美音美,就是译诗也应具有英诗的节奏 美和押韵美中诗讲究平仄,中国古典格律诗在英译 时可采用英诗的抑扬格或扬抑格音步除此之外,中 诗的音美还常常借助双声(声母相同)、叠韵(韵母相 同)或尾韵得以体现英译时,可考虑用头韵或尾韵 译之,使富于韵律美的原诗,在译诗中也能保存其歌 咏性和音乐性。

形美,就是译诗也应有英诗的形式美 汉语诗歌有古体诗和近体诗之分,在诗的行数、每行 的字数及平仄上都有相应的规定近体诗还可分为绝 句、律诗和排律,这些诗词在英译时,可考虑自由选 择英诗中的抑扬格格律诗、英雄双行体或十四行诗[2]三、增译法的运用与“三美论”黄忠廉在“七大全译方法”中明确提岀了增译,“增译,即增加式全译,指从原文出发根据逻辑、句 法、修辞的需要在译文中增加一些必要的语言单位的 全译方法按增译使用的频率大小排列,增加的语言 单位有词,短语和小句” [3]在诗词翻译中,采用增译策略,有助于译文达到 音美和意美的效果,将原诗的意境完美呈现《春晓》是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的名作诗人抓 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 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这首诗 是五言绝句,全诗只有20个字此诗有多个英译版本, 这里以许渊冲的译本为例,分析增译策略与“三美论”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以下是许渊冲的翻译:Spring MorningThis spring morning in bed I" m lying,Not to awake 廿II birds are crying.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以这个译本为例,笔者略作分析如下:(一)运用增译策略,让诗歌的意境得到完美呈 现。

在“三美”当中,“意美”是第一位的,译诗时要 能传递原诗的神韵,不仅要忠实地反映原诗的意义, 还要保留原诗的意境,给读者传递美感在原诗中,诗人描绘的是在一个春天的早晨,一 觉醒来,不知不觉天已亮了,到处是鸟雀的啼鸣声 这时,突然回想起夜里睡梦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便 联想到庭院里刚刚绽放的花儿被摇落了多少在第一 行诗中,诗人并没有提到自己躺在床上,在译文中, 译者增译了原文没有的语言信息,译为"The spring morning in bed 17 m lying."in bed T m lying"贝占切 地表达了那种慵懒舒适的感受,与第二行中的“crying” 压了尾韵,虽然是增译的词语,却很好地传递了原诗 的意境美译文第二行中译者也增译了一个语言信息, 原诗并没有提到诗人是被鸟儿吵醒的,在译文中,作 者增译了 “Not to awake till…”,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 清晨在睡梦中被鸟啼声吵醒此处译者增译的内容丰 富了该诗的意境,使译文更加连贯,有承上启下的作 用译文第三行中译者用“shower”替换了 “rain” 来描述昨夜的大雨,体现了雨大这个意境二)运用增译策略,让诗歌的音韵更加完美。

中国古诗词讲究对仗、平仄、韵律美英文没有平声, 仄声之分中国古典格律诗在英译时可釆用英诗的抑 扬格或扬抑格音步,也可考虑用头韵或尾韵来翻译以《春晓》为例,此诗为五言绝句,共四句,每 句字数一致,1、2、4句押“ao”韵,读起来朗朗上 口,有节奏感许渊冲的译本再现了原诗的韵律,采 用了 “aabb”结构在第二行译文中,为了押韵,也 为了完美呈现原诗的意境,译者增加了语言信息(in bed r m lying),既达到了"意美”,又达到了韵美”)) 运用增译策略,也能做到“形美”由于跨文化差异的存在,为了保持译文的可读性, 在诗词翻译的过程中需要采用增译策略如果增译的 词语多,就很难做到形合,很难保留与原诗完全相同 的“形美”以《春晓》为例,全诗共四句,20个字在许渊 冲的英译版本中,一二三句单词个数一致,每句都是 6个单词,用词简洁,长短错落有致,完整地展现了 唐诗的形式美杜争鸣在翻译《天净沙?秋思》时,译文中也添加 了一些必要的关联性功能词语,但他将译文的形合、 意合锤炼得很好原文如下: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杜争鸣的译文:Dried vines cling to an aged tree with evening crows;By a small bridge over a stream are some homes,Along an old road swept by west wind comes a lean horse.As the evening sun to the west sets,The heart-broken man is now at the world? s edge.此译文保留了原文词语概念出现的顺序不变,通 过增加的动词、介词等让译文的语义更加连贯,传达 了原诗的意境(例如:cling to, with, by , over, along, swept by, comes, etc.),同时保留了原文 的音律美。

此译文将意境美、音韵美及形态美表现得 淋漓尽致,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四、结语增译是汉译英中的一个重要技巧,由于英汉两种 语言的句法、修辞及文化上的差异,为了提高译文的 可读性,让译入语读者获得与原语读者相同或者近彳以 相同的感受,在译文中需要增加一些语言信息,以增 强译文的可读性对于译入语读者来说,中国古诗词 较其他文学体裁更难读懂,只有让译文达到“意美、 音美及形美”,读者才能体会到原诗的意境所以,译 者在翻译古诗词时,既要考虑这种跨文化差异,有目 的地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又要保留原诗的美感此时, 译者可以利用增译法,通过增加一些语言信息,帮助 译文达到“三美”的标准参考文献:⑴许渊冲.中国学派的古典诗词翻译理论[J].北京: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 11.[2]马红军.从文学翻译到翻译文学:许渊冲的译学 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74.⑶黄忠廉.翻译方法论(第1版)[M].北京: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2.⑷杜争鸣.翻译策略与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 版社,2008.。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