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三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及答案

上传人:金** 文档编号:224842622 上传时间:2021-12-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高三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苏教版高三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苏教版高三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高三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高三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及答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0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月考参考答案一、语言应用题解析1.B (A项不可估量(ling)蒙(mng)骗 C项一脸横肉(hng) D项间壁(jin)骠勇(pio)解析2C(A项中“尾大不掉”,比喻组织庞大或机构下强上弱,指挥不灵;用在此处不合语境。B项“扣人心弦”指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激动 D项肃然起敬,语境不符,并且肃然起敬不能做状语,一般写作令人肃然起敬. )解析3C(A更新水平,搭配不当; B项中应在“学杂费”后加“政策”,成分残缺;将“高度”与“充分”位置对调,状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D为兴亡奋斗,不合逻辑。)解析4示例:李白需要一座天姥山,让他追求“日月照耀金银台”的光明与自由;苏轼需

2、要一座庐山,让他认识“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解析5.第一条用谐音相关、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突出了报业的时效性。第二条反复中巧换同音强调整了药品原材料好,暗示其成品质量高。第三条用谐音双关的手法套用成语,但表意相反,弄巧成拙。评分细则:能说出广告的创意。 能恰当地评价广告的表达效果。语言表述准确。 二、文言文阅读解析6C(购,不是一般的“购买”,而是“悬赏征求”)解析7C(表现田畴的心计,与“义”无关。表现的是田畴的政治才能,也与“义”无关。其他4项都表现了田畴的“义”:不就三府之“辟”是为了回报刘虞;谒祭刘虞之墓,表现了不畏公孙瓒之权势而一心向刘之情义;与众人盟,是为了给刘虞报仇;吊祭袁尚,

3、是违了曹操之命的,而之所以冒死吊祭,仅仅是因为袁尚曾经想征他为官,这是典型的“义”举)解析8B(拒绝征召,并非是出于“政治远见”)解析9(1)现在(我)想派使者(去朝见皇帝),以表达我(对朝廷)的节操,可怎样才能找到出使不辱使命的人呢?(“展效”,1分,译为“表达”;“辱命”,1分,译为“辱使命”;“安得乎?”,1分,译为“怎么(哪里)能够得到呢?”)(2)选取一处幽深险要而又平坦的地方居住下来,亲自耕种来养活自己的父母。(“营”,1分,译为“选取”,译为“谋求”、“寻找”、“建造”亦可;“躬耕”,1分,译为“亲自耕种”;“以”,1分,译为“来”。)(3)田畴因为曾经被袁尚征召(而感恩),(听

4、到袁尚的死讯),就前往吊唁祭奠。(“为所”,1分,译为“被”,译为“受到(袁尚的征召)”亦可;“辟”,1分,译为“征召”;“乃”,1分,译为“于是”、“就”。)【参考译文】田畴,字子泰,是右北平郡无终县人。(汉献帝)初平元年,讨伐董卓的“义军”兴起。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幽州牧刘虞叹息道:“贼臣发动叛乱,天子流离失所。我作为宗室老臣,现在(我)想派使者(去朝见皇帝),以表达我(对朝廷)的节操,可怎样才能找到出使不辱使命的人呢?”他的下属全都推举田畴。刘虞于是就准备好礼物邀请与田畴相见,(见面后)对田畴非常满意,于是刘虞任命田畴担任从事的职务,为他准备好出使的车马。在要出发的时候,田畴说:“现

5、在道路阻断,贼寇任意劫掠,如果以官员的身份奉命出使,很容易被人指认出来;我想以私人身份暗自上路,只希望能够完成使命。”刘虞同意了他的想法,并且亲自为田畴饯行。田畴上路之后,改道西关,出边塞,沿着北山(阴山)直奔朔方,顺着小路走,终于到达长安完成了使命。朝廷下诏任命他为骑都尉,他认为天子正流亡在外,作为臣子不应该承受荣宠,坚决推辞不肯接受。朝廷很赞赏他的道德。三公官府同时召他做官,他都没有应命,希望回去侍奉刘虞。得到朝廷的答复后,他就快马加鞭往回赶。可还没到幽州,刘虞已经被公孙瓒杀害。田畴回到幽州后,就去拜祭刘虞墓,在墓前念了朝廷的章表,大哭一场而去。公孙瓒听说田畴拜谒刘虞墓,非常愤怒,悬赏捉拿

6、他,最后将他捕获,公孙瓒对田畴说:“你为什么擅自到刘虞墓去哭祭,而不把朝廷的章表送给我?”田畴回答说:“汉王室衰败,人人怀有不忠之心,只有刘先生不失忠诚的节操。朝廷章表所说的,对于你来讲并不是什么好听的话,恐怕不是你所愿意听到的,所以就没有送给你看。”公孙瓒很佩服他的回答,就释放了他,没有杀他。田畴回到了右北平郡,率领着自己所有的家族和归附他的人员共几百人,扫地而盟誓说:“不报主公之仇,我就不再活在这世界上!”于是率众进入徐无山,选取一处幽深险要而又平坦的地方居住下来,亲自耕种来养活自己的父母。不断有百姓归附他,几年间达到5000多户。田畴于是为大家制定杀伤、盗窃、诉讼的法律,又制定了有关婚姻

7、嫁娶的礼仪,兴办学校,发展教育,大家都从中受益,使聚居地达到了路不拾遗的境地。袁绍多次派人召请他,又随即授予他将军的印绶,任他凭借印绶安抚统辖自己的部众,田畴全拒绝不接受。袁绍死了以后,他的儿子袁尚又征召田畴,田畴始终没有应召。田畴对乌桓过去多次杀害右北平郡的官员很是愤恨,有讨伐他们的想法而力量不足。恰逢太祖(曹操)北征乌桓,田畴就去献了乘其不备而攻之之计,结果大获全胜,因功被封侯赐地,田畴都坚决地谢绝了。太祖了解他的志向,答应他没有强迫他。辽东军杀了袁尚,把首级送到曹操处,曹操下令:“三军之中,谁敢去哭袁尚就处斩!”田畴因为曾经被袁尚征召(而感恩),(听到袁尚的死讯),就前往吊唁祭奠,并把他

8、的家属和宗族共三百余人全安置在邺郡。三、诗词鉴赏解析10(1)从内容上看,是作者远离官场后的生活写照,定下了全词的思想感情基调。(2分)从结构上看,“出红尘”是全词的“诗眼”,统领全词。因为“出红尘”,才有了下文所描写的悠闲自在、超然旷达的生活情景。(2分)(2)词的下片通过晚来垂钓时月映江面、水天一色、孤鸿明灭等景物的描写,展现的是一幅澄澈清雅、闲适宁静的月夜垂钓图(2分),表现了词人对红尘官场的轻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情怀,寄寓了作者坚持纯洁高尚的操守,向往自由宁静生活的人生追求。(2分)四、名句默写解析11.(1)句读之不知 (2)小乔初嫁了(3)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4)银瓶乍破水浆迸(5

9、)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6)朝搴阰之木兰兮(7)玉盘珍羞直万钱 (8)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五、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12作者原以为许多颗藤的相互缠绕依附会有如此繁盛的生命景象,但主人说只是一棵藤。这一棵独立的藤没有依托“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顽强地生存了上千年。解析13受过无尽的苦痛,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经历1300年风霜雨雪而直立不倒。藤,是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有真气色,历久弥新,枯枝仍孕育新生。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存,藤就以藤的坚强、独立、不屈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翻腾。解析14叙述何仙姑与吕洞宾的传说为古藤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增强了文

10、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同时为下文表达作者对古藤的敬慕之情作了铺垫。年老的女人与古藤相互映衬阐述了只要生命一息尚存,就要孕育新生的哲理,突出了古藤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中心。解析15本文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对古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坚强、独立,历尽苦难而不屈的生命的敬重之情。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解析16(3分)B(B项没有揭示出“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在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蔓延的环境里不停地忙碌着”的人,未必“不知道事业的意义在哪里”,未必没有“一定的精神追求”)解析17(3分)D(D项错在强加因果关系。依据第七段的论述,“禁不住物欲的诱惑,不能泰然面对挫折的人”,主要

11、是因为没有解决好自己的归宿感问题)解析18(6分)(1)全球化的浪潮(地球村)造成了人们之间新的疏离(2分)。(2)全社会消费思潮的迅速膨胀,人们被消费主义的狂潮牵制着而身不由己(2分)。(3)人们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渐渐迷失于“身外之物”中而不可自拔(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19(6分)(1)要有高洁的理想追求,增强个人免疫力。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满怀生活的激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3分)。(2)要妥善处理好自己与别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要为从多方面创造以人为本的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而努力(3分)。(意思对即可)六、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解析16(3分)B(A“在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方面做得非常好,但在人内心和谐方面还需不断完善”,原文无依据;C“现在只发展经济而忽视加强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错;D“当时社会和谐的理念深入人心”主观臆断)解析17(3分)D(穿红衣是为过生日;“房间里气氛显得轻松而热烈”有误,这应是总理说句幽默话之后)解析18(6分)深情的问候,表达美好祝愿,祝愿季老像君子兰那样生命力旺盛;表示崇高敬意,“君子兰”喻指季老是君子,清新淡雅、品质高洁。(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解析19(6分)坚守信仰,追求真理;待人真诚,行事正直;学贯东西,笔耕不辍,成果显著;崇尚和谐,泰然面对困难、挫折、荣誉。(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