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範

上传人:碎****木 文档编号:224776908 上传时间:2021-12-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範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範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範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範(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準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範 gb 50220-95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995年9月1日 关于释出国家标準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设计规範的通知 建标1994808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5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範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範gb 502220-95为强制性国家标準,自1995年9月1日起旅行。 本标準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上海同济大学负责,出牌发行由建设部标準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

2、设部 1995年1月14日 11 总则 1.0.1 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完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範。 1.0.2 本规範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1.0.3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以市区内的交通规划为主,处理好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市域範围内的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络。 1.0.4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祕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满足土地使用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发挥城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强度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1.0.5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路规划两

3、个组成部分。 1.0.6 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6.1 确定交通发展目标和水平; 1.0.6.2 确定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 1.0.6.3 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路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的客货运设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 1.0.6.4 提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经济对策; 1.0.6.5 提出有关交通发展政策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建议。 1.0.7 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路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7.1 确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大型公共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的分布和用地範围; 1.0.7.2 确下各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形

4、式、主要交叉口的形式和用地範围,以及广场、公共停车场、桥樑、渡口听位置和用地範围; 1.0.7.3 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能力和运量; 1.0.7.4 对网路规划方案作技术经济评估; 1.0.7.5 提出分期建设与交能建设专案排序的建议。 1.0.8 城市客运交通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结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组成公共交通、个体交通优势互补的多种方式客运网路,减少市民出行时耗。 1.0.9 城市货运交通宜向社会化、专业化、集装化的联合运输方式发展。 1.0.10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除应执行本规範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準、规範的规定。 2 术语 2.0.1 标準货

5、车 以载重量4-5t的汽车为标準车,其他型号的载重汽车,按其车型的大小分别乘以相应的换算係数,折算成标準货车,其换算係数直按本规範附录a.0.1的规定取值。 2.0.2 乘客平均换乘係数 衡量乘客直达程度的指标,其值为乘车出行人次与换乘人次之和除以乘车出行人次。 2.0.3 存车换乘 将自备车辆存放后,改乘公共交通工具而到达目的地的交通方式。 2.0.4 出行时耗 居民从甲地到乙地在交通行为中所耗费的时间。 2.0.5 当量小汽车 以4-5座的小客车为标準车,作为各种型号车辆换算道路交通量的当量车种。其换算係数宜按本规範附录a.0.2取值。 2.0.6 道路红线 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界线。 2.0

6、.7 港湾式停靠站 在道路车行道外侧,採取区域性拓宽路面的公共交通停靠站。 2.0.8 公共交通线路网密度 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上有公共交通线路经过的道路中心线长度,单位为km/km2。 2.0.9 公共交通线路重複係数 公共交通线路总长度与线路网长度之比。 2.0.10 公共交通标準车 以车身长度7-10m的 640型单节公共汽车为标準车。其他各种型号的车辆,按其不同的车身长度,分别乘以相应的换算係数,折算成标準车数。换算係数宜按附录a.0.3取值。 2.0.11 公共车场 为社会公众存放车辆而设定的免费或收费的停车场地,也称社会停车场。 2.0.12 货物流通中心 将城市货物的储存、批发

7、、运输组俣在一起的机构。 2.0.13 货物週转量 在某一时间(年或日)内,各种货物重量与该货物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距离乘积之和,单位为tkm. 2.0.14 交通方式 从甲地到乙地完成出行目的所採用的交通手段。 2.0.15 交通结构 居民出行採用步行、骑车、乘公共交通、出租汽车等交通方式,由这些方式分别承担出行量在总量中所佔的百分比。 2.0.16 交通需求管理 抑制城市交通总量的政策性措施。 2.0.17 客运能力 公共交通工具在单位时间(h)内所能运送的客位数。单位为人次/h。 2.0.18 快速轨道交通 以电能为动力,在轨道上行驶的快速交通工具的总称。通常可按每小时运送能力是否超过3万

8、人次,分为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和中运量快速轨道交通。 2.0.19 路抛制 出租汽车不设固定的营业站,而在道路上流动,招揽乘客,採取招手即停的服务方式。 2.0.20 线路非直线係数 公共交通线路首末之间实地距离与空间直线距离之比。环行线的非直线係数按主要集散点之间的实地距离与空间直线路离之比。 2.0.21 运送速度 衡量公共交通服务质量的指标。公共交通车辆*路首末站之间的行程时间(包括各站间的行驶时间与各站停站时间)除行程长度所得的平均速度,单位为km/h。 3 城市公共交通 3.1 一般规定 3.1.1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庆根据城市发展规模、用地布局和道路网规划,在客流*的基础上,确定公共

9、交通方式、车辆数、线路网、换乘枢纽和场站设施用地等,并应使公共交通的客运能力满足高峰客流的需求。 3.1.2 大/中城市应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逐步取代远距离出行的自行车;小城市应完善市区至郊区的公共交通线路网。 3.1.3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应在客运高峰时,使95的居民乘用下列主要公共交通方式时,单程最大出行时耗应符合表3.1.3的规定。 不同规模城是最大出行时耗和主要公共交通方式表3.1.3 3.1.4 城市公共汽车和电车的规划拥有量,大城市应每8001000人一辆标準车,中、小城市应每12001500人一辆标準车。 3.1.5 城市出租汽车规划拥有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大城市每千人不宜少于0.5

10、辆;中等城市可在期间取值。 3.1.6 规划城市人口超过200万人的城市,应控制预留设定快速轨道交通的用地。 3.1.7 选择公共交通方式时,应使其客运能力与线路上的客流量相适应。常用的公共交通方式单向客运能力宜符合表3.1.7的规定。 公共交通方式单向客运能力表3.1.7 3.2 公共交通线路网 3.2.1 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网应综合规划。 市区线、近郊线和远郊线应紧密衔接。各线的客运能力应与客流量相协调。线路的走向应与客流的主流向一致;主要客流的集工用点应设定不同交通方式的换乘枢纽,方便乘客停车与换乘。 3.2.2 在市中心区规划的公共交通线路网的密度,应达到34km/km2;在城市边缘地区

11、应达到22.5km/km2。 3.2.3 大城市乘客平均换乘係数不应大于1.5;中、小城市不应大于1.3。 3.2.4 公共交通线路非直线係数不应大于1.4。 3.2.5 市区公共汽车与电车主要线路的长度宜为812km;快速轨道交通的线路长度不宜大于40min的行程。 3.3 公共交通车站 3.3.1 公共交通的站距应符合表3.3.1的规定。 公共交通站距表3.3.1 3.3.2 公共交通车站服务面积,以300m半径计算,不得小于城市用地面积的50;以500m半径计算,不得小于90。 3.3.3 无轨电车终点站与快速轨道交通折返站的折返能力,应同线路的通过能力相匹配;两条及两条线路以上无轨电车

12、共用一对架空触线的路段,应使其发车频率与车站通过能力、交叉口架空触线的通过能力相协调。 3.3.4 公共交通车站的设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3.3.4.1 在路段上,同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50m,异向乘距离不应大于100m;对置设站,应在车辆前进方向迎面鍩是开30m。 3.3.4.2 在道路平面叉口和立体交叉口上设定的车站,换乘距离不宜大于150m,并不得大于200m; 3.3.4.3 长途客运汽车站、火车站、客运码头主要出入口50m範围内应设公共交通车站; 3.3.4.4 公共交通车站应与快速轨道交通车站换乘。 3.3.5 快速轨道交通车站和轮渡站应设自行车存车换乘停车场(库)。 3.3.6 快速路和主干路及郊区的双车道公路,公共交通停靠站不应占用车行道。停靠站应採用港湾式布置,市区的港湾式停靠站长度,应至少有两个停车站。 3.3.7 公共汽车和电车的首末站应设定在城市道路以外的用地上,每处用地面积可按10001400m2计算。有自行车存车换乘的,应另外附加面积。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