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教师招聘《小学教育学》通关试题每日练(2020年11月13日-6058)

上传人:风****你 文档编号:224433703 上传时间:2021-12-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教师招聘《小学教育学》通关试题每日练(2020年11月13日-6058)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教师招聘《小学教育学》通关试题每日练(2020年11月13日-6058)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教师招聘《小学教育学》通关试题每日练(2020年11月13日-6058)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教师招聘《小学教育学》通关试题每日练(2020年11月13日-6058)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教师招聘《小学教育学》通关试题每日练(2020年11月13日-6058)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教师招聘《小学教育学》通关试题每日练(2020年11月13日-605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教师招聘《小学教育学》通关试题每日练(2020年11月13日-6058)(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教师招聘小学教育学通关试题每日练(2020年11月13日-6058)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教师招聘小学教育学通关试题每日练(2020年11月13日-6058)1:大班教学最普遍的教学方法是()。单项选择题A、演示法B、练习法C、讲授法D、谈话法 2:有实际工作者和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和提高教学行动自觉认识为目的的研究方法是()。单项选择题A、调查法B、观察法C、行动研究法D、个案分析法 3:“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上,这是出自下面哪位的观点()。单项选择题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杜威D、凯洛夫 4:我国义务

2、教育经费来源的主渠道是(),单项选择题A、国家财政拨款B、城兰;教育费附加C、社会集资捐资D、教育专项资金 5:“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中国古代()的教育主张。单项选择题A、朱熹B、墨子C、苟子D、孔子 6: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的教师职业道德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某些相同或相似的规范和要求,这说明教师职业道德具有()。单项选择题A、本质性B、继承性C、共同性D、稳固性 7:组成课程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多项选择题A、学科设置B、学科顺序C、课时分配D、学年编制E、学周安排 8:一般来讲,小学阶段相当于人生发展的()。单项选择题A、幼儿期B、少年期C、童年期D、青年期 9:课程现

3、代化的代表人物是()。多项选择题A、布鲁纳B、怀特海C、瓦 根舍因D、赞科夫E、克伯屈 10:社会主义的教育是没有阶级性的教育。()判断题对错 11:教育行政部门在接到教师申诉书后必须做出相关处理的期限是()单项选择题A、 15天B、 20天C、 30天D、 40天 12:根据材料回答TSE题:彭老师在给学生上阅读课时,突然,有学生兴奋地喊起来:“哇,好大一只鸟啊!”同学们立刻把目光都移向了窗外,好奇地问:“在哪儿啊?”显然,他们的注意力转到教室外那只大鸟上。彭老师见机一动,也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急切地问:“在哪里?”彭老师顺着孩子们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有一只漂亮的大鸟,大鸟受了惊,飞走了。同

4、学们只好回到座位上,意犹未尽,彭老师见状打开了话题:“同学们,你们为什么喜欢这只鸟啊?”“因为很好看,因为它长得很大,很美丽”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个不停,顿时又变得兴趣盎然。下课多项选择题A、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B、利用教学机智,把突发事件转化为有意义的教学活动C、适当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D、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13: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判断题对错 14: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是()教育起源说的代表人物。单项选择题A、神话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 15:“教育有法可依,但无定法可抄”,这说明教师劳动具有()。单项选

5、择题A、情境性B、创造性C、示范性D、个别性 16:语文课上,老师要求学生用“活泼”一词造句,学生甲站起来说:“李华同学在体育课上表现很活泼。”老师点评道:“很好。”学生乙站起来说:“河里的水很活泼。”老师沉吟了一会,点评说:“说水活泼不合适,这个句子不贴切。”学生乙狐疑地坐下了。你认为这位教师的做法有何不妥之处?()不定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A、限制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B、没有敏锐的捕捉教育细节C、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D、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17:我国颁布实行的壬戌学制是在()。单项选择题A、1902年B、1903年C、1912年D、1922年 18:学生通过认识书本知识去

6、认识客观世界,这反映了下列教学过程特点中的()。单项选择题A、引导性B、间接性C、简洁性D、交往性 19:教师的根本任务是()。单项选择题A、传授知识B、开发智力C、教书育人D、为人师表 20:班级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单项选择题A、小组活动B、集体活动C、个别教育D、主题班会 21:将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的德育模式是()。单项选择题A、认知模式B、社会学习模式C、体谅模式D、说服教育模式 22: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的是()。单项选择题A、德育B、劳动技术教育C、体育D、智育 23: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单项选择题A、个别教学制B、分组教学制C、班级授课制D

7、、复式教学制 24: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多项选择题A、德育B、智育C、体育D、美育E、劳动教育 25:我国小学德育的构成有()。多项选择题A、道德教育B、政治教育C、思想教育D、情感教育 26:我国对学生的义务做出明确具体规定的法律是()。单项选择题A、宪法B、教育法C、义务教育法D、未成年人保护法 27:教学从其本质上讲,是()。单项选择题A、一种主体活动B、一种实践活动C、一种认识活动D、一种文化活动 28: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单项选择题A、发展智力B、培养思想品德C、传授知识D、发展个性 29:学校教育产生于()。单项选择题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

8、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30:下列哪些特征是对当代教育学发展状况的正确描述?()多项选择题A、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B、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C、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教育学科体系初步形成D、教育学研究与实践改革关系日益密切E、反思自身,形成教育学元理论 查看答案 1:答案C 解析 2:答案C 解析 3:答案A 解析 4:答案A 解析 5:答案D 解析 孔子提倡启发式教育思想,题干中反映的正是这一思想。 6:答案C 解析 7:答案A,B,C,D,E 解析 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有:(1)教学科目的设置;(2)学科顺序;(3)课时分配;(4)学年编制;(5)学周安排。 8:答案C

9、解析 一般来讲,小学阶段相当于人生发展的童年期。 9:答案A,C,D 解析 由教育学常识可知,布鲁纳、瓦 根舍因和赞科夫均为课程现代化的代表人物。 10:答案错误 解析 在阶级社会里,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11:答案C 解析 教师法第三十九条第一款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作出处理。” 12:答案A,B,C,D 解析 13:答案正确 解析 略。 14:答案B 解析 15:答案B 解析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情景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 16:答案A

10、,B,C 解析 17:答案D 解析 1922年11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中规定的学制系统称之为壬戌学制。为区别于壬子癸丑学制,又称新学制。 18:答案B 解析 学生通过认识书本知识认识客观世界,这反映了教学过程中的间接性的特点。 19:答案C 解析 20:答案D 解析 21:答案C 解析 体谅模式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它以一系列的人际与社会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的人际意识与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22:答案A 解析 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见大纲中对德育的阐释。 23:答案C 解析 24:答

11、案A,B,C,D,E 解析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25:答案A,B,C 解析 我国小学德育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构成: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 26:答案B 解析 教育法对学生的义务作出了具体规定。 27:答案C 解析 教学从其本质上讲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28:答案C 解析 29:答案B 解析 学校教育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就我国而言,夏代属于奴隶社会初期,据古书记载,夏代有“序”、“校”,是当时的学校,说明学校教育已产生。 30:答案A,B,C,D,E 解析 当代教育学发展状况的特征有: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教育学科体系初步形成;教育学研究与实践改革关系日益密切;反思自身,形成教育学元理论。 第 7 页 共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教师资格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