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故乡》教案(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224279388 上传时间:2021-12-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7.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故乡》教案(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故乡》教案(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故乡》教案(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故乡》教案(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故乡》教案(新人教版).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故乡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2、引导学生理解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3、教学生由此及彼,联想到自己故乡的变化及自己的感受。教学重难点:1 .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 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教学准备:课件一份教学安排: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二、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谈小说知识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小说分类:长篇、中篇、短篇(按篇幅长短)(小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神态) 故事

2、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序幕、尾声)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写作背景: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在故乡,他目睹了故乡的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希望”的破灭,心中感到无比的悲哀。1921年,作者依据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文章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我是作者所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不能指作者自己。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正读音,扫清阅读障碍:秕谷( ) 鹁鸪( ) 颧骨( ) 折本( ) 潺潺( ) 阴晦( ) 伶仃( ) 恣睢( ) 猹( ) 獾( ) 弶( ) 脚踝( ) 髀( ) 愕然( ) 嗤笑( )瑟缩( ) 黛( ) 惘然( ) 祭祀( )

3、 寒噤( ) 廿( ) 2、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故乡留给我的印象,那就是: 变3、故乡的哪些东西变了呢? 故乡、闰土、杨二嫂、我都变了整体感知课文:4、作者回到阔别20余年的故乡,在故乡呆了大约多长时间?是如何推算出来的?明确: 约半个月左右依据:“第二日”(P55第5自然段),“这样的过了三、四天”(P62第1自然段),“又过了九日” (P65第7自然段)等。5、这么长的时间,作者对每天都作了介绍吗?着重写了哪些天的事情?明确:着重写了这些日子的事情:“第二日”;“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 “又过了九日”6、作者又着重写了这些天的哪些人、哪些事?用了哪些方法刻划人物?明确:“第二日”:母子见面

4、;回忆少年闰土(回忆瓜地刺猹、初见印象、讲雪地捕鸟和瓜地刺猹、离别赠物);见到杨二嫂(声音、视觉、语言、动作)“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会见闰土(肖像、神态、语言、动作等)“又过了九日”:动身启程7、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四、小结第二课时第四层(5377)写“我”见到了中年闰土。第三部分(7888)离故乡:写“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于未来和下一代。二、第一部分分析阅读15段,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第1段中的“冒了严寒”说明什么?“冒着严寒”写回故乡的季节,写出我回故乡急切心情 。2、第2段描写了

5、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 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3、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我”的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复杂思绪,沉重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4、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凉”?眼前萧索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乡造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凉,只得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情。三、第二部分分析记忆中的故乡是什么样的呢? 第12自然段描写的少年闰土月夜瓜地刺猹图。景

6、物色彩明快、艳丽。人物英俊、活泼,二者相映成辉。 其作用是展现了20年前故乡的太平景象。表明帝国主义的势力还没来得及渗透到南方农村。四、小结第三课时一、继续分析第二部分1、故乡除了景物的变化外,还有什么变化? (人的变化)2、小说主要刻画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闰土、杨二嫂、我3、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阅读课文,填写表格少年闰土中年闰土外貌十一二岁 紫色圆脸 毡帽、银项圈 红活圆实的手 健康壮实脸色灰黄 皱纹深 极薄的棉衣 眼肿得通红 破毡帽 手粗笨开裂 语言活泼刚健 动作利落 有智有勇 语言朴质生动 热情纯真说话吞吞吐吐 只是摇头 谦恭又含糊 迟钝麻木

7、对我的态度友好热情 纯真平等友谊恭恭敬敬 呼“我”老爷对生活的态度热爱生活 生活知识丰富天真活泼 无忧无虑悲哀痛苦 寄托神灵思考:导致闰土前后变化如此之大的原因是什么表面原因: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2、社会落后愚昧。深层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封建社会制度闰土的遭遇正是当时广大受压迫、受剥削农民的具体写照。农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也就在于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青年杨二嫂老年杨二嫂外貌擦着白粉,年轻美丽凸颧骨,薄嘴唇动作终日坐着尖利的怪声,絮絮地说 ,塞手套进裤袋总体形象豆腐西施圆规形象: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爱搬弄是非1、 小结:通过肖像、语言、神

8、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2、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或:市侩)的恶习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杨二嫂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形象。3、对比及作用 :一切的变化说明了什么?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造成的农村破产人民生活痛苦的现实,表达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新生活的渴望。二、小结第四课时一、继续分析第二部分1、对比是本文主要的写作手法,除了对比故乡前后景色,以及杨二嫂和闰土前后的对比之外,还有那些对比描写? 我和闰土关系的前后对比。 我和闰土与宏儿和水生的对比。 2、通过对比描写要突出什么? 突出故乡前后的变化。3、小

9、说中的“我”是不是鲁迅? 不是。本文是小说(虚构)。散文(真实)“我”小时候是什么人? 地主家的小少爷。长大后是什么人? 知识分子二、第三部分分析结合以下问题,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1、“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为什么?因为“我”对故乡的现实(即人与事)感到失望,故乡没有给“我”留下好印象。2、“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中的“高墙”指什么? 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淡隔膜。3、“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的模糊了”中“模糊”与“清楚”是否矛盾?为什么?“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中寄

10、托了对美丽故乡的回忆,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清楚”是说追求的目标是清楚的,“模糊”是因为故乡的现实使“我”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4、“隔绝”和“隔膜”有什么异同?隔绝,指隔断,断绝。隔膜,指思想感情不相通,彼此不了解。它们都有不相通之意,但隔绝的程度要深一些。5、“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新生活指的是: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6、(1)“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害怕”?(2)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1)因为“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但愿望能否实现是未知数,“我”不知道,所以想

11、到希望的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2)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三、小结第五课时9、这一段心理描写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和决心二、体会文中的“我”1.“我”对故乡萧条、衰败、冷漠,感到(悲哀、失望)2.对闰土那样的劳苦农民,感到(深切同情 和爱)3.对未来,读86-88段有美好的憧憬我是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形象。三、中心思想小说通过描写故乡和闰土、杨二嫂的前后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现实;同时深刻揭示出封建传

12、统对人民大众精神的束缚和影响,深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新生活的热切希望。四、讨论小说的艺术特色并分析其作用提示:1、对比中刻画人物,表现主题;2、运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3、运用典型的语言表现典型的形象,传神的肖像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景物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初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三)、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四)、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四、作业:创优作业第九课五、教学反思学习这篇课文我觉得我的教学切入点选择的较好,但是没有引导进入深一层的分析,就是对主题的探究。这一块在教学上我浪费了宝贵的时间。第二课时我才引导学生去探究。现在我发现我在上课时,有时教学时间调控的不好,一节课下来,我觉得没有教给学生什么 ,上课讲的内容 随意性太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