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形成路径探讨 何寿奎摘要:培养创新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要求结合目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创新能力现状,利用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从三个维度研究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及相关因素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中创新能力外在条件的权重最大,教学因素与导师能力是重要因素;经费投入与培养管理过程质量正向相关;专业实践环境条件与创新目标达成度正向相关;激励政策对科研辅助条件有直接正向影响;成绩考核体系和心里驱动是创新动机的重要要素提出加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经费投入,多元化筹集人才培养经费;健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培养制度体系,科学设置专业实践项目,积极培育良好的实践环境;建立创新实践的长效机制与考核政策,完善创新人才培养评价与监督管理制度等建议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结构方程模型;形成路径:G642 文献标志码:A :1005-2909(2020)02-0072-09创新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障,我国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正是为了满足我国对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要。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定位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有较大差别,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基本的研究能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偏重于工程技术与管理创新能力文章分析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相关因素之间的作用机理,剖析创新能力形成路径,以期为提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提供决策参考一、研究现状关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与人才培养定位,美国等国家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超过研究生总人数的50%,并将执业资格考试要求融入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1-2],建立了行业组织及企业参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制度,课程设置与技能培养对接行业需要,重视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3]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性应用技能优势不明显,应用技术研发能力与管理创新能力有待提升,需要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机制,满足新时代市场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能力多元化需求,多维度推进创新能力培养[4]关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与路径国内学者展开了大量研究焦磊 (2016)认为提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将企业、科研机构的资源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激励其参与创新人才培养[5]。
高文波(2011)认为从实际出发,掌握市场对人才需求动态,构建与企业人才需要相衔接的培养模式[6]吴小林 (2013)提出根据创新能力形成的内在机理,构建产学研融合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开辟创新能力培养新路径[7]孙怀林(2018)提出以提升实践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专业实践、团队培养、评价体系“五位一体”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8]陈友良 (2015)通过研究PDCA循环教学模式指出,要把握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建立有效的过程监督与质量保障制度[9]以创新为导向,提高课程教学与专业实践结合的紧密度,重视实践基地建设,拓展创新训练项目,保证创新训练质量[10],章云认为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及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质量控制制度等是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11]通过目标导向、过程监控、结果保障,将双元化贯穿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12]通过构建实践动机、一般实践、专业实践、情境实践四维度协同机制来培养创新人才[13]需要厘清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与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耦合机理,以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14]通过研读文献发现,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大多数学者主要从宏观层面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路径。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養不仅需要从宏观层面研究人才培养体制与机制,更要把握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形成的关键影响因素,这样才能因材施教,进而有目的地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有专业技能、有创新意识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二、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形成的相关假设创新能力概念界定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是以创新动机动力为导向,在学校办学内部因素和创新能力外部条件相关要素共同作用下,研究生拥有新思想、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动机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动力和指向,包括社会对创新人才能力的需求、政府和学校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激励政策、教育主管部门对创新人才的考核教学条件和导师团队的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教学条件、导师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动机是内因,外部实践环境及政策条件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驱动力创新能力影响因素通过查阅文献,调查相关高校、企业专家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得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形成的14个主要因素:办学理念、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导师队伍知识结构、导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培养过程管理、创新训练激励政策、成绩考核体系、创新训练经费的投入与硬件建设、产学研合作制度、创新训练环境、专业实践环境、科研辅助条件、行业竞争状况、企业需求与支持力度。
根据影响因素设计问卷并针对相关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及研究生、设计院、高校和科研机构发放问卷基于以上分析,从创新能力培养外在条件、教学因素与导师能力、创新动机三个方面分析,提出研究假设下面将14个影响因素的一级指标Hi及二级指标Hia、Hib进行假设一)创新能力培养外在条件创新能力培养外在条件包括:创新训练经费投入与硬件建设、专业实践环境条件、创新能力培养制度、企业支持、科研辅助条件和创新训练环境1)创新训练经费投入与硬件建设主要指课程教学经费、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实验设备和场地建设投入等,是保证创新人才培养管理过程质量的基础假设H1a:创新训练经费投入及硬件建设与培养管理过程质量正向相关2)专业实践环境条件是指实践技术环境、实践场地与管理制度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专业实践环境建设情况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培养管理过程质量有重要影响假设H2a: 专业实践环境条件与培养目标达成度正向相关;假设H2b: 专业实践环境条件与培养管理过程质量正向相关3)创新能力培养的产学研合作制度包括校企合作创新训练平台选择与平台建设制度、校企合作制度、企业导师遴选制度、专业实践要求、创新训练考核与评价制度,创新能力培养制度是创新能力培养主要的管理工具,对创新能力培养效果有重要影响。
假设H3a: 创新能力培养制度是创新训练外在条件的重要要素4)企业支持对构建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及科研机构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创新训练场所、搭建训练平台,提供有针对性的实践项目,在资金、人员和技术上提供支持由于不同企业生产技术创新性和研究开发程度存在差异,如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企业主要是技术应用,建筑材料研发单位主要是开发与研究新材料,企业有针对性地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训练提供合适的项目,为指导教师挖掘有价值的训练项目或研究课题创造条件,以提升创新训练效果因此,假设H4a: 企业支持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训练外在条件的主要要素及动力5)科研辅助条件是指导师或者合作企业提供的实践场所、学术交流平台等学校导师及企业指导研究生参与制度创新训练相关激励政策,有利于促进导师和企业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相关训练场所、训练项目与训练基本条件因此, 假设H5a: 创新训练激励政策与科研辅助条件正向相关6)创新训练环境主要是企业与研究机构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的实践条件,提供合适的创新训练项目企业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完整的设计资料、实验设备、创新项目与软件平台,促进学生开展技术研发、工法研究、技術与管理创新,获得良好的创新实践训练。
因此,假设H6a: 创新训练环境是创新训练外在条件的基础要件二)教学因素与导师队伍素质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因素包括办学理念、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培养过程管理导师队伍素质因素包括导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导师队伍的实践经验1)办学理念主要体现为办学宗旨、办学思想、办学目标,是办学信念的集中体现新时代要求以新的范式建构研究生教育体系,先进的办学理念使办学目标更加明确;先进的办学理念促进高校选择合适的实践训练合作单位,以新方式开展专业实践,拓展创新能力培养路径因此, 假设H7a: 办学理念的先进性与培养目标明确性正向相关;假设H7b: 办学理念的先进性与专业实践单位选择合理性正向相关2)培养目标是创新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是创新人才培养规格的集中体现,是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决定创新训练实践单位的选择标准与选择质量,可以假设H8a: 培养目标的明确性与专业实践单位选择的合理性正向相关3)培养过程管理是基于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过程管理,主要是对教学过程、实践环节、学位论文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影响创新实践质量,也影响经费投入和硬件设施建设因此,可假设H9a: 培养过程管理质量与专业实践环节控制正向相关,与经费投入和硬件设施建设正向相关。
4)导师队伍素质包括导师队伍的知识结构、研究能力、工程实践经历、职业素养,导师团队素质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推动者和主要决定要素,有利于构建合理课程及考核体系5)导师队伍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成绩考核体系因此,可以假设H10a: 导师队伍素质与成绩考核体系的完善性正向相关;假设H11a: 导师队伍的实践能力与创新实践成绩考核体系的完善性正向相关三)创新动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动机表现为行为主体意愿和内部驱动力,包括成绩考核体系、激励政策和心里驱动三个方面1)成绩考核体系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人才成绩考核体系除了常规的理论课程考核和毕业论文评审外,还包括实践能力考核目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成绩考核指标与方法有待改进,完善实践环节的指导和考核制度有利于促进导师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因此,可假设H12a :成绩考核体系的科学性与导师实践能力提升正向相关2)激励政策是指对企业提供实践资源和师资、指导研究生研发活动的激励措施包括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在职称评审上倾斜或者授予相关荣誉称号;校内导师在职称评审或者评优评先上适当倾斜、激励激励企业完善试验条件、科研环境条件,为促进导师参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科研辅助条件。
因此,激励政策与科研辅助条件的完善密切相关,可以假设H13a : 激励政策与科研辅助条件改善、创新能力培养重视程度正向相关3)心里驱动是指创新能力培养主体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激励约束机制作出的心里反映具体而言,为了达到学校考核以及用人单位对创新能力的要求,研究生参与创新实践训练的积极性;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为了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完成学校考核任务表现出的工作热情与工作态度心里驱动是研究生培养创新动机的核心,是在考核体系和激励政策引导下创新主体的能动反映可以假设H14a : 心里驱动是创新能力培养动机最核心的要素,对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决定作用三、研究设计被试对象为重庆大学、长安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包括这些高校近5年毕业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近10年毕业的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涵盖了物流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等专业学位领域,调查了这些高校硕士生导师、企业导师、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和部分毕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发出问卷95份,收到有效问卷80份,有效率为84.21%为了保证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采用较为成熟的量表作为测量工具,结合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和研究目标对量表进行设计。
通过与硕士生导师、企业专家和毕业专业硕士研究生访谈及小样本预试,对量表进行修正,形成正式量表专业变量采用李克5点计分量表,要求受访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价运用SPSS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