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例谈比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7.42KB
约5页
文档ID:223844450
例谈比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_第1页
1/5

例谈比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唐晓雄【摘 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应用数学比喻,具有激发学生灵感、活跃气氛、启迪思维、化解难点之功效借助已知认识未知是学生获得新知的重要途径,当已知与未知不易转换时,比喻是一条重要的沟通渠道关键词】比喻;数学;课堂教学;抽象思维引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而反应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些定义、定理往往是抽象的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抽象思维能力普遍较差,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将抽象的、难懂的知识点迅速地和学生日常生活建立联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从而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模型,是一线教师常思考的问题若在教学中借助比喻,帮助学生将抽象思维迁移到具体思维,往往会降低教学难度,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有人说:不会打“比喻”的老师,不是为优秀的数学老师可见比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一、利用比喻,活跃课堂气氛计算教学历来是枯燥的,看似最容易的,但又是学生最易出错的如果在教学中恰当利用比喻,会活跃课堂气氛,增强的理解三年级用竖式计算退位减法中连续借位时,如305-127,我是这样教学的:同学们,被减数个位上的5减7不够时,我们怎么办呢?因前面学习过借位知识,同学们都知道向十位减。

可是你发现,十位“家”里很穷哦,它“家”一分钱都没有,是“0”,但它可是个热心肠的人,没关系,“我”会想办法你们知道它会想什么办法呢?学生很快想到再想百位借你看,十位这位“雷锋”向“富豪”百位借来1个百后,它知道自己家里穷,又把一个百拆成了10个十,借1个十给个位,自己剩下9个十这样将十位比喻成“家”,它家穷,但人又好,是活雷锋,想办法向百位“家”借通过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比喻,学生听话会哈哈大笑,笑后又回味无穷,明白算理把原本枯燥的连減算理教学解释得清清楚楚,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也轻松的掌握了改知识点二、利用比喻,寻找思维的桥梁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和倍或差倍问题时,我们通常都是用线段图的方式进行教学的如:甲乙两数的和30,其中甲是乙的2倍,甲乙分别是多少?通常我们都会教学学生画这样的线段图(如图1):教学中我们发现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线段图由于以前接触的比较少,画线段图对他们来说其实还是比较抽象的,很多学生不能理解每条线段表示什么?因此出现图是图,题目是题目的现象但画线段图分析问题对学习数学实在是太重要了,这时就需要找一个中间过渡:“比喻”!将比喻作为具体问题与抽象思维的桥梁。

于是我在教学中就将每1倍,也就是每条线段比喻成妈妈在超市买的一袋鸡蛋,超市里每袋鸡蛋的个数都一样,妈妈买了2袋,李阿姨买了1袋,一共是30个,妈妈和李阿姨分别买了多少个呢?这里“每袋鸡蛋”比线段图更实在,跟接近学生生活,学生也更易理解有了这样具体事物的推理,就能很快领悟线段图的抽象推理学生很快就想到了2+1=3,303=10(个),也让学生领悟了2+1的含义为今后学生认识稍复杂的和倍问题如:甲乙两数的和33,其中甲是乙的2倍多3,甲乙分别是多少?这样问题打下基础学生就会明白为什么要先减3,原来3袋之外的3个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学习就是将新的信息和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联接起来并不断归类的过程,新信息是否能转化为新知识,主要取决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概念因此,在教学新知识是,教师要善于将新知识与学生生活作比喻,帮助学生克服知识难点,从而逐渐构建抽象思维模型三、利用比喻,类似问题系统化我们在教学乘法分配率a(b+c)=ab+ac时, 学生很容易写成a(b+c)=ab+c教学中我把括号外面的数a叫作“老爸”,括号里面的数b和c是他的“大儿子”和“二儿子”,老爸当然是他们的共同老爸啊,所以在过节时,“大儿子”要请“老爸”到家里做客,“二儿子”也要请“老爸”到家里做客,所以啊a既要和b相乘,也要和c相乘。

简单的比喻,既说清了算理,还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同时还可以拓展为还有“三儿子”,那有怎么写呢?恰当的比喻能把某个知识点与生活中一个形象化的事物联系起来,给学生留下生动的、深刻的印象爱因斯坦曾这样描述他的思维过程:“我思考问题时,不是用语言进行思考,而是用活动的、跳跃的形象进行思考,当这种思考完成以后,我要花很大力气把它们转换成语言从中可以看出形象思维在思维中的重要地位当学生的抽象思维受阻时,恰当的比喻正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桥梁,可以让两者之间轻松、平滑的过渡如上例中,不仅解决了基本乘法分配律的难点,还为学生思维的拓展提供了发展空间,将类似问题系统化诚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比喻要恰当、形象、生动,切不可粗俗如在教学等式及其性质时,用天平或跷跷板作比喻,就很形象在教学轴对称现象时,如以人为比喻,把人丛中间剖开,两边完全重合,则就不合适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好比喻,其意义和效果是很明显的留意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让课堂更有寓意,让思维更活跃参考文献】[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2]邱学华.《邱学华怎样教小学数学》.中国林业出版社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