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基础、IT创新协同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的相关性研究 吉敏 张三峰摘 要:基于企业资源互补理论、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企业动态能力理论、技术创新理论等,建立IT基础、IT协同创新能力和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模型,深入分析 IT 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并探讨IT创新协同能力对两者关系的中介作用利用2012年世界银行对中国2 700家制造业企业的调查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实证检验了IT基础、IT创新协同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IT基础、IT协同创新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存在着稳定且显著的正向关系;IT基础通过IT创新协同能力中介正向作用于企业创新绩效此外,企业研发投入、人力资本、所有制、行业和区位因素与企业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但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创新绩效存在差异关键词:IT基础;IT创新协同能力 ;创新绩效:F276 文献识别码:A :2095-7394(2019)03-0055-11有关信息技术(IT)对企业发展作用的探讨由来已久较多学者基于资源观视角对IT本身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认为IT及其应用能降低生产/服务成本、提高经营运作效率、改善管理与决策、提升外部环境动态适应性等。
也有学者对IT的作用提出了质疑,认为大量的IT投资并未给组织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1]之后,学者们进一步关注利用IT投资创造价值的能力与过程,认为IT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需要经过复杂的转换过程,需通过对企业业务活动的嵌入或其他中间变量的调节作用才能实现[2]有关IT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并逐步细化,关注的重点从IT能力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逐步转向IT能力对企业其他绩效的影响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创新是企业生存和获取持续竞争力的核心,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在于创新,IT对企业作用的关键在于其对企业创新的贡献上[3]近年来,有学者开始关注IT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认为IT可以通过改变企业知识资源获取、处理的途径和方式,通过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对创新绩效产生影响[4-5]但学术界对两者的关系并未有过多关注,且IT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机理尚不明晰[6]已有研究表明,IT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某些中介变量的调节作用 得以实现[6-7]那么IT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如何?这种作用是如何发生的?其影响路径是什么?现有研究没有给出很好的解答事实上,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通过一系列的创新活动完成,IT作用于创新绩效的同时,通过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嵌入,形成IT创新协同能力进而影响创新绩效。
因此,本文将在以往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基于企业资源互补理论、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企业动态能力理论、技术创新理论等,深入分析 IT 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并探讨IT创新协同能力对两者关系的中介作用,对促进企业IT应用及创新绩效提升形成理论和实践指导一、理论综述与假说提出(一)IT基础与创新绩效1.IT基础基于企业资源理论视角,有学者认为IT基础是企业信息技术投资所获得的有形资产,具体包括各种IT技术资源、技术资产,如共享的平台和数据库物理资产技术、基础设施数据库与IT应用、IT基础设施以及信息技术实践等等[8-10]实际上,IT基础是资产、 技术和人的复杂结合产物,除各类有形的IT资产外,还包括各类IT技术及使用IT资产、IT技术的人结合前人的研究和企业实践,本文认为,IT基础包含IT基础设施、IT人力资源以及各类IT技术其中,IT基础设施是指企业信息技术投资所获得的有形资产,包括计算机通讯及共享的技术平台和数据库等;IT人力资源是指能够利用IT基础设施和IT技术解决企业的业务问题,并能利用信息技术为企业把握商业机会的全部IT员工;IT技术是联系人和IT基础设施间的沟通媒体与设备,包括语音邮件、电子邮件、会议、电视会议、因特网、企业内部网、机和等。
2. IT基础与企业创新绩效在以往的研究中,较多学者强调IT基础对促进企业绩效的作用认为IT基础及应用,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形式、内容及相互关系,进而提升组织绩效在IT基础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方面,资源基础观认为,IT基础设施可以促进产品不断创新和持续改进[11]有学者认为,IT基础进一步提高了信息交流的准确性,降低了信息搜集的成本,促进了组织知识传递和共享能力,[12]为企业创新绩效的提高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刘景江(2009)研究证明,IT基础与组织创新之间存在正向关系,IT基础能够促进组织的创新并推动产品的持续改进[13]一些学者关注了IT作为动力源对制造企业工艺创新的驱动作用,认为IT基础通过影响生产流程、变革创新范式,从而推动工艺创新[14-15]冯泰文等(2013)认为,通过IT基础建设提高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外部参与度,对企业绩效产生正向影响[16]但也有学者认为,IT系统易被模仿和复制,并未对组织创新绩效带来影响,甚至阻止和破坏了企业创新[17]基于以上研究,本文认为IT基础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应存在正相关关系,故提出如下假设:H1:IT基础与企业创新绩效正相关二)IT创新协同能力的中介作用1. IT创新协同能力Ross(1996)等人最早提出IT能力这一概念,认为IT能力是一种可以帮助组织有效控制IT成本促使组织目标实现的一种能力。
[18]随后,Bhrardwaj(2000)将传统组织能力的概念扩展到IT职能领域,在他看来,IT能力是为企业协同配置和使用信息技术基礎设施以及互补的信息技术人力资源、信息技术驱动的无形资源的能力 [19]Zhang(2005) 进一步考虑信息技术能力对业务的影响,提出信息技术能力是企业通过实施信息技术能力支持与提升业务运作技能,从而实现企业目标的能力[20]曹明等(2007)认为,IT能力是企业调用和部署IT资源并与企业的战略意图及其他优势资源相协调匹配,从而帮助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的一种能力[21]吴金南(2012)认为,IT能力是企业有效管理信息技术投资形成的信息系统所具备的系统功能能力以及恰当使用这些功能实际支持企业战略实施的影响能力[22]IT能力是一个多维度概念,学者们对IT能力的界定存在差异,但都强调IT能力是通过IT基础与其他资源进行整合、协调,嵌入到企业价值创造活动中形成的能力因此,IT与其他资源及企业价值创造整合、匹配形成的IT协调能力是IT能力的核心维度,也是调节整合各项 IT资源的关键因素[10]如前文所述,IT基础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关键在于其对创新的作用程度结合学者对IT能力及IT协同能力的界定,本文认为,IT创新协同能力实质上是企業应用IT基础,通过与组织的创新资源的整合、匹配,参与和完成企业创新活动而形成的促进组织整体创新活动效能的能力。
2. IT创新协同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目前,IT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是学者关注的焦点,他们认为IT能力正向作用于企业创新绩效,[4]但关于其核心维度IT创新协同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研究较少 ,特别是IT创新协同能力与企业非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现有关于IT创新协同能力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大多基于信息处理理论,认为通过IT在创新活动中的匹配和嵌入,增强企业创新过程中的信息和知识的搜寻和处理能力,影响企业创新活动的流程和路径,形成组织创新活动的支持,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产出Pavlou等(2006 )认为,新产品开发部门有效使用信息系统的能力可以帮助其增强新产品研发能力[23]谢卫红(2013)认为,利用IT收集企业内外部信息,为创新提供依据参与创新创意产生、转移、认同、筛选、实验,到商业化并最终在市场上实现扩散的过程,可以快速实现产品创新[6]基于以上研究,本文认为IT协同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应存在正相关关系,故提出如下假设:H2: IT协同创新能力对技术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3. IT基础、IT创新协调能力和创新绩效基于 “生产率悖论”,部分学者对IT本身是否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提出了质疑,认为IT是提高企业绩效的必要非充分条件,转而关注IT技术投资于企业绩效间的某个过程或某项活动及利用资源创造价值的过程与能力。
Mckeen(2005)认为,IT 能力的建构保证了IT与企业绩效之间 “ 转换的有效性”[24]Byniolfsson(2000)认为,当IT与企业其他资源结合在一起,并嵌入到企业中形成企业能力时,可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和创新[1]Tallon (2005)认为,IT基础融入到合适的业务流程,被嵌入到产品和服务中时,有可能形成IT绩效[10]Nari 和Swink(2007)指出,在信息化条件下,企业竞争优势可以通过引进大量的IT设备和IT技术等获得,但这些设备和技术可能会遭遇与内部工艺的不匹配,从而影响信息化资源的使用效率[25]王念新(2010)认为,IT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关键不在于企业拥有的信息技术资源,而是有效应用信息技术资源实现期望产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通过信息技术资源的转换和调配,实现对企业核心能力的有效支撑,间接影响企业绩效[26]李婉红(2011)认为,企业在运用 IT资源的过程中,通过不断调整并与企业特性相协同,才能获得IT能力并促进企业工艺技术创新、工艺设备创新和工艺管理创新[15]因此,IT基础通过嵌入企业创新活动中形成IT创新协同能力,实现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有效支撑;通过IT创新协同能力这一中间变量,连接IT基础和企业创新绩效,使IT基础转换成创新产出,从而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
基于以上研究,本文认为IT协同能力在IT基础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故提出如下假设:H3:IT基础通过IT创新协同能力中介正向作用于企业创新绩效二、研究设计(一)模型建立结合上文的分析,借鉴已有文献中对企业创新绩效的理解,在尽可能考虑计量模型存在的遗漏变量和多重共线两个问题基础上,考虑样本数据的实际特点,本文采用如下计量模型:其中,[i]表示不同的企业,[rd]表示企业的创新绩效,IT和match分别表示企业IT基础和企业IT创新协同能力,[X]表示模型中的一系列控制变量,ε为随机误差项二)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首先,关于因变量,创新绩效从理论上来说,有许多指标可以衡量企业创新活动,包括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研发费用在企业销售收入中的比重、与创新有关的培训支出占人力资源总成本的比重等但需要说明的是,企业R&D是一种投入变量,因此,上述这些指标并不能很好地衡量创新的绩效[27-28]目前,国外学者大多使用新产品的销售收入来度量企业创新绩效[29-30]一般认为,创新的绩效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狭义的创新绩效是指企业推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设备的比率广义的创新绩效是指从概念化的创意到将创新引入市场这一完整过程所达到的成就。
由于广义的创新绩效同时关注了创新的技术与新产品的市场引入两个方面(Ahuja and Katila,2001)[31]因此,结合本文所使用的数据,笔者使用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作为代理变量其次,关于自变量,企业IT基础和企业IT创新协同能力(match)对于前者,根据本文界定,并结合本文使用的数据,笔者选择企业IT投入经费(IT)、IT从业人员(ITemp)数及IT技术种类(IType)代理;对于后者,如前文所述,创新协同能力可以看作企业在创新过程中使用IT将企业的创新资源进行整合、匹配在调查文件中,有关于IT技术在创新活动中的使用频率项包括不使用、有时使用和经常使用三个选项,本文分别赋值为1、2、3,笔者将企业在创新过程中IT使用频率的各个选项进行加总①,以此作为企业IT创新协同能力的代理指标,数值越大则表明企业IT创新协同能力越强此外,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还包括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