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德兴万村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zh****71 文档编号:223579208 上传时间:2021-12-1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644.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上饶市德兴万村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江西省上饶市德兴万村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西省上饶市德兴万村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上饶市德兴万村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西省上饶市德兴万村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明月清泉自在怀贾平凹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可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那儿有田园,却无松竹清泉;及至上了华山、峨眉山,并且专在月夜听

2、泉,古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溪边浣女,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结。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

3、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阴,足下的流泉以及座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斫虫雀,统统化做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养情操的“胎盘”。这是何

4、等的气度和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去得逞又能怎样?!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极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间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

5、惟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了他“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情怀,也便才有了他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选自人民日报2000、2、25)16、者读王维的山居秋暝,因阅历不同而感受不同,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概括作者认识经历的几个阶段。(6分)答: 17、写终南山的松、黄帝陵的柏和碑林前的槐

6、,有什么作用?(6分)答: 18、全文,简要分析“明月清泉自在怀”的深刻台义。(5分)答: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A.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托明月清泉,寄托自己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拟化和由此引发的议论,深化了文章内容和主题,语言典雅而含蓄,富有美感。B.这篇散文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材料信手拈来,但始终以抨击“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的小人为线索,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C.文章结尾写到了浣女和渔夫,目的是赞美他们辛勤的劳作,赞美他们远离红尘纷争、保持独立人格的精神,同时强调他们创造了物质财富,更创造了精神财富,

7、从而使主题更加深刻。D.“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这句话强调的是,人生在世,面对宠辱得失,要悠然淡泊;面对困难挫折,要坚持不懈。E王维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正是他放弃了太多的追求,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的结果。参考答案:16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少年时代只会背诵而不知其意;青年时期自以为读懂并有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心态,但与实际情况还有差距;中年时期经历了无数生命体验和阅读堆积之后,才真正从中悟出了人生的哲理。(每点2分)17作用是:用终南山的松、黄帝陵的柏和碑林前的槐等树木中的祖宗和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构成对比,(2分)赞赏它们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气度和胸襟

8、,(2分)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2分)18明月清泉象征远离尘世纷争、自始至终保持独立人格的高洁心灵,这一句寄托着作者对高雅纯洁的人生境界的追求。(5分)19AC (B项中应以读王维的山居秋暝的感受为线索;D项中“面对困难挫折,要坚持不懈”属无中生有;E项中“放弃了太多的追求”不对,应是“放弃了太多的物质欲望”)略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人们说起登高,首先想到重阳,然而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中国人自古崇尚登高望远,古诗词里流传下来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四季的终始时而夏日炎炎,时而雨雪霏霏,时而春花灼灼,时而落木萧萧。登高处,可以是自然的山川,也可以

9、是人造的楼台。凡人视野有限,所以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唯一和今人的大概不同是,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也不是为了某个节日,当然更不是为了旅游,而是为了一展胸襟。所谓胸襟,就是怀抱,就是远志,就是精神。通俗地说,就是理想。很可惜,这正是今人最缺失的东西。文人登高,如同好汉饮酒,喜欢自然是喜欢的,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借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又称“一浇胸中块垒”。由于每个人的身世不同,境遇不同,价值取向有异,哲学思想有别,每个人在登高的时刻,所思所感也就不一样,或者说人各有志,所以即便大家同登一座山峰,写出来的诗句之意味也会相去千里。儒家的登高,是为接近心

10、中至高无上的“仁”;道家的登高,是为寻求成仙得道的“仙”;皇帝祭祀封禅,要登天下五岳。在古人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的地方。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便是“高”和“远”。孔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这说的是“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是在说“远”。某种意义上,高是空间的概念,远是时间的概念,但这两种维度又不是确指的,因为君子的“怀抱”无时无刻不在胸中运动变化,好比道家修炼的内气,大象无形。钟子期听俞伯牙抚琴,他听得出伯牙的志趣,就说“巍巍乎若泰山”,又说“洋洋乎若流水”。高山流水,其实分别是伯牙胸中逸气的不同表现形式,凝止团聚,则冲霄而为山;顺势发散,则奔腾而为水。琴家没

11、有这份逸气,想弹奏好这支曲目,那是不可能的。论语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所以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便能自心底激发出这份远志和胸襟。明末清初之际的一代大儒顾炎武,在明亡后联合傅山、屈大均等爱国志士僻处山、陕之间,以图恢复大业。顾炎武和他的同志们送别,相对把盏,就在青山之巅,远眺大好河山,众人百感交集,泪眼潸然。有人开始借酒浇愁,有人开始埋头抚琴,有人开始痛吟诗篇。顾炎武听罢,徐徐起身,振衣而立,与之相和:一雁孤飞日,关河万里秋。正是“关河万里秋”!力挽狂澜的志士纵然势单力薄,回天乏术,但毕竟“德不孤”,毕竟有这些个战友在,相互砥砺,与子同仇。事虽未成,

12、其心其举已足垂青史,光照世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便是儒家入世之“登高”的价值所在,它像一面旗帜,奋扬于巍巍之山巅。(摘编自沐斋登高)1下列关于“登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古诗词里流传下来的文人登临诗句贯穿了一年四季的终始,这说明登高并非重阳节专利。B.夏日炎炎,雨雪霏霏,春花灼灼,落木萧萧是古人诗句中描写的登高时所见的不同景色。C.由于视野有限,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所以古人登高,也是想看一看自然的山川,或人造的楼台。D.文人登高,是想借此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如同好汉饮酒“一浇胸中块垒”一样。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13、同登一座山峰,诗人所写的诗句意味也会相差很大,是由于个人登高的所思所感不同,而这又与个人的身世、境遇、价值取向等密切相关。B.儒家、道家和皇帝祭祀封禅时的登高,虽目的各不相同,但在他们这些人心中,高山都是最与苍天相近的地方。C.孔子所说的“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逝者如斯夫”这两句话,分别概括了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前者指“高”,后者指“远”。D.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在登高临远时,往往能激发心底的远志,这是因为儒家提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或佳节,而是为了一展胸襟,故登临的诗句,往往

14、有展示胸襟,体现怀抱的作用。B.钟子期用“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流水”形容伯牙抚琴之音,是听出了伯牙的志趣,伯牙胸中的逸气是通过琴声表现出来的。C.顾炎武联合爱国志士以图恢复大业,在把盏告别时,他和他的同志们表达情怀的方式是不同的。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既是顾炎武和他的同志们的心声,又是中国古代文人登高时一贯抒发的情怀,这正是儒家入世之“登高”价值所在。参考答案:1C2C3D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C项“古人登高,也是想看一看自然的山川,或人造的楼台”理解错误,原文是说“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而是为了一展胸襟。”2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逻辑关系颠倒,原文中“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便是高和远”是结论,孔子的两句话是例证。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以偏概全,“又是中国古代文人登高时一贯抒发的情怀”理解有误,根据原文可知,古代文人登高都“胸怀治世救国理想”,但具体抒发的情怀不尽相同。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各题。人民日报年度好标题,竟然是这些三只眼传媒 2018-05-10人民日报每两个月评选一次好标题,每次10个左右,分为一、二、三等奖,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