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上海东升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中国文化西来说的终结刘学堂中国文化西来说在西方学术界由来已久,而在中西学术界产生极大影响则源于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在仰韶村发现了大量的彩陶,他将其与东南欧的特里波里等遗址的彩陶相比,发现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为了探寻彩陶的传播路线,安氏寻踪西进经调查,安特生认为甘青地区发现的大量陶器都属于新石器时代,可归入仰韶文化,同时认为它们都是由西方传入,完善了中国文化西来说体系由于安特生的中国文化西来说是建立在考古学的基础上的,所以一经出笼,便在中国史学界引起极大的震动中国的学者们断然不能接受,但同时也感到要推翻安特生的观点,最终解决中国文化起源这样的大问题,在材料上还有许多实际困难1931年留学归国的粱思永,发掘了安阳高楼庄的后岗,发现了中国考古学史上著名的“后岗三叠层”,即仰韶文化层、龙山文化层、商文化层由下而上的三层堆积,从地层上证明了中国的历史由史前到历史时期是一脉相承的梁先生的这一发现,对中国文化西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安特生认为仰韶彩陶西来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甘肃地区的彩陶年代上比中原的仰韶文化要早。
1945年,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通过对甘肃宁定县半山区两座齐家文化墓葬的研究,指出安特生在考古遗存认识上的错误然而,由中国彩陶来源引起的中国文化西来说时隐时现,其影响一直未销声匿迹,并曲一些别有用心的学者所利用时至最近,国外个别学者依然坚持认为中国彩陶是西来的,以彩陶为代表的中国远古文化根植于西方给这个问题真正画上圆满句号的是彩陶之路的发现彩陶之路的发现得益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对新疆彩陶的不断发现与研究上世纪80年代后,学者们开始对新疆出土彩陶的墓葬或遗址进行具体分析,认为它们大多属于青铜时代,晚者甚至到了铁器时代,这使新疆彩陶研究跨出了关键一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到新世纪开始的几年内,新疆发掘出史前墓葬四、五千座,出土大量彩陶,逐步搞清了新疆彩陶兴衰的基本线索新疆彩陶并非是由西而来,是东方黄河流域彩陶西进的结果,从而提出了彩陶之路的崭新理念至少在距今8000年前,黄河流域彩陶文化逐渐开始向四周扩张,距今7000年以降,进入到六盘山东西两侧;距今5500—5000年,扩展到青海东部;距今5000年以降,西进至酒泉境内的祁连山北麓;距今4000年前后,现身于新疆哈密地区不过,这支东来的彩陶文化并没有在哈密绿洲驻足,至少在距今3000年以前,向西进入了吐鲁番盆地,同时沿天山间的山谷和山问通道,进入乌鲁木齐周围,再向西沿着天山北坡的绿色通道,进入伊犁河谷;约在距今2500年前,这支文化继续向西挺进巴尔喀什湖以东,成为这里所谓塞克乌孙文化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但传播至此,彩陶文化已是强弩之末。
公元前后的汉代,这支源于东方的古老彩陶文他终于被其他文化所取代中国彩陶文化,在西进过程中,沿途不断与其他文化交流、融合,逐渐形成新的地方性的考古文化由黄河上游起点,通过河西走廊,在新疆地区沿着天山山脉这座沟通东西文化的大陆桥西进,终点到达巴尔喀什湖东岸一线,前后历时5000多年,沿途不同的考古文化是黄河文明一波又一波向外不断扩张的历史缩影至此,地处东西方之间具有关键性地位的新疆彩陶面貌逐渐明朗中国古代文化西来说也终成历史 (选自2008年10月2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6.以下对“彩陶之路”发现之前“中国文化西来说”影响难以消除的原因,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中国文化西来说在西方学术界由来已久 B.安特生从考古的角度进一步完善了中国文化西来说的体系C.在中国文化起源的大问题上,中国学者没有足够的材料推翻安特生的观点D.国外个别学者至今仍然坚持中国文化西来说7.下列有关“彩陶之路”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彩陶之路”是由中国学者经对新疆彩陶的深入研究,弄清了其兴衰的基本线索而提出的理念B.“彩陶之路”发端于仰韶文化,从至少距今8000年前向西延伸,历经许多地区,最后止于巴尔喀什湖以东一带。
C.“彩陶之路”的发现从彩陶文化变迁的时间地域两方面证明了彩陶西进的线索,从根本上推翻了中国文化西来说D.“彩陶之路”的形成过程也是中国彩陶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流、融合,逐渐形成新的地方性考古文化的过程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后岗三叠层”的仰韶文化层、龙山文化层、商文化层,自下而上三层堆积,是按由早到晚的时间顺序排列的B.“仰韶彩陶”所处的时代是新石器时代,它属于黄河流域彩陶文化C.约在距今2500年前的巴尔喀什湖以东,黄河流域彩陶文化衍变成为“塞克乌孙”文化D.新疆彩陶大多属于青铜时代,时间上要比“仰韶文化”晚,可证明彩陶文化的西进参考答案:6.D(这是中国文化西来说的影响结果,不是原因;同时又是在“彩陶之路”发现之后7.B(“‘彩陶之路’发端于仰韶文化”,文中缺乏依据8.C(并非衍变成为“塞克乌孙”文化,而是与其交流融合,成为其主要构成因素之一)2. 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俞平伯:花落春仍在二十世纪斜长的旧影中,有一帧文化人的老照片令我难忘:1902 年,苏州城内一座古旧的老 屋前,82 岁的经学大师俞樾古怪的悬臂倒提着一柄拂尘,另手牵起懵懂中的重孙俞平伯。
小伢只 有三岁,一双稚眼微侧透出好奇,老者则桀骜地俯视世相,不平之气凛然生出俞平伯这颗读书 种子长大后,写白话诗,写《燕知草》,又做《红楼梦研究》,复研究古诗词,料不到本是书斋之 梦却意外惹出弥天大祸,“文革”之中被流放到豫南农村一门书香的德清俞氏家庭,于是与河南 结了奇缘中国科学院学部文学所第一批“五七”干校学员,包括俞平伯、何其芳、钱钟书、吴世昌等人 在内,是 1969 年 11 月 16 日晨乘火车抵达信阳的,先在罗山丁洼稍作整顿,继又转到息县的包信 和东岳集俞平伯这时正是古稀之年,他的夫人大其四岁当时经济开发未被提上日程,偏僻的豫南农村山河依旧,古风犹存,俞平伯呼吸到了许久不 遇的新鲜空气1970 年元旦,干校开始肃清“五一六”分子的斗争会后,他们夫妇被分配定居到东 岳集实在地讲,与干校其他学员比起来,俞平伯夫妇过的是一种特殊生活老两口可以合居一 室与村民为邻,另起炉灶他们被放逐,在于一种精神和文化的遭侮辱而非别的杨绛女士随后 也来了,但她和钱钟书却分别过着准军事化的集体生活,偶尔才有“菜园相会”老夫妻又间作劳动,但是那不像干校里的项目,好长一段时间,主要是利用当地富产的红麻 资源和乡民们一起搓制麻绳。
淳朴有序的豫南乡情和民俗浸润着夫子的心,俞平伯不觉已陶然而忘机他还满腔热忱地教房东孩子识字:“危言漫与屠龙技,讹谬流传逝水同惭愧邻娃来问字, 可曾些子益贫农《邻娃问字》)返璞归真,老人对过去从事繁琐的学术考证和漫无边际的文字生涯仿佛生了悔意 除了在东岳绩麻,俞平伯作为干校的老学员,也曾学种菜,积绿肥政治生活要参加“天天读”,定期写检查,不时还参加放样板戏电影的“威虎山大会”1970 年 4 月 27 日,为祝贺第一颗人造卫 星发射成功,还应领导之嘱,专门赋诗二首另外还和何其芳一道养过猪可是,俞平伯不能忘情的依然是书1970 年 1 月 10 日,因下意识地闲览随身带来的《水经注》, 稍过一次读书瘾,被人发现,大会上即遭批判,为此连写两份检查才算过关东岳屋外的风景虽然恬适又惬意,室内的光景毕竟又使人压抑,简陋龌龊,有时更觉得寂寞难挨俞平伯独自又发 出自虐性的抗议:“炉灰飘坠又飘扬,清早黄昏要扫床猪矢气熏柴火味,者般陋室叫‘延芳’螺蛳壳里且盘桓,墙罅西风透骨寒出水双鱼相照活,者般陋室叫‘犹欢’《陋室》)1971 年 1 月 11 日,俞平伯得到返京通知,东岳老乡为之庆幸并依依送别毕竟,俞平伯夫妇 在东岳集度过了整整一年难忘的岁月,因为和农民与土地贴在了一起,不仅使强加在自己身上的厄运意外得以解构,并且寻觅到了一种精神的皈依。
当年在北大读书的时候,俞平伯也曾亲历和参加了“五四”运动,旋即出洋又归来,却一头扎 到故纸堆里了,他不仅和同时代的其他人不一样,甚至和他的曾祖父,当年因一句“花落春仍在” 的诗文令座师曾国藩激赏不已的俞樾老先生也不一样,俞平伯虽然也曾读经,孔子教训的读书、 齐家,他笃实又安分地终生实践着,然而却丝毫没有治国与平天下的干世之志或许他及早就参 透了文化与政治相容又相克的玄机,所以在新文化运动还是时尚之时,便在其白话诗《忆》里, 吟出了“我们低首在没奈何的光景下,这便是没有奈何中的奈何”的谶语他也曾想不通,委实也 有忿怨,1988 年 4 月 5 日,他将手书《儒林外史》里的一首诗寄赠新加坡的周颖南:“不敢妄为些 子事,只因曾读数行书严霜烈日都经过,次第春风到草庐借来吴敬梓的话,俞平伯巧妙地概 括了从春在堂主人俞樾到自己在豫南农村的家世俞平伯的一生,折射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人的尴尬与苦悲节选自《文人的闲话》,有删改)相关链接:①俞平伯(1900 年—1990 年),原名俞铭衡,字平伯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清代朴学大 师俞樾曾孙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创始人他积极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研中国古典文学, 执教于著名学府,是一位热忱的爱国者和具有高尚情操的知识分子。
②1954 年 9 月,俞平伯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然仍不放弃对《红楼 梦》的研究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A.文章开篇从一帧老照片写起,既暗示所写事情的真实性,引出写作对象,又交代俞平伯出 自一门书香的德清俞氏家庭B.与钱钟书夫妇分别过着准军事化的集体生活相比,俞平伯夫妇可以合居一室与村民为邻, 可见他俩还是得到了一种照顾C.淳朴有序的豫南乡情和民俗不仅使俞平伯忘掉世俗、与世无争,而且使他后悔于过去从事繁琐的学术考证和漫无边际的文字生涯D.“寻觅到了一种精神的皈依”是指与农民、土地的贴近解构了俞平伯因流放而造成的厄运, 他的心灵得到安慰和升华E.文化与政治相容又相克,俞平伯一方面参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另一方面又精研中国古典 文学,自然会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2)本文标题《俞平伯:花落春仍在》有什么精妙之处?(6 分)(3)本文重点写了豫南生活在俞平伯的生命历程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请简要概括俞平伯夫妇在 豫南所过的生活6 分)(4)文章说:“俞平伯的一生,折射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人的尴尬与苦悲请结合材料,谈谈你 的理解8 分)参考答案:(1)答A给3分,答B给2分,答D给1分,答C、E不给分。
C项文中是说他“仿佛生了悔意”D项“他的心灵得到安慰和升华”中“升华”言过其实E项强加因果,俞平伯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并不是因为他既参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又精研中国古典文学2)①标题中的“俞平伯”点明了本文所写的对象,让人一目了然;②“花落春仍在”寓意深刻,“花落”象征俞平伯作为一个学问高深的文化人在二十世纪所遭受的各种苦悲;“春仍在”象征俞平伯在困境中对文化、学术的孜孜以求、永不放弃的精神;③该标题既把做此诗的俞樾老先生和俞平伯联系在了一起,又耐人寻味,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3)①接受整顿与批判在罗山丁洼稍作整顿、参加“五一六”分子的斗争会;参加“天天读”,定期写检查,不时还参加放样板戏电影的“威虎山大会”;因偷过读书瘾被批判并写检查②接受劳动改造搓制麻绳、种菜、积绿肥、养猪;③帮助贫农教房东孩子识字;④排遣内心的苦闷闲览《水经注》,偷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