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影《小丑》中的人物塑造分析 摘要: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除了《寄生虫》的成功之外,并不缺乏像《小丑》一样令人关注的影片所有入围的影片当中,《小丑》极大程度地吸引了观众的眼球作为影史上的经典人物形象,“小丑”的出现,势必成为一个蕴含丰富价值和意义的象征性人物,而本部影片《小丑》,主人公亚瑟则通过这样的形象,切实地为观众演绎了一个全新的人物,塑造出了一个不仅令影片发光的小丑,更成为整个观众思想所聚集的人物本文通过电影符号学、精神分析学等相关影视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影片《小丑》中人物形象塑造關键词:小丑;底层人物;电影符号;精神分析;意识形态一、电影符号下的“小丑”电影《小丑》的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七八十年代的美国,混乱不堪的社会场景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人物,尤其是像影片主人公--小丑的扮演者亚瑟那样的底层人物,在这个“破旧”的生活环境下,不得不面对生活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造就了他独特的内心特征他表面上是街边“小丑”形象地宣传员,实际上是内心里的精神病患者在外界看来亚瑟是一个异类,都不愿与他交往,可实际上亚瑟也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渴望父母的关爱,渴望恋人的关系以及朋友之间的友情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不仅被母亲欺骗,更被外界所排斥,这直接导致其患上严重的精神疾病。
在现实生活的表面下,小丑亚瑟承担了我们想象不到的压力,影片直接将亚瑟濒临破碎的内心和肉体呈现出来,他忍受了街头青年的毒打以及老板的羞辱,在地铁上更是由于抑制不住自己的病态笑声而遭遇了三名男性的围殴,他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的不仅是亚瑟的可怜遭遇,更是以其为代表的现实生活中的广大底层人物,仍旧面临着相当大的生存压力和精神压抑以亚瑟为代表的“小丑”,真正意义上成了社会底层的隐喻代表和生活符号这时的亚瑟,不仅是电影符号中的隐喻,也是社会黑暗的直接体现导演所表达的亚瑟,成了影片的能指形象,而更为重要的所指,是想揭露亚瑟所代表的这一类底层人物所遭遇的不公小丑”所展示的,是更为深层次的社会由此所塑造的人物,则成为观众观影时能直击内心的作业存在二、精神分析中的“小丑”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当中,他认为梦的本质是潜意识愿望表达,实际上是被压抑的潜意识欲望亚瑟在影片中所做的“白日梦”,从这个角度来说就是他内心存在的一种梦境影片中的亚瑟和母亲最爱看的节目,是一档脱口秀节目亚瑟幻想在脱口秀的节目当中,把自己展示在观众面前这里的亚瑟,在他的内心世界里,才是真正的自己他渴望因为节目的效果而使自己的“亲生父亲”莫瑞注意,使得自己能够有一个父亲,这时的亚瑟不仅希望拥有成功的人生,更希望拥有一位从小缺失的父亲,希望他能够认同自己的渴望。
这时的亚瑟,在精神领域世界里,无疑是幸福的因为现实的残酷,他希望自己能够得到这样的生活,在梦里面有一个自我认同的感受 无疑在精神世界里,亚瑟所遭遇的困难比他在现实中所碰到处境更为难堪他所希冀的世界与其所生活的世界,完全成了亚瑟自身的巨大鸿沟,两者之间有着天地间的差别正是这样的原因,影片所塑造的亚瑟,在与他自己所认同的父亲托马体斯韦恩之间,体现得是两级的分化,富人阶级和底层人物永远不会产生纠葛,二者所代表的阶层则会始终产生对立最终以小丑亚瑟为代表的底层人物,在社会中演化成大规模制造动乱的恶徒三、意识形态里的“小丑”影片最后,受够了的亚瑟,终于拿起枪,向这个黑暗的世界“宣战”他拿起了武器,首先将地铁上毒打自己的三名男性射杀,之后又对欺骗自己的母亲下手,同样也杀死了平日里欺负自己的同事,以及最后在自己梦寐以求的脱口秀舞台上射杀掉主持人富兰克林这一系列的枪杀事件,引起了同为底层群众的支持,底层人物以亚瑟为“英雄”,大家一致走上街头,脸戴“小丑”面具,在小丑亚瑟的“启发”下,终于在血腥和暴力中进行了当地的暴乱活动,此时的他们在自我的世界里得到了完全的内心释放和自由解脱在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国家机器包括政府、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将宗教、教育、家庭、工会、党团,以及传播媒介和文学、艺术等称之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小丑》中的亚瑟,在影片中为何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一方面是其本身所做的“英雄”事迹唤起了底层人民的拥护,而另一方面则是在脱口秀节目直播过程中面对数以万计的观众开枪射杀掉主持人富兰克林,在电视这个传播媒介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下,“唤醒”了众多和他一样的底层穷苦人物的呐喊而在现实生活中,其所代表的更是美国主流意识形态下的底层人物,导演将电影与社会结合,将亚瑟与现实对比,深层次地揭开了现实社会中民众对于像亚瑟这种人的态度,对于整个社会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启示由此看来,影片中的“小丑”亚瑟,不仅在电影里呼唤起了底层群众的精神反抗,而且在现实中,也成功的给予了观众思考和启发通过亚瑟的人物塑造以及其内心的心理变化,展现出的现实主义人物形象,观众明显能够感觉到社会阶层的存在以及社会中产生的黑暗这样的亚瑟的确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导演用另一种视角,也重新将我们的意识形态进行了建构,为整个电影注入了自己的精神思想和内涵参考文献:[1]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