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出”历史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实现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策略,历史故事,伏尔泰G63 B 0457-6241(2017)15-0026-06前不久,在扬州市教科院组织的一次“带课视导”活动中,①我执教了“启蒙运动”一课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的一场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几乎覆盖了各个知识领域对于这样一个大场景、宽领域的历史变革,为了避免教学可能带来的空洞和乏味,我没有对启蒙思想家及其思想理论进行全景式介绍,而是以“伏尔泰与启蒙运动”为题,从一位思想家的生活故事开始,逐步走入那个时期的法国和欧洲,与学生一起感悟那场运动的丰富内容和深刻内涵教学从对伏尔泰的一句评价开始:“在那个动乱世纪的男女人物中,还有谁能比伏尔泰更活在我们记忆中,常常提到而且对今天还有影响呢?‘伏尔泰,乔治布朗德斯说,‘是一个世纪的缩影‘18世纪的真正国王,维克多库辛说,‘是伏尔泰让我们追随那长明的火炬去洞察他的世纪吧!”②自然切入到发生在他身上的两个故事故事一:为“卡拉斯案”辩护卡拉斯是法国图鲁兹地区的一名颇富声誉的商人,一个虔诚的加尔文派新教徒1761年10月13日晚,他的儿子安东尼突然吊死在自家门框上。
社会上传闻安东尼曾想放弃新教信仰,改信天主教,是卡拉斯一家人“谋杀”了安东尼由于一群天主教修士的煽動,大批天主教民众群情激奋,纷纷指控卡拉斯一家案件落到了一个狂热的天主教徒法官大卫的手中,图鲁兹法院在没能拿出有效证据的情况下,宣判卡拉斯有罪:处以车裂,家产没收,1762年执行其时,伏尔泰正流亡于日内瓦在了解了事情真相以后,他意识到这是一场赤裸裸的宗教迫害,便立刻着手为卡拉斯案的平反进行辩护经过几年的努力,伏尔泰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成功1764年,巴黎高等法院撤销了对卡拉斯案的判决1765年3月11日,即卡拉斯被车裂惨死的三周年纪念日,枢密院正式宣布为卡拉斯一家完全恢复名誉,法国国王赐予卡拉斯夫人316万金币作为抚恤金,卡拉斯一家人重获自由伏尔泰为卡拉斯冤案的平反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整个欧洲为之震动,人们称他为“卡拉斯的恩人”围绕这一事件,我和学生讨论了两个话题1.“卡拉斯案”反映出当时法国社会的什么问题?我提出这一问题目的是希望学生了解法国社会宗教迫害的严重,以及与之相关的司法昏庸和专制腐败,为认识启蒙运动的社会动因做好铺垫由于教材这一内容的严重缺乏,我还做了一些知识补充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为了称霸欧洲,先后与荷兰、西班牙等周边国家交战,国库因此空虚,加上严重的饥荒,人民的生活困苦不堪,国内矛盾突出。
为了加强专制统治,路易十四宣扬“王权神授”,强化天主教国教地位,取缔新教教派——加尔文教派1685年,他又正式宣布撤销“南特敕令”,导致国内对新教徒的迫害愈演愈烈,“新教教堂纷纷关闭,教士被驱逐,礼拜仪式一律被禁……在这种大规模的迫害下,20万新教徒逃离了法国”①仍然留在国内的新教徒社会地位极低,整天生活在提心吊胆中他们的孩子们在七岁时被迫带离自己的父母,由天主教徒看护如果结婚和洗礼是由胡格诺教牧师主持,那么婚姻就得不到法律承认,孩子也会被认为是私生子并失去遗产继承权新教徒被禁止从事任何自由的职业政府还利用军队迫害新教徒,士兵被分配驻扎在新教徒家附近强制他们的孩子接受天主教洗礼以及天主教成人礼,肆无忌惮地侮辱他们的尊严和破坏他们的财产此外,政府还在教育上打击新教徒,强迫新教徒们履行天主教的教规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宗教迫害的案件不断发生,“卡拉斯案”就是其中之一2.伏尔泰为“卡拉斯案”的辩护为什么能成功?一个在那个时代很普遍的宗教案件为什么引发了举国震动?为什么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伏尔泰的辩护为何能取得成功?通过这些问题,我希望了解法国社会的逐步启蒙是这次辩护有利的舆论氛围,伏尔泰作为启蒙思想家持续不懈的努力是冤案得以解决的重要推动力。
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启蒙运动”是社会和民众一场精神的“自我救赎”,启蒙思想家是这一场“救赎”的“燃灯者”卡拉斯案”发生时的法国正经历着一场十分普遍的信仰危机由于饥荒、战争和宗教迫害,法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境和社会矛盾而同处欧洲的荷兰、英国、德国等新教国家却由于采取了宽松的宗教政策,又进行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改革,经济发展很快这些所谓的“异端”国家的崛起在法国引起了极大的震撼,也打破了法国人的心理平衡,人们在迷惘和彷徨中感到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价值观,重新思考与上帝的关系,并不断地追问:“为何这些讲宽容、讲理性的国度里能有更幸福的生活?”在这种普遍的思潮中,“卡拉斯案”的悲剧才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关注和人们的广泛同情加上这一时期自然科学和近代哲学相继取得的重大发展,人们也逐步开始了对宗教狂热的理性审视伏尔泰一直痛恨天主教的狂热和迫害,主张宗教宽容卡拉斯案”刺激了伏尔泰对于宗教的反感,并产生了为此事平反的强烈冲动为此他写出了警世之作《论宽容》,呼吁要用理性对待宗教冲突,并抵制那些残酷的宗教迫害为“卡拉斯案”平反期间,伏尔泰在给友人贝特朗牧师的信中说:“我永远都不会停止对宽容的宣扬,只要迫害一直存在,我将会极力的宣扬宽容。
偏见已经是根深蒂固了,所以理性的发展是缓慢的毫无疑问,我将不会看到我努力的成果,但是我播下的种子总有一天会发芽的②应该说,在启蒙运动期间,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中彪炳史册的事件层出不穷,“卡拉斯案”只不过是这段历史中的一粒“微尘”伏尔泰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一生跌宕起伏,为“卡拉斯案”的辩护只不过是其人生一段“插曲”然而,这粒“微尘”却能帮学生接触到那个社会中实实在在“人”和实实在在“冲突”,并能体味到“启蒙”对社会的真实改善 故事二:与卢梭的恩怨作为“启蒙运动”的杰出领袖,伏尔泰与卢梭都提出了光辉的思想,都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尊敬他们活动在同一个历史舞台之上,同一年去世,一前一后被请进先贤祠,棺木相距不过咫尺然而,他们生前却互相攻击,成了思想界著名的“冤家对头”两人在感情上的交恶有性格、兴趣上的原因,根源却在于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案和理论上的斗争伏尔泰赞成“开明专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卢梭主张“主权在民”,号召推翻专制王权;在伏尔泰看来,启蒙的旗帜是“理性”,而卢梭对“理性”提出质疑,认为崇拜理性、把理性视真理的向导是不可靠的,主张尊重人的天性,宣扬感情至上,走向了浪漫主义伏尔泰一直是卢梭心目中的“导师”,“有朝一日成为被伏尔泰注意的作家”是青年卢梭写作时的梦想。
①1755年卢梭给朋友凡尔纳牧师的信中把伏尔泰称作是“社会上最可爱的人”,②但1760年卢梭在给友人穆尔图的信中却写道:“我对他除了鄙视,只有恨,他的天才是对他的侮辱③裂痕为何出现的呢?1755年,卢梭把自己的论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寄给了伏尔泰,这本来是启蒙时代思想重要的成果,与伏尔泰的理性精神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伏尔泰没有能读懂卢梭,他在给卢梭的信中说:“至今还没有人如此煞费苦心地要让我们与禽兽同类读了您的著作,人们意欲四足爬行不过我失去此习惯已逾六十年之久,复习恐怕力不从心”,④言语之中充满了讽刺随着两人在思想争鸣上的加剧,双方的关系逐渐恶化1760年,卢梭给伏尔泰写了最后一封信,信中说:“先生,我一点也不喜欢您,我是您的门徒,又是热烈的拥护者,您却给我造成了最痛心的苦难总之,我恨您……别了,先生⑤如果说第一个故事,我给学生介绍了一个圣人般的伏尔泰,那么第二个故事则给学生带来了一位生活化的伏尔泰:有思想、有“敌人”、有烦恼我希望学生看到启蒙思想的复杂和多元,以及在不同思想体系中生活的态度为了呼应教材的陈述,我要求学生结合教材探讨两个问题:1.伏尔泰与卢梭对社会发展的理解有何不同?同时期还有哪些其他的观点?2.伏尔泰与卢梭的争吵反映出启蒙运动的什么特征?由于有了故事的铺垫,又有了对教材的细读,学生对第一个问题的解决比较顺利。
而对于第二个问题缺少一个思维的“扶手”,我便展示了一段言论:“启蒙运动常常被称作‘理性时代这种说法会引起两种误解首先,这种说法似乎暗示,启蒙运动的倡导者都是些天马行空的思想家,热衷于乌托邦的设想而不屑于脚踏实地的方案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是,这种说法暗示,理性活动被推崇到了极致,其他一切都俯首称臣:激情、欲望和感觉基本上遭到了冷遇这两种思想都是错的无论人们如何评价启蒙运动的设想,其中都贯穿着一种基本情绪,即极度蔑视建立在空洞逻辑上的答案⑥由于这个“扶手”,学生们认识到了启蒙运动的特点:过程的实践性和理论的发展性至于前者,从第一则故事中伏尔泰的努力可以窥得一斑对于后者,恰恰是第二个故事中卢梭与伏尔泰分歧的根源思潮的发展和思想的分野给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带来了迷茫,卢梭的好友狄德罗就曾经感觉到自己与卢梭之间产生了一种“天堂和地狱的分裂”⑦而这种“分裂”恰恰是对这一时代特征的最好概括概念中的“启蒙运动”是一个整体的形象,似乎只是历史中一场新旧理念的简单更替不过,在伏尔泰与卢梭的恩怨中,学生看到了历史的复杂和人性的丰满,看到了历史进步中社会思想的丰富多彩和思想家们“灵魂的挣扎”从“卡拉斯案”到“与卢梭的恩怨”,我走进伏尔泰的生活,“管窥”一段历史,并没有严守教科书。
这样的设计不只是为了改变概念教学的枯燥,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更是为了点燃了学生的历史思维,在问题探究中自然而然地“引出”学生的历史素养1.帮助学生形成基于历史时空的历史了解由于缺乏系统的通史学习,学生对于“启蒙运动”的时空认识是模糊的,而这种时空感的模糊常常造成对这一时期思想、学说的理解偏差甚至误解从伏尔泰与“卡拉斯案”切入,除了使历史展开的过程有趣和丰满,更重要的是为学生了解“启蒙运动”提供了一个时空基点,即:1761~1765年的法国由此,可以往前了解法国路易十四的专制和政治遗产,向周边了解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及霍布斯、洛克等人的思想影响这样,伏尔泰等法国思想家的理论就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且,伏尔泰等人的斗争正是符合潮流的一种历史自觉至于为什么选择伏尔泰这个历史人物,不仅仅因为他的典型性,更是考虑到复杂的经历可以串起这一时期的绝大多数的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无论是对洛克等人思想的传承,还是对于卢梭的思想争论,他都可以作为了解这个时代的时空坐标从这个意义上讲,安德烈莫洛亚所说的“若17世纪是路易十四的世纪,那么,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①不仅可以理解,而且具有了历史时空的参考价值。
2.帮助学生形成基于唯物史观的历史理解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通过唯物史观的运用,才能在历史学习中对历史形成全面而客观的认识对于伏尔泰与卢梭的“恩怨”,个人之间观念的冲突只是历史的现象,其背后是不同社会阶层对社会矛盾和社会发展趋势理解的差异,是社会理想的差异环视此期众多的启蒙思想家,盧梭是唯一一位在社会底层度过青年时代,从事过各种‘卑贱的工作,甚至像乞丐一样被送进收容所的人在与他齐名的几位启蒙思想家中,孟德斯鸠作为一个拥有自己庄园、同时又担任过法院院长的穿袍贵族,一生过着安逸的生活;伏尔泰本人就是一个大资产者,家有万贯之财,与之交往的也大多数是社会上层人士;就连狄德罗也是出生于富裕的家庭,他虽然因违抗父命而被迫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谋生,但毕竟没有卢梭那样直接来自底层的经历或许正是这一原因(至少是一个主要原因),使卢梭显得比其他任何一位同道都要激进②当然,在两个人的冲突中,学生也可以看到处于社会上层的伏尔泰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卢梭的蔑视,以及卢梭对这种没落的、贵族气息的反感。
3.帮助学生形成基于史料实证的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