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探讨(精编版)

上传人:说**** 文档编号:221553848 上传时间:2021-12-1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探讨(精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对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探讨(精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对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探讨(精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探讨(精编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探讨(精编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探讨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 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 2007年进出口总额突破2 万亿美元,已跻身世界贸易前三强行列。加工贸易作为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也备受关注。从积极的一面看,它对我国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推动技术进步、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均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关于发展低水平的加工贸易是否会带来中国经济“贫困化增长”的讨论也不绝于耳。一、东部地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必要性从上世纪70 年代末的“三来一补” 起步,在 90 年代中期逐步发展成为以“进料加工复出口”为主要内容,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市场“两头在外,大进大出”为主要特点的

2、加工贸易,对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勿庸置疑的。仅从贸易额上来看,加工贸易总额占对外贸易额的比重从1980 年的 4.4%提高到 2006 年的 47.2%,加工贸易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重更是高达53%。实际上 ,近十多年来 ,加工贸易进 出口一直占据我国进出口总额50%左右的份额 ,其中出口一直高达55%左右的比例,对我国在世界贸易份额中所处地位的提高功不可没。除此之外,加工贸易还是利用外资的重要阵地,进入我国制造业的外国投资, 80% 左右与加工贸易直接或间接相关。而加工贸易的重要功能还在于它是吸纳劳动力的重要途径,据估计,在加工贸易行业的从业人员有3000 4000 万人。有许

3、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定量分析 ,结果表明 :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在一定时间内起着正向作用。但是,在加工贸易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大进大出”带来贸易额的虚高,以及不断增长的贸易顺差,造成贸易摩擦不断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2007 年前 11 个月全国对外贸易顺差总值2388.4亿美元,而加工贸易顺差就 达到 2252.3亿美元,尤其是商务部去年明确提出缩小贸易顺差,促进贸易平 衡的政策目标后 ,这种“大进大出”式的加工贸易的走向不断受到质疑。其次, 加工贸易的贸易利益低下。实际上,如果加工贸易的增值率高,那么即使是贸易顺差不断扩大 ,我们也没有理由限制该贸易方式的扩

4、大;但问题在于我国加 工贸易大多处于国际产业分工链条的低端环节,大量使用丰富和廉价的劳动力 对产品最终环节进行组装并出口,技术含量低下 , 与大量的进出口额相比 ,所获得的贸易利益十分有限。第三, 加工贸易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加工贸易主要由外商投资企业主导 ,在进料加工贸易中 , 90% 由外资企业来进行。这些外资子公司或分公司要服从其国外母公司的需要,中国只是其廉价的生产加工地。 如果不能不断提高技术含量,优化产业结构 ,可能会导致“贫困化增长”的风 险增加。因此,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势在必行。由于东部地区是加工贸易的主体, 2006 年出口占到全国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95%以上,因此,我

5、们说转型升级一般指东部地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东部加工贸易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延伸在国内的加工链条 ,提升技术含量 , 增加国有和民营企业的参与等,都是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而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也是促进东部加工贸易升级的一个可行举措。二、中西部地区可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产业基础东部地区加工贸易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 ,需要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趋势进行新一轮产业调整,而西部地区是否具有承接转移的产业基础呢? 我们认为 ,这种基础是存在的。中西部地区所发展的加工贸易不是对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产业门类的直接引进和简单重复,而是要结合自身要素禀赋和既有的产业基础,有选择地引进。具体而言,中西部

6、地区所承接和发展的加工贸易产业应当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 既拥有大量高素质人才资源, 还拥有大量的简单劳动力后备军 ,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一方面,我国中西部地区拥有大量的高等 院校、科研院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以及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另一方面,由于西部的城市化水平较低,而使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据资料 表明,我国目前农村有4 亿多劳动力 ,除务农者外 , 乡镇企业吸收了1 亿多人, 剩余劳动力有近2 亿人。而这近 2 亿人中,四分之三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其中有 6000 多万人既离土又离乡 ,跨省区流动打工 ; 仍滞留在农村的还有1 亿多人。

7、因此 ,中西部地区通过承接东部加工贸易产业的转移,大量吸纳当地剩余劳动力就业 , 既可以避免大量劳动力跨省区流动而引起的诸多不利影响; 还可以由此大幅度降低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据统计,武汉、重庆、西安、成都等中西 部城市的平均工资成本仅为东部沿海地区的二分之一左右。二是运输成本低廉、产品制造时效性弱的产业。中西部地区地处内陆 , 远离口岸, 而且已经批准设立的出口加工区大部分缺少保税物流功能 , 从而使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 不利于承接有“即时生产”要求的产业。三是贴近内陆市场销售的产业和就地采购原材料的产业。“大进大出”类产业 绝非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的承接点,而那些无论是上游环节还是下游环节

8、均能够和当地市场紧密相连的产业,则既回避了内陆地区交通不便的劣势,又能够很好地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实现了东部加工贸易产业在中西部地区的 转型升级。四是资源密集型产业。由于我国的资源条件主要是缺油、少气、富煤,且能源资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 ,并以新疆、内蒙古、山西、陕西等省区资源储量最为 丰富。所以 ,对于矿产品深加工、能源化工产品深加工等产业,中西部地区具有承接转移的产业基础。五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如前所述,中西部地区拥有众多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如西安、武汉等都是高等院校的密集区。以陕西为例, 全省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7.6万人,两院院士 47 人,有各类科研院所 1061

9、 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13 个,拥有全日制普通院校57 所和民办院校 55所。高科技行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居全国第二位。全省每年有2000多项科研成果问世。因此,中西部地区如此雄厚的科研实力,将为承接和发展高层次加工贸易提供难得的技术支撑。而西安、成都、武汉等地出口加工区的建成及保税功能的完善 ,成为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的先行军。另外,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国家“大三线”与“小三线”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中西部地区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已发展起了能源、矿业、机械装备、高新技术产业、 特色农业、中药材加工等优势产业。这些优势产业基础雄厚,发展潜力巨大 , 一方面,为承接东部以及海外加工贸易

10、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加工贸易企业本土化创造了可行条件,若给以必要的政策支持 ,则可以直接参与国际加工贸易活动,从而形成与东部地区错位经营、相互促进、 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三、促进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相关政策解读与建议东部加工贸易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而广阔的中西部地区又具有承接转移的要素和产业基础,但是,这种转移却并不能自动实现。因为从国际和我国东南沿海加工 贸易的发展来看 , 加工贸易的发展起初都源于出口加工区设立、税收减免等政府政策的支持和鼓励。在加工贸易发展的初期,相关政策是一种“顺势利导”, 具有“顺市场”调节的作用。也就是说,东部地区具有发展加工贸易的地理便利,国家

11、充分利用这个便利 ,在政策上为其松绑 ,鼓励其发展 ,是在市场原有趋势的基础上加以推力 ,政策效应被市场加倍放大,东部的加工贸易获得了一种“井喷”式的增长效果。而现在,全国加工贸易政策的一致性无法使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发展获得一个外来的助推力,中西部地区需要政策“反哺”。同时,一些相邻的发展中国家 ,如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既具有和我国中西部地区一样 ,甚至更低的生产要素成本, 另一方面 ,还千方百计设计优惠政策,吸引国际及中国东部的加工贸易增量向其转移,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强有力的竞 争对手。因此 ,这时候政策的制定就具有更大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讲,是要“逆市场”调节 , 必须要使政策的引导效应大于市场的自发效应,要克服中西部地区的地理和环境劣势 ,以巨大的政策优惠空间 ,使中西部地区的出口加工区 具有比国外和东部其他出口加工区更大的吸引力,形成一个东西部的政策落差, 积极引导加工贸易增量向中西部地区而不是向国外其他地区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