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山歌之探究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221553845 上传时间:2021-12-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客家山歌之探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客家山歌之探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客家山歌之探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客家山歌之探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客家山歌之探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客家山歌之探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客家山歌之探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客家山歌之探究一、绪 论民歌是人类民歌中艺术珍品的一种,而客家山歌也是我国具有特色的民歌之一,是祖国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为客家人所喜闻乐见,而且也为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华侨所喜爱。客家山歌是中国民歌体裁中的一种,用客家方言演唱,故称“客家山歌”。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它富有客家人的语言特色,乡土生活气息浓郁,形成民歌中独立的一支。在今日的山歌之乡梅州市是客家人聚集的主要地区,也是山歌流行的主要之地。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多是山峦重迭的山区,每当男女在山林田野间劳作或是劳动间歇息,嘹亮的歌声便响彻云霄,回荡在峰峦起伏间,就会令人疲惫顿消。1949年我国建国以后,每逢节日喜庆、春

2、节、元宵、中秋等,客家地区都会有各式各样的赛歌、斗歌、山歌擂台。客家山歌之所以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样式,是由于它具有鲜明的主题和地方特色,语言通俗易懂,生动传神、流畅自然。歌唱者都是见景生情、即兴创作,出口成歌,情深意切,反应当地的风土人情;唱腔丰富多彩,节奏自由、曲调高亢、嘹亮、抒情、悠扬,动听、深受人们喜爱。客家人爱唱歌,凡有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就有客家山歌,特别是广东梅州各县,以及江西兴国,福建长汀、石壁等地,都以“山歌之乡”名闻遐迩,千百年来,客家山歌广泛流传,久唱不衰。本文就对客家山歌的起源、特点、山歌的形成与发展及其表现手法等内容进行阐述。第一章 客家民系及客家山歌的成因(一)

3、客家民系的形成客家民系历史悠久,是中国特有的民系,据现今中国考古学家考证,大约在公元前206年,由于中原一带(如河南省)连年征战,黄河水灾等等,民不聊生,大批民众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往南迁移,先进入江西赣南地区,再当他们迁移到福建沿海时,由于大海隔断内陆,无法再往前走。于是,一部份人在福建沿海的一些小城(如福建闽西的长汀县、连城、宁化)住扎下来;另一部份人继续沿着海边山路走到梅县地区居住下来,这批民众自称是客人。客人们与当地的畲族、瑶族等原著民少数民族,聚居在程江河两岸的丘陵地区,共同艰辛劳动,不断开拓土地和种植各种粮食,建立家园;随着客家“民系”的逐渐形成而创造出围屋居住、饮黄酒,食味教粄、使

4、用特有的客家民俗和语言。不少客家人在清朝末年或中华民国时期,千辛万苦“出洋过番”谋生,主要是到香港、澳门、台湾和东南亚诸国。有的客家人群体回到中原地域谋生,也有不少客家人在迁移途中遇到战乱或其它原因,不得不就在他乡开荒种地,成了异地的“客家人”。(二)山歌的成因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社会背景和历史渊源,人类只要有劳动和语音交流,必然会产生自发的歌谣自娱,客家山歌也就在远古的当地人们的生产劳动中产生。山歌,顾名思义,是劳动人民在山间旷野唱的歌,它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在群众中广为传唱,是发自劳动大众的心声,客家地区的劳动人民,以唱山歌来歌颂劳动生活和爱情,或是自唱自娱,因而在群众中代代相传。山歌,即

5、民歌中的一种,客家山歌深受春秋末年成集的中的影响,后受客家人迁徙,受畲、瑶等土著人歌谣的影响。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变成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民歌即客家山歌。在过去的二千多年间,山歌只是在人们生产劳动之余,对上几段山歌,其次是在农闲或有节日期间,有几村人聚在一起斗唱山歌,这都是民间小型文娱活动。第二章 客家山歌的特点客家山歌有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耍歌、逞歌、虚玄歌、拉翻歌、谜语歌和猜调、小调、竹板歌等。各种歌词结构大致相同,每首四句,每句七字,逢一、二、四句多押平声韵。她曲调丰富,大致有号子山歌、正板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叠板山歌、五句板山歌等。(一)客家山歌旋律优美几乎所有曲调中都有颤音

6、、滑音、倚音等装饰音,因而使旋律变得回环曲折、委婉动听。客家山歌有多种唱腔,包括松口原板山歌、梅县山歌、兴宁罗岗山歌、蕉岭长潭山歌、大埔西河山歌等。(二)客家山歌内涵丰富意境含蓄,善用比兴手法,尤以双关见长,语言生动通俗,押韵上口。如:“郎有心来妹有心,铁杵磨成绣花针;郎系针来妹系线,针行三步线来寻。”这首山歌用比喻词“恰似”直接把男女不分离的恋情比作始终不曾分离过的针和线,通俗易懂,形象可见,情真意切,生动传神;“橄榄好食核唔圆,相思唔敢乱开言;哑子食着单只筷,心想成双口难言。”这首歌利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并带双关,用于抒发相思之情,诉说倾慕对方想与之结成一对夫妻但又难于开口,委婉含蓄、耐人寻

7、味。(三)客家山歌有较强的艺术想象力如:“新打戒指九连环,一个连环交九年;九九还归八十一,还爱相交十九年。”客家山歌中万事万物都是有感情、有生命的,戒指本来是没有感情的饰物,但它一般又多作“定情信物”,因此,歌中的戒指便成了爱情的见证,表现了男女同结百年之好的炽热恋情;“见妹挑担百二三,阿哥心头着一惊;心想同你分多少,又见人多唔敢声。”歌中叙述了客家妹子勤劳能干,长途能挑担一百二三十斤,使男的为之吃惊心疼的同时,细致刻画了男青年对情人既关心又怕羞的复杂心情,抒情叙事,浑然一体。客家山歌要把无形无影的思想情感化为具体可见、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常常运用各种形象生动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喻、双关起兴

8、、重叠、直叙、对比、排比、对偶、顶真、夸张、拆字等十一种。第三章客家山歌的风格流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客家山歌迎来了美丽的春天。历史悠久的客家山歌随着国家的兴旺发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择要说来,起了如下五个方面的变化:(一)提高了社会地位建国后,各级地方领导和文化机构对客家山歌采取扶持政策,设置机构,拨出经费,配备人员,组织队伍,进行客家山歌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工作,举办了无数次规格不等、形式多样的山歌活动,出版了大量的山歌专辑。客家山歌曲禁歌一跃而成为文化瑰宝,客家人各阶层人无不以拥有“山歌之乡”美称而自豪。会唱山歌的人,走到哪里都大受欢迎,优秀山歌手备受羡慕与尊敬,许多重大活动

9、、重要场合,都有他们的身影陪伴在主要人物身边,都有他们一显歌喉的安排。客家山歌录音录像制品成了最讲究的馈赠品,由歌团(组)成了出访团体最乐意随带的队伍。客家山歌已成为客家人的一个象征。(二)演唱拓宽了活动场所客家山歌已经不是只在山林田野间才唱的歌了,它早巳从背地里走到公开场合,从农村走进城市,从而走向世界。早在50年代,山歌就唱到省府,唱进北京城。很多地方都会有固定的场所给人们围在一起驳歌、听歌,已形成固定的歌场。很多大小文艺性晚会,都会有山歌演唱,都有山歌手大显身手的机会。正如一首山歌唱的:“山歌无脚走四方”,在香港、澳门、泰国、美国、毛里求斯、留尼旺、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

10、区,客家山歌都留下了深深的脚印。(三)提高了艺术档次客家山歌本来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但由于它出自于“下层”,流动于“下层”,因而以往在人们的印象里,它是低档次的,甚至是“低级”的、“下流”的,认为与它接触,有失身份,有辱斯文。现在的客家山歌,不可同日而语了。它的内容已纯净化、并大大充实和提高,它的表现形式也大大丰富了,它已经成了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艺术之花。1、歌唱者的变化在编歌和唱歌队伍中,已有一大群文化人,他们是专业的文学艺术工作者或其他公职人员,有一些人拥有国家评定的中、高级文艺职称,有一些人拥有政府授予的山歌大师、山歌师、优秀山歌手等荣誉称号,还有的被听众封为“山歌王”、“山家山歌

11、闯进了“羊城音乐花会”、“全国民歌汇演”等全国最高档次的音乐盛会。山歌走进了各种学校,甚至,著名山歌演唱家张振坤还被请进北京、上海的音乐最高学府讲学。受人尊敬的“李大姐”(李坚贞),身居中央、省领导高位,还经常写山歌,被广泛传为佳话。所有这些,在过去是不可思议的。2、听歌者的变化客家山歌已不是仅供耕田人自娱自遣的俚歌了,它拥有众多的歌迷,它拥有各种层次的听众,从老妇人家到社会名流。客家山歌在海外拥有数以万计的知音,其中不乏巨贾、要员、名流,他们对山歌有口皆碑,更有为之倾倒。不过,随着艺术档次的提高,客家山歌也出现了脱离原来土壤的趋向,广大劳动群众的口头创作和传承活动减弱了,唱山歌作为客家劳动群

12、众的日常生活要素也萎缩了。这是必须引起重视的隐忧、喜中之忧。(四)发展了品种样式长期来,只有个别人在个别场合使用的山歌形式,如拆字由歌、虚玄歌、逞歌、猜调、佛曲等,已经成为众多歌手经常使用的、重要的山歌形式了。同时,在山歌文学特征的基础上,还诞生了山歌曲艺、山歌小演唱和山歌剧,近几年又出现了新的山歌样式山歌小品和山歌轻音乐。此外,还有一种出现在报刊上的客家山歌,数量不少,读者也不少,这种山歌是供人们阅读欣赏的,而不是口头传唱的,它在艺术手法上保留了山歌的传统,在性质上却起了变化,由民间文学变为作家文学,已经有与“口头文学”意义上的客家山歌有所不同了。(五)增加了功能作用由于上述四个方面的变化,

13、使得客家山歌功能作用起了变化。山歌的教化功能和认为功能大大扩展,微弱的抗争功能强化。几乎是新开发出来的社交功能,已成为客家山歌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客家山歌已成为传播亲情乡谊的载体,成为友好交往的使者。第四章 客家山歌的表现手法客家山歌题材广泛,意境含蓄,善用比兴手法,尤以双关见长,语言生动通俗,押韵上口。如:“郎有心来妹有心,铁杵磨成绣花针。”此外,客家山歌有较强的艺术想象力,如:“新打戒指九连环,一个连环交九军,九九还归八十一,还爱相交十九年。”客家山歌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即修辞手法)有赋、比、兴、重叠、双关五种:(一)“赋”体,又叫“直叙”,就是“大白话”,完全不用“比”、“兴”、“双关”。

14、心里怎么想,口里就怎么说(唱)。如:“样般紧问都唔声,嫌也总怕有样嫌。嫌郎家贫无打紧,嫌郎人貌搞唔成。”(二)“比”体,就是“比拟”、“比喻”。以此喻彼,声东击西,指桑骂槐,意在言外。如:“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树死藤生缠到死,藤死树生死也缠。”它借藤与树的生死相缠,形象生动地比喻男女对爱情的坚贞至死不渝。(三)“兴”体,“兴”是“起兴”,借物托事。如:“桂树打花唔成梅,借问心肝哪里来;人面似觉涯见过,一时之间想唔来。”这首歌,从表面上看,首句好像与整首毫无关系,事实并非如此。“桂树打花唔成梅”,是把姑娘比作桂花,但桂花虽香结不成梅子,从而又借“梅”谐“媒”,叹缺少牵线的“媒人”。这

15、就把整首词意联系起来了。(四)重章叠句,或叫“重叠”手法。主要是借“重叠”句子强调旨意和感情。如:“好牛耕田唔使牵,好马上阵唔使鞭。好石磨刀唔使水,好妹连郎唔使钱。”这里每句叠“好”和“唔使”二字。(五)双关。有两种情况,一是谐音双关;二是歇后双关。如,“泥塑神像问唔声,两行横屋妹无厅。哑子娶妻无话讲,雪打灯草心滑冷。”这是“双关”兼“比”、“兴”,句句都是借意或谐音双关。首句,明说神,实说人;第二句“厅”谐“听”;第三句是借意双关,比喻自己与对方就像哑子夫妇没有话讲;最后一句,以“灯草”(灯芯)谐“心”,双关带比喻。结论客家山歌历来由民间口头传承。现在,唱山歌的队伍严重老化,不少地方优秀山歌

16、手相继去世,青少年已不喜欢唱山歌、听山歌,山歌演唱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情况日趋严重。抢救和保护客家山歌,对于保存客家文化、丰富中华文化、丰富客家人的文化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音乐、民间文学的瑰宝。它对于文学艺术、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民俗学、宗教学、客家学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晚清黄遵宪、屈大均和当代钟敬文等学者都曾对客家山歌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予以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相当多地方的客家山歌已相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客家山歌之于客家人的族群心理和精神传统,是一种深刻而优美的艺术体现。了解和体会客家人及其文化风貌,欣赏客家山歌是一种最为便捷和有效的手段。客家山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客家山歌丰富多彩,它的曲调抒情奔放,细腻缠绵,风格独特,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