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文化空间视野下的高校武术文化传承研究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8.68KB
约10页
文档ID:220758617
文化空间视野下的高校武术文化传承研究_第1页
1/10

“文化空间”视野下的高校武术文化传承研究 温搏 王旭景 石牙牙摘要:从文化空间、武术文化的概念与内涵入手,探讨武术文化空间的概念;分别从学生、教师、课程、武术社团等方面分析高校武术文化传承途径及现状;揭示高校武术的文化选择、高校武术文化传承瓶颈及其消解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坚守文化教育理念、拓展高校武术文化空间的高校武术文化传承新理念关键词: 文化空间;高校;武术文化;文化传承;传统武术;文化认同: G 852 :1009783X(2016)03022105 文献标志码: AAbstract:From the theory of cultural space,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Wushu culture,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Wushu cultural space,analyzes the current condition and route of college Wushu cultural inheritance from the aspects of students,teachers,curriculum and Wushu associations,and reveals Wushu culture selection,inheritance bottleneck and solu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is,we propose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adhere to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education,expand the space of Wushu cul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update the ideas on cultural heritage.Keywords:cultural space;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Wushu culture;cultural heritage;traditional Wushu;cultural identity武术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其核心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一脉相承。

武术所蕴含的忠心报国、尊师重道、见义勇为、自强不息、崇德尚和等均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内容[1],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决定了高校武术文化传承的丰富性和复杂性2015年初,教育部将足球、武术、田径、游泳、篮球、排球、体操列为7大重点体育项目,其中武术是唯一一项中国传统国粹,中华武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从文化空间的视角看,武术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得益于其令人喜闻乐见的核心理念、深入人心的核心价值及自觉践行其核心理念、价值的核心主体等要素,正是这些要素及其相互交融,为武术的生存、传承及发展构筑了自身存在的文化依据和文化场域[2],因此,站在文化空间的视野下,对高校武术文化传承进行深入探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1 文化空间与高校武术文化空间1.1 文化空间的概念“文化空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使用的一个专有名词,用来特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形态和样式[3]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文化空间是同一类型文化所在的生存空间及场所,人在这一空间中所持有的观念、文化传统和做出的行为都受到这一文化的支配,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文化空间在文化传播中,扮演了持有和支配文化元素的“主宰者”角色。

其次,文化空间是一种所处其中的内部人的意义系统在此空间中,人与人、人与空间主体共同呈现出个体与主体的互动共存性作为个体的人的文化行为,创造和支持了整个文化空间;而文化空间的主体又影响和制约着个体的文化行为更为重要的是,文化空间实质上是人们情感产生、寄托和表达的场所,是一个生成、创造和获得人生价值与意义的领域,在其中,人们可以经历最有意义的文化生活,产生特殊的文化体验[4]1.2 武术文化及高校武术的文化空间1.2.1 武术文化的概念与内涵武术文化是指在武术从萌芽到成熟完善,再到目前为止的整个历史过程中,人们所从事的与武术相关的社会活动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以及创造活动本身[5]之所以称“武术文化”,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大家庭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武术独具特色,并自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文化体系;第三,武术精神全面渗透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6]依据“文化三层次”理论,武术也可分为 “物器技术层”“制度习俗层”“精神价值层”3个层次物器技术层,是指武术的物质文化层面,它是武术形态的外层结构,它主要包括武术技术体系(武术基本功、武术套路、武术训练方法体系等)、器械、训练设施及器材、场地、服饰等内容。

制度习俗层,是指武术中相对隐性的中层结构,它主要包括武术的组织方式、承传方式、教授方式、礼仪规范、武德内容规范、竞赛体系等内涵精神价值层,是指武术的内层结构,它主要包括武术所体现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特征、民族情感等文化形态内容我国古代也早有类似的分法清代理学家、文学家、武艺家陆桴亭就认为兵道应该分为道、法、术3个层次之后马凤图将此说引入武学理论他认为,“道”是指司马迁云“治身”“应变”2个方面前者即指体质的技艺和精神品德法”则是指武艺运行的法度和规矩术”是武术的基础领域,具体是指体能、战术、技术等经验层面的内容[7]1.2.2 高校武术的文化空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的有关文件认为:“文化空间”是指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示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的场所,文化空间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依据这一定义,武术的“文化空间”可以理解为“定期集中展示武术文化活动或武术文化元素的场所”[8] 同时,武术的文化空间可以大致分为2种,一种是空间性的武术文化空间,另一种是时间性的武术文化空间[9]根据空间性和时间性不同,其可分为家族、村落、庙会、学校、军队等空间类武术“文化空间”和武术节、比赛、博览会、健康大会、庆典等时间类武术“文化空间”。

高校中有武术节、武术社团、武术课程体系、业余武术训练体系、校内和校际武术比赛等众多与武术有关的活动;因此,高校武术的文化空间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并与其物质基础相互联系,也与高校的文化环境紧密相连这种物质性基础是高校武术文化空间中无法或缺的,它具有极其强烈的文化支撑力高校武术文化空间的具体形式,应是大学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此外,从较为隐性的文化意义来看,高校武术文化空间可让大学生获得文化归属感,并“使之在理解自身与社会、价值功利与生活信仰之间靠近一种平衡”[10]事实上,当我们用文化空间的理论来阐释高校武术文化的生存和境遇问题时,可以看出人类学中文化空间的理念,是能够支持高校武术文化空间的理论;而这种理论上的印证和吻合,又是高校武术文化空间境遇的解释之源[11]高校之间及内部的武术比赛、高校的武术课程体系、武术协会及武术节等都是武术的“文化空间”高校武术依靠着文化空间的支撑而得以生存和发展,大学生是文化的未来,因此,可以说高校武术文化传承占据了武术文化传承的重要地位2 “文化空间”与高校武术文化传承现状2.1 精神价值层面2.1.1 哲学层面:武术哲学的内核及其践行的隐遁精神价值是武术文化的核心部分,而哲学思想又是核心的核心,它深刻地影响着其他层面。

中国传统文化空间在中国绵延几千载,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生于斯,长于斯,他们是天然的共生关系如同每一个细胞都包含了生命全部的遗传信息一样,中国武术天然具备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我国传统哲学思想内容丰富在今天看来,对中国产生最深刻影响的是儒、释、道3家道家儒家是本土哲学,佛家是来自于印度,但是从大“文化空间”来看,佛家与儒家、道家一同,都属于东方哲学体系3家在中国的文化地图上互相碰撞、融合,共同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道家的辩证思维模式,体悟的哲学方法,理学家知行合一的治学理念都是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上述哲学思想被移植于中医学,而与中医一母同胞的武术也是如此沟通中医与传统哲学的桥梁是医学实践,于此相类似,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与传统哲学发生关系的桥梁,是武术对于哲学的实践,是知行合一,是“体悟”由此关照当下高校的武术传承,能看到这样一种基本态势:首先,高校的武术课程改革收效甚微,从高校武术课程体系看来,课程内容设置只重形式,不重内涵只重招术,不重招法拳理,不重心态、意念、态度等精神体验忽略中国武术最讲究内外相合而对“内”和内外相合的修炼能够真正地促进学生产生学习武术的兴趣武术的内:一方面是气,是物质层面的;一方面是意,是练习功法层面的;另一方面是神,是思想观点层面的。

学生在传统思想文化的背景下,才能正确地理解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功法,产生良好的运动效果内练能带给人的是更加深刻的从精神到身体的变化,而目前我们的武术教学没有由内而外地带给学生从身到心的深刻影响,忽略了传统武术“内外相合”的教学内容,忽略了传统文化的修养功夫只有在武术练习中去体悟中国传统文化,领悟武术精神,提高思想境界,才能真正地步入武学的殿堂如果简单地将武术理解为技术动作,那么习练者对技术的理解往往是不全面的武术学习只学习技术,必然会导致技术走向偏差,从而武技与文化之间天然共生的联系就被割裂了以太极拳学习为例,大部分高校都开设有太极拳课程,内容基本上都是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而学生一出手基本上被讥讽为太极操,更谈不上练出太极拳作为内家拳术而具有的内劲究其原因,行拳过程,只动肢体,不动思想从学习过程来看,是因为缺乏“现在心,后在身”的正确理论指导,这是武术理论传承的缺失;而比武术理论传承缺失更为严重的是武术的精神世界的断层,武术精神世界的断层照见的是传统文化的断层其次,武术课程改革步入误区,肢解了武术“文化空间”生态系统中国的哲学思维倾向于整体的系统思维,有别于西方的分析式的思维在微观研究上,中国现代水平落后于西方,然而从整体的高度去考虑问题,这是我们传统文化、传统中医、传统中国武学的优势所在。

武术文化作为“文化空间”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也拥有和母系统类似的内部完整系统,即武术本身是一个整体,所以我们必须以整体的眼光去看待武术武术进入高校以来,普通高校武术课程的内容以套路为主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高校的武术课程没有大的改观,不仅以套路这一单一形式出现,且内容陈旧,武术与文化分离、体操化的趋势越演越烈,其许多特性和价值更是无从展现,得不到师生的真正喜爱[12]当人们解放思想,认识到武术的技击本质特点时,开始重视类似散打项目的发展;但是,由于缺乏对武术自身技击本质的深度认知,造成了武术技术体系整体性被破坏的现象,那些种种肢解武术或拼凑武术的做法,都是对武术一些功能的片面理解,而没有全面深刻地把握武术的本质——拳种的特征、“功套用”一体的技术本体特征、民族文化和个性品质的特征等2.1.2 价值观层面:武术所承载的传统价值观的失落哲学衍生道德,儒家文化的主体内容以道德的形式覆盖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如果将人置于武术的“文化空间”里进行观察,我们可以照见2类“武缘关系”一类是武术人与其他武术人或非武术人的关系,也有人称其为武术人际关系在这类关系中,体现出“和谐”的价值追求由人与人的关系推演出第2类武缘关系——人与社会的武缘关系。

这一类关系中,生发人与人相处的价值观规范,得出“尽忠报国”“侠义”等道德范畴和“治国、齐家、平天下”的社会理想正因为武术文化具有上述的道德价值,所以武术又具有教化功能而武术的教化功能在当下高校所传承的武术文化中并未得到体现;学习武术的学生对武术技术的掌握大多出于应付、拿学分,没有真正用心学习与练习由武术练习体悟传统武术文化、改造价值观则无从谈起,当然也就不可能由体悟传统文化、改。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