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20703095 上传时间:2021-12-0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7.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王春妹摘 要: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老师和家长乃至社会都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上,忽略对学生进行德育,这导致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这也与新时代对德育工作的要求背道而驰。本文讲述了如何解决当前小学德育教育被忽视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关键词:小学德育 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最优秀的人就是具有高尚情怀的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正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这对小学生来说,可以直接反映出孩子以后是否会成为一个高素质且对社会是一个有用的人,所以德育是现在小学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将德育落实到教学中去,这是每个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从

2、另一方面来说,只有德育受到了教师的高度重视,才能培养出拥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的学生。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在小学德育方面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刻反思和探究。一、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开展德育工作就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传统德育工作的发展现状,如果教师一味地以目标和任务为德育的根本,则教学工作就会缺乏一些针對性,使德育工作不明确,从而导致教育效果不显著。对学生进行德育时,教师首先要以学生为主体,因为他们都是具有个人主体意识的,虽然他们还都是小学生,思想不是很成熟,但是对于懵懵懂懂的小学生来说,一切都是充满诱惑的。所以,德育工作就

3、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丰富德育的方式方法。其实这也更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使得德育工作具有针对性。有了针对性,一切就有了方向。方向对于一件事物的发展和维持有着重大的引导作用。教育工作者有了方向,就会到达顶峰。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其他的学科重点都在于专业知识的传输,而影响学生的德育才是教育的重点。只有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促使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才能达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学目的。但是在现如今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并不高,甚至有时候学生对老师的说教充满着抵触的情绪。当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的时候,就会大大影

4、响学生的理解与感悟,德育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这也就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德育工作具有多层次、多渠道的特点。学校在进行德育工作时,不仅要注意多层次,还应该注意运用多渠道,避免形成封闭式的教育环境,导致德育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而应该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进行有机结合,形成立体的德育网格。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的教育,还需要社会和家庭的大力配合,只有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学生才能健康成长。相反,如果其中一方有消极的能量,则会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学生健康成长也就无从谈起,相反容易使学生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所以,不仅学校应该大力开展德育工作,家庭和社会也需要积极配

5、合,发挥作用,使学生在积极健康的环境下成长,所以说,三方共同发挥积极的影响是必不可少的。理论知识讲解的枯燥。就目前的德育而言,大部分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般对学生只做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实践。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以理论性知识进行说教的话,那么就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学生只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感觉到了枯燥,枯燥感就会在他们的心里产生,从而形成抗拒心理。这不仅仅会影响学生对德育理论知识的获取,也很难达到培养学生思想的最终目的,就更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老师应该及时发现并且改正自身的教学方式方法,只有学生喜欢了教师的授课方式,课堂教育的活泼度才会相对应增加。理论与实际结合不够密

6、切。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相对单一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而言是枯燥的,抵触的。教师既要以学生的心情、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也要注意课堂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在德育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实现理论和实际的有效结合,才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接受德育思想,才能对学生的思想产生足够大的影响。但是在目前的德育课堂上,在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实际的结合程度并不高,从而影响德育教学的有效性。二、推动德育工作的有效措施在传统教育中,单一的教学方法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运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德育的兴趣

7、。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与教学有效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想要进一步提高德育教学的质量,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做到一视同仁,这样才能为学生树立好榜样。在小学生的心里,老师就是他们最尊重的对象,也是他们最崇拜的人。小学生如果发现自己得到了老师的关注,就会有意识地主动学习。所以老师一定要重视每个学生,对待他们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样就会达到开心教育的目的!为了提高德育的质量,老师应该结合实际来开展德育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拘泥于单方面的说教,所以导致教学的质量并不理想。大多数教师不太重视学生的理解情况,学生常常会出现半懂不懂的状态。

8、老师应该结合实际来开展教学,通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来引导学生,比如偶尔会有一些学生会对其他学生的铅笔、橡皮等文具感兴趣,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就把东西拿走了。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就可以找一些拾物交公的事迹说给学生听,这样听到的学生就可能会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还回去。对于拿出不属于自己物品的学生,教师万万不可以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关于德育的小游戏,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枯燥。总之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避免出现课堂枯燥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教师也可以联系实际开展德育活动,通过开展活动进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因为只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学生们才能懂得更多。只有做到课内课外的互相结合,学生才能通过活动学会感恩、珍惜等情感。只有让学生感到了感恩珍惜,并且再从细节中进行德育引导,才可能真正培养孩子们的道德品质。在小学阶段,德育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水平和个人素质。现代的教学已充分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积极主动地开展德育工作,而且要与学生家长做好充分的沟通,结合校园德育、社会德育、家庭德育开展相应的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获得成长,成为一个高素质的学生,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作者单位:江西省吉水县城东小学)责任编辑:潘中原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