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健康社会情感培育研究 黄明芳 赵广平[摘要]健康的社会情感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美好的个性和道德品质,从而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建立人际关系、适应社会环境,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在高校教育中融入社会情感培育,同时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一体”的支持系统,助力大学生健康社会情感培育,就是以“更好的教育”回归教育的初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键词]大学生;社会情感;培育[]G641[文献标志码]A:1003-6121(2020)04-0122-11在2018年9月份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培养什么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重要论述为高校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深刻揭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等十大育人体系的中心和重点,即要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关于“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和充分的发展”这一核心论调的生动体现而要实现学生的“全面、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不仅要尊重学生作为教育客体的属性,同时也要尊重其作为社会个体的属性,即要充分观照教育客体的社会性。
教育客体的社会性发展可以分为社会交往、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适应四个维度[1]125其中,社会情感是个体道德品质生成的重要基础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对教育客体品德和品行的培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先驱要素本文将以“社会情感”为视角,探讨大学生健康社会情感培育的价值与策略一、关于社会情感社会情感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对社会现象、社会环境、社会关系所产生的具有个性化特点的心理体验和心理感受它包含了多层面的情感状态,一是属于心理学层面的表现为个体热爱、冷漠、积极等情感状态;二是随着个体社会体验的加深,逐渐形成的道德感、责任感、审美感等,属于社会学层面健康的社会情感表现为: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对他人有积极的评价;对集体有良好的归属,具备健康社会情感的个体才能形成美好的个性和道德品质,从而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建立人际关系、适应社会环境,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承载着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具备健康社会情感的大学生个体是促进社会良性发展,国家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当前,科技日益进步,社会经济急速发展,物质与精神发展的失衡导致人与心灵、人与人、人与社会冲突的事件时有发生如此前在各大主流媒体曝光,引起社会关注和热议的高校学生干部官僚化事件:某大学学生会百名高级干部充满“官僚气”的任命公告事件;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社团森严的干部等级制;以及有高校学生干事管主席叫学长被辱骂等事件一度使“学生会、大学生、官本位、官僚化、功利化、庸俗化”等词成为舆论热词。
另外如2013年某大学研究生投毒杀害室友事件;2015年某大學硕士研究生因未通过论文答辩跳楼自杀事件;2017、2018年某些大学研究生因师生关系自杀事件等,无不让我们在惋惜和震惊之余不得不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社会情感荒芜和社会情感能力缺失现状进行重新审视二、大学生健康社会情感缺失现状个体的社会情感发展是“由己及他”的生成过程,即由个体的自我意识、情感扩展到对他人、对群体、对国家和对民族的认知和评价社会情感包含了个体对两类主要关系主体的情感预期一是个体与可以产生爱与安全感的另一个体;二是个体与可以使人产生归属感的任何集体当这种情感关系无法达到预期时,随之产生情感孤独与社交孤独以大学生的情感孤独和社交孤独现状作为切入点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观测大学生的健康社会情感缺失情况本研究采用Wittenberg的情感-社交孤独量表(Emotional and Social Loneliness Scale),共10道题,采用五点评尺作答,对330位分级随机抽样的大学生进行调查见表1)旨在考察大学生的情感与社交孤独感现状,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预防大学生情感与社交孤独,培育大学生健康社会情感提供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社交孤独和情感孤独有显著的相关性大学生群体有较大比例存在一定程度的情感孤独和社交孤独其中,情感孤独程度显著的人数占比高于社交孤独对不同性别调查者的情感孤独和社交孤独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大学生在社交孤独和情感孤独方面均显著高于女大学生另外,对不同年级调查者的情感孤独和社交孤独进行方差分析(ANOVA),检验结果显示,社交孤独和情感孤独这两者在年级这一因素上无显著的差异但不同年级调查者的情感孤独与社交孤独平均得分情况显示,大学生情感孤独和社交孤独情况随着年级的递增,出现了不同的发展趋势其中,大学生社交孤独随着年级的递增呈正向增长趋势,越高年级的大学生其社交孤独平均得分越高而大学生情感孤独随着年级的递增呈反增长趋势,越高年级的大学生,其情感孤独平均得分越低将大学生情感孤独和社交孤独分别与性别、年级两项重要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社交孤独与性别和年级均有显著的负相关,而情感孤独则只与性别有显著的负相关,但与年级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综合调查结果,大学生情感孤独与社交孤独的性别差异及年级差异是值得关注的两个基点同时结合后期跟踪访谈的结果,当前大学生缺失健康社会情感主要表现为:(一)大学生未建立积极、稳定的人际交往任何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与他人的交往和情感联系是人的本能需求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产生情感孤独和社交孤独的主要应激源积极、稳定的人际关系可以避免个体产生“孤独感”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段论认为,个体在青年阶段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个体如果不能与他人建立交往;不能与他人进行情感思想交流;没有获得他人的关心与帮助,就会陷入孤独寂寞的情景,进而导致人际交往障碍或心理障碍目前,随着社会环境的复杂化,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也呈现出复杂的特点,存在现实人际交往与虚拟人际交往两种状态一方面,正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与他人交往时往往有所保留,表现出一定的隐匿性,而且大部分的大学生此前都未获得太多有效的社会交往经验因此,在了解他人与被了解的人际交往中容易出现失调,程度越高越容易出现极端行为另一方面,虚拟人际交往状态的匿名性、随意性、失范性等特点也常常诱发大学生产生网络暴力、网络欺骗等失德行为同时,虚拟人际交往也削弱了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当两种形态的人际交往模式失衡时也将导致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失衡当前,消极、不稳定的人际关系已成为困扰许多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了例如很多校园恶性伤人事件中的行为主体往往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孤僻、内向的特点。
二)大学生未形成持久、良好的社会归属感社会归属感体现的是个体对所在社会的文化、制度、生活等的认同良好的社会归属感有助于个体更好地胜任社会角色,履行社会义务,完成社会工作,对大学生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对社会支持的感受情况深刻影响着他们社会归属感的形成而孤独感能够预测他们感受到的社会支持的多少,孤独感越显著表明其感受到的社会支持越少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面临的各方面压力感越强烈,对社会支持的需求越强烈大学生的情感孤独和社交孤独现状显示现有的社会支持无法满足大学生的精神和心理需求面对来自学业、集体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困难与压力,而不少大学生采取的是情绪取向中的自我防御机制为应对方式,即个体通过压抑、推诿、否认等消极防御机制而达到暂时减轻不安、舒缓压力的做法[1]128这种应对方式往往导致个体适应不良进而导致消极心理和极端行为另外,受后现代的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观影响,许多大学生对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接受过程中出现认识模糊、标准不一的情况,尤其是对传统道德、社会理想、家国情怀缺乏信念如“洁洁良”辱华事件;湖南某高校新生在微博及宿舍散播辱国言论事件;四川某大二学生在媒体平台多次发布侮辱军人信息事件。
还有如大学生伪造简历;拖欠助学贷款;抄袭论文等失信失德事件,都体现出当代大学生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失衡与不和谐三、大学生健康社会情感培育的价值诉求(一)个体发展维度的价值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大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终极价值取向过去以知识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重智育而轻德育,容易造成学生个体“片面式”发展,“德”与“才”脱节的教育效果大学生健康社会情感养成教育以塑造具有美好品格、道德信念和精神风貌的大学生个体为旨归,是完善高校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推动德育工作实现对大学生个体人生的指引和提升,进而实现大学生个体的德、才全面发展一方面,它提升个体自我教育的内驱力,形成个体的道德自觉自我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育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教育的条件或内部动力社会情感养成教育充分发挥教育客体自我教育的主體作用,通过对其内在动机的强化,使教育主体的要求即学校德育目标,变成为教育客体自觉追求的目标,实现教育客体的道德自觉另一方面,它改善大学生个体的自我认知和意识,使其认识到自我内在潜能或价值健康的社会情感让个体对自身有理性认识,对外在有情感认同,懂得同情和关爱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如果人人都努力营造一种和谐、适应人类健康发展的氛围,人们自身的潜能就可以得到发展和完善。
[2]28而个体内在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有助于实现个体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因此,从个人发展来看,关注学生健康社会情感培育,能够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和幸福生活奠基,也有研究表明,社会情感能力对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幸福生活所发挥的作用比考试成绩重要得多,它能够提升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业表现和大学完成率,提高在职场上取得成功的可能性[3]44(二)社会和谐维度的价值实现唯物史观认为,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社会发展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结果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来看,社会的发展程度受人类整体素质的制约因此,社会的和谐建设和发展离不开良性个体的参与青年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品质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发展和建构关注大学生健康社会情感养成教育对协调社会利益、缓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具有现实意义一方面,健康社会情感培育本质上属于个体精神世界的建构实现个体道德品质、情绪质量和责任意识等精神层面的提升,有助于新时代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健康社会情感培育有助于激发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即符合社会希望并对行为者本身无明显好处,而行为者却自觉自愿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的行动,包括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如公益、志愿、互助、分享等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积极行为。
亲社会行为不仅有助于人与人形成和维持良好的关系,还能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三)生态平衡维度的价值实现世间万物的和谐共生是生态平衡的价值观,其中又以人与自然、人与万物的关系为重要维度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天人合德”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伦理秩序其中,道德是平衡、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原则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健康社会情感培育中蕴含“育德”与“育仁”的价值内涵,其对学生个体“德性”、“仁性”的培育促进个体实现“德之于人”、“德之于国”、“德之于天”的价值追求一方面,它强调个体将个人之德与仁爱之心推及万物,实现“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心”仁心与道德感让人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正所谓修德以致诚,致诚以尽人性,进而与天地相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人懂得尊重自然、平等对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另一方面,人与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