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2020夏、商、周时期2020教材解析 川教版》

上传人:住在山****ck 文档编号:220275550 上传时间:2021-12-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2020夏、商、周时期2020教材解析 川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0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2020夏、商、周时期2020教材解析 川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0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2020夏、商、周时期2020教材解析 川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0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2020夏、商、周时期2020教材解析 川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0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2020夏、商、周时期2020教材解析 川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2020夏、商、周时期2020教材解析 川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2020夏、商、周时期2020教材解析 川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本单元讲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前的中国的历史,全单元共7课,是七上四个单元中课题最多的一个单元,而春秋战国又占了五课。为什么如此安排?可借用一位先秦史研究者话来回答:“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开端,中华文明肇基于这一时期,中华民族独特的气质也孕育于这一时期。不唯如此,这一时期变革之巨大与深刻,引入注目。”(晁福林等:探索华夏文明的起源、历史教学问题2020年第2期)第4课 国家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一)关于“夏朝的建立与国家的产生”一目1、本书认为,夏朝的建立者是启(实验课标本认为是禹,教学大纲本认为是启),其标志是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说禹为建立夏,建立标志不明显

2、)2、指出作为国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既有专政的职能,又有“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按马克思的说法,管理水利工程就是东方国家的重要职能之一。(二)关于“夏商更替”、“周商更替”二目这二目与实验本内容基本一致,应注意的变化是:1、用世纪而不用具体年代标示时间。2、对西周分封作了肯定性评价。(三)本课“史海拾贝”首次介绍了学习方法第5课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一)本书文化史内容的安排不同于实验本教科书,改变了上下册最后集中讲述文化史的方式,改为按时代分散讲述各时期的文化。其好处主要有两个,第一、将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结在一起,便于学生较全面地了解这个时代,把握时代特征。第二、便于学生

3、认识各个时期文化产生的背景,具体分析其影响。(二)上一课讲夏、商、西周政治史、本课讲商朝、西周文化,有内在联系。但如完全遵照2020年版课标的要点,则西周文化很难涉及,故安排“金文”作选修内容,兼殷商和西周文字。(三)“甲骨文”一目,明确指出“甲骨文是已知的最早的汉字”。这是一个新观点(2020年版课标持此说),其依据是,山西朔县旧石器时代的峙峪遗址(距今约3万年)出土的骨片上已有刻符,公元前6000年左右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龟甲上的契刻,极似殷墟甲骨上的符号,当是甲骨文的“鼻祖”。(参见知原主编:面向大地的求索,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第182页)第6课春秋争霸本课内容与实验本基本一样。此

4、说明几点:(一)讲西周灭亡,为什么不讲生动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此事史记虽有记叙,但据一些学者(包括钱钟书等)研究,此事极可能是虚构的。(二)本书认为周天子是“天下共主”(P32),其实夏、商的王也是如此,所以夏、商、周是“早期国家”。三代之王与秦汉及以后之“帝”,差别甚大。(三)本课指出了春秋争霸战争的积极的一面,实际是不赞同“春秋无义战”的传统说法。此处,教材还为评价战国的战争作了一定的铺垫。第7课战国七雄(一)本课第二目“战国时期的战争”与实验本不同的是,既讲战役(围魏救赵之战)、又讲战斗(齐国即墨火牛战)。(二)“史海拾贝”介绍齐都临淄,其中提及蹋鞠。一般认为,中国是足球起源地(故乡),

5、此即最重要的证据。此事初中男生感兴趣。第8课商鞅变法与秦国崛起(一)本课与上一课关系可以说上一课是“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本课是“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下)”,关系密切,相得益彰。(二)本课第一目“商鞅变法”的内容与实验本一样。(三)“都江堰的修建”独立成目,“秦国的强大”属新增子目。1、关于都江堰的修建从商鞅变法的影响的角度切入。突出都江堰工程的特点及影响。“无坝引水”、“生态型”是关键词。插图较多且大气,不仅让学生更具体地了解都江堰工程,而且得到美的享受。历史教科书应发挥美育功能。2、关于秦国的强大商鞅变法的目的和作用,都可以用“富国”和“强兵”两点来概括,

6、上目说“富国”,本目肯定变法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本目为以后讲秦统一作了重要铺垫,正因为如此,第11课就不再具体讲战争了。第9课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一)本课有“老子”、“孔子”和“孙子”三目,“孙子”课标未要求。(二)与以往中学历史教科书相比,本课实际上提高了道家学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认为它和儒家思想一样,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三)关于“老子”一目本目的关键之处在于认定“老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创立了自己的学术体系的思想家”。(四)关于“孔子”一目较之实验本,本书对孔子的介绍和评价有很大变化。主要是:1、不再提孔子政治思想的保守性。2、明确指出孔子主张以德治国。3、在“史海拾贝”的论语

7、集锦中,增加两条孔子论以德治国的言论(含今译)。4、本目结束时,直接说孔子思想在我国古代长期处于主导地位,不再说经后世“改造”才成为主流思想。5、孔子像用孔子研究会等近年确定的“标准像”。6、虽仍以“思想家”和“教育家”对孔子进行总体评价,但因既介绍了孔子的政治活动(从政),又介绍其政治思想(德治),政治家孔子已呼之欲出。这就为教师讲述和学生思考留下很大空间。孔子是不是政治家?是什么样的政治家?这可以成为本课师生共同探讨的一个新课题。第10课战国百家争鸣(一)关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一目本目实际上是把“百家争鸣”分拆为“百家”(诸子)和“争鸣”两个词语(概念)来解释。“百家”是虚指。一般说法

8、是“九流十家”,主要是儒、墨、道、法四家。儒、墨是“显学”。“百家”又是实指,各大家又分小派,儒家一分为八,墨家一分为三,法家至少有三派,兵家小派也不少,大家小派加起来,有好几十个。“争鸣”,教科书指出了争论的主要问题是治国方略、统一方式、天人关系等。既有口舌之争,又有笔墨之争,甚至用更激烈的方式和手段。(二)关于“战国思想家”一目本目一一介绍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家及其思想。既介绍他们各具特色的观点(主张),又讲各派学说的关联与交流,是本目的特点。为帮助学生理解此特点,“史海拾贝”又对此作了具体补充。(三)关于“百家争鸣的意义”一目本目对百家争鸣的意义作了展开论述,既讲历史意义,又讲现实意义,既讲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又讲世界影响。(四)本课插图丰富多彩,但除人物头像外,图像与文字内容无直接关联,不过存在隐形联系。如诸子著书立说当用毛笔书写,故本课插入毛笔一图。以往,“蒙恬造笔”之说广为流传,插入毛笔还有纠正误传、丰富学生“文房四宝”常识之意。头像为当代人想象画,象不象很难说。(五)近年来,春秋战国学术思想研究进展很大,本课和上一课吸收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老师有关注这方面信息的必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