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国民革命的洪流 黄埔军校素材 北师大版》

上传人:住在山****ck 文档编号:220275186 上传时间:2021-12-0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国民革命的洪流 黄埔军校素材 北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国民革命的洪流 黄埔军校素材 北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国民革命的洪流 黄埔军校素材 北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国民革命的洪流 黄埔军校素材 北师大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国民革命的洪流 黄埔军校素材 北师大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国民革命的洪流 黄埔军校素材 北师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国民革命的洪流 黄埔军校素材 北师大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埔军校简介黄埔军校(Whampoa Military Academy)陆军军官学校(R.O.C. Military Academy)1924 年,在国共两党首度携手合作、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 国立广东大学(今天的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建校时的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史称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建立的目的是为国民革命军训练军官,然后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1946年之后中国国民党移交军队于国家后改称“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到现在。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

2、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其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名声之显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黄埔军校建立以来,以孙中山的“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大革命为目的。一方面积极进行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教育;一方面灌输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军校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广大黄埔师生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

3、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黄埔军校自年月在广州创办到年底迁往台湾高雄县凤山市,在大陆共办了二十三期,在台续办至今已七十三期,在大陆时期其毕业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计有41386人。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显赫地位。而昔日的黄埔军校旧址于198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校史年月,孙中山派蒋中正访问苏联,学习建军经验。年月日,孙中山命名成立的“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日选定广州长洲岛上的原广东陆军学堂和广东海军学校的旧址上建立军校。月,任蒋中正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党代表。随后,任李济深、邓演达为教练部正、副主

4、任,王柏龄、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周恩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为总教官。此外还有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共产党人担任教官及各方面负责工作。孙中山在开学典礼结束后,同蒋中正、何应钦、王柏龄合影年月,从名考生中正式取录学生名,备取名。月日开始入学。月日,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到会场给青年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孙中山的训词后来成为中华民国的国歌歌词。年月,军校出师东征使用的校名为中国国民党党立陆军军官学校,以排斥共产党人在校内的 黄埔军校及台湾陆军军官大学校徽地位。学校在当时集中了革命军中

5、有才能的人。黄埔军校最初有许多从苏联来的教员,但在北伐战争期间蒋中正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破裂,所以这些苏联教员离开了。年,根据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将原陆军军官学校扩大改组,于同年月正式命名成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国民革命军攻克武汉后,年月日,国民党中央先决定在两湖书院旧址设政治训练班,后改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后将黄埔第五期政治科学员移往武昌就读。月,又决定将黄埔五期炮兵、工兵科移来武昌就读,于年月日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革命家宋绮云、抗日女英雄赵一曼、文学家谢冰莹,都是武汉分校毕业的。郭沫若曾任政治部教官等职。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分裂,于是在广州、武汉和南京分别出现了三所黄埔军

6、校。在武汉,月日,以国民党中央的名义,决定将武汉分校扩大改组为(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开展讨蒋斗争。七一五政变后,黄埔五期学员被迫毕业离校,军校整体改编为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团长是由第四军参谋长叶剑英同志兼任),成为后来广州起义主力,武汉军校便不复存在;在广州,原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依然开办,年月,由副校长李济深决定将学校改名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校只剩下人坚持至毕业,其余散往武汉、南京等地,称黄埔六期生。年月日,校长蒋中正以国民政府名义,改称学校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第七期学生毕业后,年月,学校被要求停办;在南京,年底,由蒋中正决定自行成立(南京)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宣誓。年月,以

7、中央军事委员会名义明令改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建国后的海军少将张学思,历史学家黄仁宇都是中央军校毕业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于年月迁至成都。在抗日战争中成了培养抗日官兵的大本营。各期毕业生都一律开赴抗日前线参战。抗战结束后,实行军校改制,于年元旦后改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蒋中正改任名誉校长,由关麟徵升任校长。年,孙立人在台湾奉命训练新军,决定在凤山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直属成都本校,这便是通常所说的第十分校。年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成都,学校停办,共办期。蒋中正下令将台湾籍学生和国民党高官政要的子弟余人空运到台湾。1949年12月蒋中正及其所谓中华民国政府迁居台湾台北市,其后年月

8、,黄埔军校在台湾台湾高雄县凤山市维武路1号以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的名称被重新建立,并续办第二十四期作为黄埔军校的继续,学校现占地面积173公顷。至年已办至七十三期,现任校长是陈良沛将军。另外中国陆军军官学校是国府迁台后二十二座在台复校的大陆大学之一。 旧址建筑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埔军校旧址所在 广东省广州市分类 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 时代 1924年-1927年 编号 3-21 登录 1988年1月13日 黄埔军校旧址位于中国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内,原为清朝陆军小学和海军学校校舍。民国13年(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在苏联顾问帮助下,创办了培养军事干部的学校,为名中国

9、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而后更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迄今。因校址设于黄埔长洲岛,通称黄埔军校。军校在此办到第七期,1930年9月迁往南京,后又迁往成都和台湾。 选址长洲岛位于珠江中央,四面环水,环境幽静。岛内筑有多处炮台,与鱼珠炮台、沙路炮台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能把守控制江面,易守难攻,便于学习与练武;由于当时滇、桂军阀盘踞广州,为避开军阀的控制和干扰,需选择交通不便,远离市区的地方;还有岛上有清陆军小学堂的校舍,略加修葺,即可使用,还可节省人力和资金。因此孙中山决定把军校设在长洲岛上。 大门军校大门坐南向北,面临珠江,在牌坊门额上书有白底黑字的“陆军军官学校”横匾,是国民党元老谭延闿的手笔。门前

10、有两个哨岗,后面的两间房子是卫兵室。 校本部大门内正面有一幢走马楼,称为校本部。校本部是一座岭南祠堂式四合院建筑,两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即三条主要通道,四排房舍。在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东西两侧,房舍排列的形式一致,相互对称。四排房子之间以走廊连通,四周有围墙,建筑面积1060平方米。全校自总理、校长、党代表之下,设政治、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六部,机构总数约40个,还设有学员宿舍、饭堂、展览室等。但1938年在抗日战争中,遭日本战机炸毁。1996年5月初,广州市政府耗资2000多万重建,于同年11月12日落成。 旧址修复黄埔军校大部分建筑物于年被日本飞机炸毁。年,做了一次较大修缮,基本恢复

11、原貌。年,建立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年,广州市政府按国家文物局批复的“原位、原尺度、原面貌”原则重建,月日奠基,月日落成,面积平方米,耗资余万元,复原了孙中山、廖仲恺、周恩来及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各部的办公室和课室、师生的饭堂、寝室等,但由于赶工期而埋下了不少质量隐患。年,又投入多万元进行全面修缮,将严格按照“修旧如旧”和“不赶工期”两大原则。年,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被评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年,又被评为广东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现有军校正门、校本部、孙总理纪念碑、中山故居、俱乐部、游泳池、东征烈士墓、北伐纪念碑、济深公园、教思亭等十几处建筑。黄埔军校大门原貌黄埔军校大门风格

12、非常朴实,中央上方横匾上“陆军军官学校”几个大字,是清末谭延闿所书。校门于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海舰队重新修建。在二门门口挂着一副对联:“杀尽敌人方罢手,完成革命始回头”,二门右侧墙壁上,挂着蒋中正手书的“亲爱精诚”校训。军校大门彩楼两旁原挂有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住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额为“革命都来”。孙中山逝世后改为总理遗嘱中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黄埔军校校本部是一座日字形的二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回廊相通的楼房。军校创办时在原陆军小学堂祠堂式大门前面增建欧陆式大门。中山故居即“史迹陈列室”,原为清朝广东海关黄埔分关的旧址,称为学海楼。砖瓦混凝土混合结构两层,建筑面

13、积平方米,年重修。其中陈列有伴随聂荣臻数十年的皮箱、自己装了轮子的椅子、墨镜、墨盒,解放军中唯一外籍将军洪水使用过的手纺毛毯,抗日远征军名将郑洞国的私章等珍贵文物及不少校友的捐赠。位于孙中山故居西的学生俱乐部是欧式红色建筑,礼堂讲台中央和两侧分别悬挂孙中山像、总理遗训、国民党党旗、中华民国国旗和林则徐焚鸦片、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犯天津、沙基惨案和攻打惠州四幅大型油画;礼堂悬挂廖仲恺、朱执信、史坚如等名人像。黄埔军校当年的“清党”便是在俱乐部举行。俱乐部西侧的游泳池原是小船坞改建。东征烈士墓园坐落在军校西南的平冈,是年广东革命政府为纪念因讨伐陈炯明等叛军而阵亡将士修建的,安葬有国共两党位烈士遗体

14、,面积万多平方米,年月落成。墓园前有年修建的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是一座凯旋门式建筑,上覆民族特色的琉璃瓦。年在墓园正门增建东征阵亡烈士纪功坊和码头,有小黄花岗之称。纪念坊后由墓道、墓冢、纪功坊、入伍生墓碑群构成长数百米的中轴线,墓冢东侧有蔡光举烈士墓,西侧有位出身军校的将校墓。墓园于年修缮,年新建了“东征史迹陈列室”。北伐纪念碑矗立在长洲岛平岗,是一座高米的花岗石碑,为纪念北伐阵亡的军校生建立的。由军校代校务何遂撰写的碑文“平冈之石齿齿兮,黄埔之水淙淙;屹丰碑以万世兮,将以垂纪于无穷”。碑的正面刻“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生出身北伐阵亡纪念碑”,碑座的东、西、北三面刻有北伐阵亡的独立团第一营营长曹

15、渊等位黄埔军校学生的名字。但由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大部分共产党员阵亡者的名字未能刻记。黄埔军校后山的八卦山顶建有孙总理纪念碑,碑顶塑有孙总理铜像。年孙总理纪念碑奠基,年月日落成,碑座高米,孙中山先生铜像高达米,重逾斤,是先生当年的日本好友梅屋庄吉出资,牧田祥哉敬作,筱原金作工场铸造。碑的正面为“孙中山纪念碑”六个隶书大字,背面为总理像,东面为总理遗训,西面为总理开学训词。从山底到山顶的阶梯所在的山壁用石材装饰,表面镶有校训“亲爱精诚”四个大字。此外还有中山公园、仲恺公园、黄埔公园(又称中正公园)、济深公园;张之洞倡建的大坡地炮台、白鹤岗炮台;中国海军的黄埔军港等景点。 孙中山故居大门西侧有一幢2层砖木结构楼房,原是教职员宿舍,因民国6年(1917年)孙中山曾在此憩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