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T 01112021 23 附录A (资料性) 常见损伤和残疾的检验方法及标准 A.1 各类损伤的临床治愈和好转标准 常见损伤的临床治愈和好转标准如下: a) 体表损伤的治愈:创口愈合,缝线拆除,局部肿胀及皮下血肿消退,症状基本消失,无感染; b) 头颅损伤的治愈好转:局部肿胀消退,伴随的皮肤损伤已经愈合,无感染;合并骨折的碎骨片去除或局部已经整复;出血吸收;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好转或消失,遗留后遗症的趋于稳定; c) 眼、耳、口腔损伤的治愈好转:局部肿胀和出血消失,刺激症状好转或消失,视、听及其他相应功能得到有效恢复或趋于稳定; d) 骨折的治愈: 骨折复位良好, 骨折线消失, 达到骨性愈合, 功能得到有效恢复, 局部症状消失; e) 骨折的好转:骨折线消失或者不再出现动态变化,功能部分恢复,症状和体征趋于稳定; f) 血、气胸及肺挫伤的治愈好转:局部出血消失,胸部症状好转或消失 X 线摄片或 CT 扫描等检查显示胸腔无异常影像或趋于稳定; g) 腹腔、盆部器官损伤的治愈好转:局部症状好转或消失,部分难以恢复的后遗症趋于稳定; h) 脊髓损伤的治愈好转:肢体及其他相关功能恢复,或者症状、体征趋于稳定; i) 肌腱损伤、周围神经损伤的治愈好转:肢体及其他相关功能恢复,或者症状、体征趋于稳定; j) 肢体离断伤的治愈好转:损伤痊愈,残肢功能趋于稳定。
A.2 发育和营养状况的评定 A.2.1 成年人发育正常的指标 成年人发育正常的指标包括: a) 头部的长度为身高的 1/71/8; b) 胸围至少为身高的 1/2; c) 双上肢左右伸直,左右指端的距离与身高基本一致; d) 坐高等于下肢的长度正常人各年龄组的身高与体重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A.2.2 成年人的体型 成年人的体型包括: a) 正力型,亦称匀称型,表现为身体各部分结构匀称适中,腹上角约 90; b) 无力型,亦称瘦长型,表现为体高肌瘦、颈细长、肩窄下垂、胸廓扁平,腹上角小于 90; c) 超力型,亦称矮胖型,表现为体格粗壮、颈粗短、面红、肩宽平、胸围大,腹上角大于 90 A.2.3 营养状况的检验 A.2.3.1 一般检验 营养状况分级包括: a) 良好: 粘膜红润、 皮肤光泽、 弹性良好, 皮下脂肪丰满而有弹性, 肌肉结实, 指甲、 毛发润泽,肋间隙及锁骨上窝深浅适中,肩胛部和股部肌肉丰满; b) 不良: 皮肤粘膜干燥、 弹性降低, 皮下脂肪菲薄, 肌肉松弛无力, 指甲粗糙无光泽、 毛发稀疏,肋间隙、锁骨上窝凹陷,肩胛骨和髂骨嶙峋突出; c) 中等:介于“良好”和“不良”两者之间。
A.2.3.2 辅助检验 辅助检验包括: SF/T 01112021 24 a) 身体质量指数(BMI):测身高和体重,据此计算 BMI=体重(kg)/身高(m)的平方依据中国人情况,身体质量指数的正常值范围为 18.523.9,低于此范围的属于偏瘦,提示有可能存在营养不良; b) 上臂肌肉周径(非利手)(AMC):正常值为 25.3cm(男性),23.2cm(女性)若实测 AMC值低于正常值的 80%,为轻度营养不良;若 AMC 低于正常值的 60%,为重度营养不良; c) 三头肌皮皱厚度(非利手)(TSF):正常值为 1.25cm(男性),1.65cm(女性)若实测 TSF值低于正常值的 80%,为轻度营养不良;若 TSF 低于正常值的 60%为重度营养不良; d) 血红蛋白 (Hb) 检验: 正常值为 120g/L160g/L (成年男性) , 110g/L150g/L (成年女性) 若实测 Hb90g/L,提示营养不良; e) 血清白蛋白浓度 (Alb) 检验:正常值为 35g/L55g/L若实测 Alb 在 30g/L35g/L 范围内,为轻度营养不良;若 Alb21g/L,为重度营养不良; f) 血清铁蛋白浓度 (TRF) 检验:正常值为 2.2g/L4.0g/L。
若实测 TRF 在 1.50g/L1.75g/L 范围内,为轻度营养不良;若 TRF1.00g/L,为重度营养不良; g) 周围血淋巴细胞计数:正常值为 2000 个/L若实测值在 1200 个/L2000 个/L 范围内,为轻度营养不良;若实测值800 个/L,为重度营养不良 A.3 体表面积百分比的估计方法 可用于成人和儿童体表面积百分比估计的“九分法”见图A.1和A.2 图A.1 成人体表面积“九分法”示意图 SF/T 01112021 25 图A.2 儿童体表面积“九分法”示意图 A.4 肌肉(肌力)检验方法 骨骼肌的肌力检验方法见表A.1 表A.1 肌肉(肌力)检验方法 受检部位 序号 受检肌肉 被检者动作 上 肢 1 三角肌 上肢由 15外展至 90 2 肱二头肌、肱肌、喙肱肌 前臂在旋后位下,作屈肘动作 3 肱三头肌 屈肘,前臂置于旋后位,用力作伸肘动作 4 旋后肌 前臂置于旋前位作旋后动作 5 旋前圆肌、旋前方肌 肘关节伸直,前臂置于旋后位,作前臂旋前动作 6 指总伸肌 指掌关节置于伸直位,中及末节手指置于屈曲位,将中及末节手指伸直 7 尺侧腕伸肌 腕关节置于掌曲内收位,腕关节作背伸动作 8 拇长展肌 拇指置于内收位,作拇指外展和稍伸直动作 9 拇长伸肌 拇指末节置于屈位,作拇指末节伸直动作 10 拇短伸肌 拇指近节置于屈曲位,伸直拇指近节 11 桡侧屈腕肌 腕关节置于背伸外展位,作屈腕动作 12 尺侧屈腕肌 腕关节置于伸腕内收位,用力作屈腕动作 13 掌长肌 用力握拳和屈腕 14 指浅屈肌 25 指中节置于屈曲位,用力屈指 15 拇长屈肌 固定被检拇指近节,用力屈拇指末节 16 指深屈肌 手指置于伸直位,检验人员固定被检手指中节,嘱伤员屈曲手指末节 17 外展拇短肌 拇指作外展动作 18 拇指对掌肌 拇指和小指作对掌动作 19 拇短屈肌 用力屈曲拇指近节 20 拇收肌 作拇指内收动作 21 外展小指肌 手指置于伸直位,小指用力外展 22 小指短屈肌 14 指置于伸直位,用力屈曲小指的指掌关节 23 蚓状肌、骨间肌 14 指置于伸直位,用力屈曲指掌关节 24 骨间背侧肌 以中指为中心,用力将 2、4、5 指分开 25 骨间掌侧肌 24 指置于分开位置,向中指并拢 SF/T 01112021 26 表 A.1(续) 26 肱桡肌 前臂置于中立位与旋后位之间,将前臂向前(掌侧)旋并屈肘 27 桡侧伸腕长肌 腕关节置于屈腕外展位,用力作腕背伸动作 28 尺侧伸腕肌 腕关节置于屈腕内收位,用力作腕背伸动作 29 拇长展肌 作拇指外展并稍伸直动作 30 拇短伸肌 用力伸直拇指近节 31 拇长伸肌 用力伸直拇指末节 下 肢 32 股内收长肌、内收大肌 仰卧位,双下肢伸直,用力作夹腿动作 33 股薄肌 用力将大腿内收,小腿屈曲及内旋 34 髂腰肌 取坐位,膝关节屈曲,作屈髋动作(大腿向上抬) 35 缝匠肌 取坐位,膝关节半屈,用力将大腿外旋 36 股四头肌 取坐位,膝关节屈曲,用力伸直膝关节 37 梨状肌、闭孔肌、孖肌、股方肌 取仰卧位,下肢伸直(髋、膝关节处于伸直位)用力将下肢作外旋动作 38 臀中肌 取侧卧位,下肢伸直内旋,大腿用力作外展动作 39 阔筋膜张肌 取俯卧位,膝关节屈曲,作小腿向外移动动作 40 臀大肌 取俯卧位,小腿弯曲,用力后伸大腿(离开床面) 41 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 取仰卧位,髋及膝关节均置于 90屈曲位,用力作屈膝动作 42 腓肠肌 - 43 比目鱼肌 取俯卧位,膝关节屈曲 90,足作跖屈动作 44 胫后肌 取仰卧位,足作跖屈和内收动作(检查医生可在足舟状骨结节后下方触摸胫后肌肌腱的张力) 45 趾长屈肌 取仰卧位并将近侧趾节伸直,用力屈曲 24 趾末节 46 拇长屈肌 取仰卧位,拇跖关节伸直,用力屈曲拇指末节 47 趾短屈肌 取仰卧位,25 趾的跖趾关节固定于伸直位,用力屈曲 25 趾近侧趾间关节 48 拇短屈肌 取仰卧位,拇趾趾间关节保持伸直位,屈曲拇趾跖趾关节 49 拇展肌 用力将拇趾与第二趾分开 50 跖方肌、小趾展肌、小指短屈肌 用力作小趾外展动作 51 拇收肌 将拇趾向第二趾靠拢 52 腓骨长肌 用力作足跖屈和外翻外展动作 53 腓骨短肌 用力作足背伸和外展动作 54 胫前肌 用力作足背伸和内收内旋动作 55 趾长伸肌 用力伸直 25 趾末节 56 拇长伸肌 用力作拇趾背伸动作 A.5 构音障碍的检验和评定 A.5.1 检验方法 按照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和人体损伤致残程度等级的规定,依据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方法,制定具体方法,构音障碍检验方法见表A.2。
表A.2 构音障碍检验方法 检验项目 检验内容 符合下列情形为基本正常 符合下列情形为明显异常 反射 咳嗽 咳嗽反射有无困难及其程度; 饮水、吃饭时有无呛咳 没有困难,或者极少有困难 有困难,经常发生呛咳,清痰有障碍,或者依赖鼻饲 吞咽 饮凉开水 140mL, 同时吃下两块饼干,要求尽快完成 在 8s15s 以内能够完成 虽然能够勉强完成,但需时超过 15s,或者不能全部完成 流涎 有无流涎 无流涎,或者在不注意(包括夜间睡眠时偶有少量流涎 静止时即可出现流涎,难以很好控制 呼 吸 静止状态 静止时的呼吸状态;张嘴深吸气后尽可能地缓慢呼出 静止时呼吸平稳;能完成深吸气并稳定呼出,需时约 5s 吸气或呼气有明显的中断或困难,或者不能良好控制 SF/T 01112021 27 表 A.2(续) 言语时 说话时有无气短;让被检者尽快一口气数到 20 说话时无气短;能在 10s 内能够完成数数 气短致语速、 声音异常; 需 4 次以上呼吸方能完成数数 唇 静止状态 静止时唇的形态、位置 没有异常,或者仅有难以察觉的不对称、下垂 唇不对称或变形,显而易见 唇角外展 夸张的笑时,双侧唇角抬高的和收缩运动 没有异常,或者仅有难以察觉的不对称 两侧明显不对称,或者两侧均不能抬高唇角 闭唇鼓腮 保持鼓气两颊的动作;发出爆破音“P”10 次 口角不漏气并坚持鼓气 10s15s;或者能听到“P”音 鼓气时有漏气或者不能坚持10s;或者听不到“P”音 交替发音 大致以每秒一次的速度发“u”“i”音,重复 10 次 能够在 10s15s 内完成, 唇动作自然或者略有费力、变形 不能完成,或者至少需努力 3次才能完成,唇形勉强可辨 言语时 观察说话时唇的运动,关注发音时唇的形状 无异常,或者偶尔出现异常爆破音,或偶有唇形轻微异常 唇运动异常,发声困难,或者唇运动消失 颌 静止状态 静止时颌的位置 自然闭合, 或者偶有过度闭合,或者偶有下垂 经常松弛下垂,需用力才能闭合,或者不能闭合 言语时 说话时颌的位置 自然、 无异常, 或者需注意、 用力方能保持基本正常 虽已注意但仍不能保持正常,或者试图说话时无颌运动 软腭 进流质食物 吃饭或饮水时是否进入鼻腔 无异常,或者偶有异常,如平均每周 1 次或者数次 几乎每次饮食都会发生,需经常依赖鼻饲 软腭抬高 间断发 “啊” 音 5 次, 观察软腭抬高运动 能充分、对称抬高,或者双侧均能抬高、但不够对称 软腭仅能做微小的抬高,或者不能有效运动 言语时 注意鼻音和鼻漏音,如说“妹、配”和“内、贝”时音质变化 共鸣正常,没有鼻漏音,或者鼻音轻微过重,偶有鼻漏音 鼻音过重或缺乏鼻共鸣,或者明显鼻漏音 喉 发音时间 尽可能发长“啊”音 能持续 10s 以上,并且基本连续、清晰 持续时间明显缩短,或者明显不能连续、不能听清 音调 唱音阶,至少 6 个音符 无异常,或者至少能较清楚地表达 4 个以上音阶 很少或者基本没有音调变化 音量 从 1 数到 5, 开始用低音, 逐次调高音量,直至高音 无异常,或者能听清音量的变化,但不够均匀 仅有轻微的音量变化,但很难控制,或者根本无变化 言语时 说话时发音是否清晰,音量和音调是否适宜 无异常,或者偶有不正常,但只要注意就能基本克服 控制有困难,或者出现连续沙哑、连续不恰当的音量、音调 舌 静止状态 张口后观察舌居中的静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