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试论董仲舒的礼乐教化美育思想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1.79KB
约17页
文档ID:219910219
试论董仲舒的礼乐教化美育思想_第1页
1/17

试论董仲舒的“礼乐教化”美育思想 祁海文内容提要 在中国美育思想史上,董仲舒最早提出了“礼乐教化”概念他根据对汉初以来政治的思考,主张“更化”,以“礼乐教化”为国家“适于治”之道;董仲舒继承发展了先秦儒家的美育观,以“德教”为中心,突出强调了礼乐的“纯其美”“安其情”等美育功能;在人性与礼乐教化关系问题上,董仲舒主张“性有善质而未能为善”,“性非教化不成”,从而为礼乐教化的美育观奠定了人性论基础;董仲舒吸取、融会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等相关思想,将“中和”提升为天地之道,主张“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在政治上提倡“以中和理天下”,在人生修养上强调“以中和养其身”,从而丰富了儒家“中和”论美学观念關键词 礼乐教化 礼以节人 乐以发和 性非教化不成 以中和养其身〔〕I0;B83 〔〕A 〔〕0447-662X(2018)11-0078-07在中国思想的发展史上,董仲舒(前179-前104年)的出现,标志着自春秋晚期以来的百家争鸣局面以儒家最后被定为一尊而宣告结束;自战国后期以来的百家学说交流、会通的思想趋势,也以融合儒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而成的新儒学的出现而告一段落对中国美育思想的发展来说,情况也同样如此。

儒家美育思想从此取得了在中国美育思想中的主导地位公元前141年,汉武帝继位,多次下诏各地举荐贤良文学之士,策问治国之道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董仲舒应诏先后三次回答武帝策问在《举贤良对策》中,董仲舒从他的天人哲学出发,全面阐述了对汉代思想文化建设的看法其中的“更化”以实施“礼乐教化”,“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董仲舒:《举贤良对策》,[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523页等建议,尤其获得了汉武帝赏识《举贤良对策》的思想,在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续有发展和深化他以对《春秋》公羊学的研究为根基,吸取、融入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等的相关学说,对孔子以来的儒家思想予以重新阐释,建立起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神学化的政治、伦理哲学在中国美育思想史上,董仲舒最早提出了“礼乐教化”概念,明确将“礼乐教化”视为国家长治久安之道,依据其天人哲学对礼乐的教化功能、礼乐教化的人性论根据、礼乐教化的“中和”审美境界等问题予以全面论述,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美育思想史的主导地位董仲舒对儒家美育相关问题的论述,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汉代美育思想的思考与论述界域一、“礼乐教化之功”儒家自孔子起,就认为“礼乐”是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手段。

如,孔子指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季氏》,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第174页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论语卫灵公》,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第164页荀子以“礼乐”为“先王之道”,指出“先王之道,礼乐正其盛者也”,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荀子乐论》,[清]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2013年,第449、450页三王既已定法度,制礼乐而传之,有不用而改自作”《荀子大略》,[清]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2013年,第612页汉初以来,陆贾、贾谊等讨论政治问题,也十分重视礼乐的社会教化作用但只是到了董仲舒,才把“礼乐”与“教化”合成为一个概念,以“礼乐教化”为治理国家必须施行的最重要的政策来对待他说:“道者,所由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⑥⑦⑨⑩B11B12B13[汉]董仲舒:《举贤良对策》,[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499,2503,2505,2501、2504,2504、2499、2505,2503、2512,2525,2523页。

通过“礼乐”的教化,使“仁义”大行于天下,是国家“所由适于治之路”有“圣王”,固然是理想的政治,但礼乐教化却能保证国家“长久安宁”董仲舒提倡礼乐教化,有其明确的现实目的按照他的天人感应哲学,王朝的兴衰都是“天命”使然,新王朝的兴起是“受命”于天,而且必将有“受命之符”出现但在董仲舒看来,从汉兴到武帝继位已近70年,“天地未应而美祥莫至”,甚至有“灾害生”其中原因,就在于“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⑥因此,他向汉武帝提出“更化”主张,认为“更化则可善治,善治则灾害日去,福禄日来”⑦所谓“更化”,是指改变春秋战国以来“以乱济乱”的局面,尤其要改变以严刑酷法治天下之举措董仲舒指出:“周末世,大为亡道,以失天下[汉]董仲舒:《举贤良对策》,[汉]班固:《汉书礼乐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032页秦“师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憎帝王之道,以贪狼为俗,非有文德以教训于下也其遗毒余烈,至今未灭⑨因此,“更化”意味着重振“先王之道”“复修教化”董仲舒指出:“圣王之继乱世也,扫除其迹而悉去之,复修教化而崇起之”,“王者未作乐之时,乃用先王之乐宜于世者,而以深入教化于民又说:“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

⑩可见,董仲舒所谓的“更化”,就是指用“先王”之礼乐“以深入教化于民”,使“仁谊礼智信五常之道”大行于天下为了推行礼乐教化,董仲舒建议汉武帝采取两个相关措施其一是广立学校以养士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在京师“立大学”,在地方政府“设庠序”,目的是为了“养士”以推行教化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B11其二是“推明孔氏,抑黜百家”B12“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认为,这样就可以使“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B13这实际是把“六艺之科”作为汉代官学教育唯一内容,而“孔子之术”即儒家所提倡的“仁义”之道也成为礼乐教化的根本目的《汉书董仲舒传》说:“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525页由“隆儒”到“独尊儒术”,董仲舒提倡礼乐教化,不仅推动了儒家经学的发展,而且直接促使儒家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取得了统治地位,中国美育也由此走上了以儒家美育为主体的时代。

董仲舒的礼乐教化论,是其天人哲学的体现首先,是他的“肃慎三本”说董仲舒指出:“君人者,国之本也夫为国,其化莫大于崇本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立元神》,[清]苏舆:《春秋繁露义证》,钟哲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第167页天地生养万物,而“君人者”则以“礼乐”成就万物三本”相辅相成,不可缺一董仲舒说:“明主贤君必于其信,是故肃慎三本郊祀致敬,共事祖祢,举显孝悌,表异孝行,所以奉天本也;秉耒躬耕,采桑亲蚕,垦草殖谷,开辟以足衣食,所以奉地本也;立辟雍庠序,修孝悌敬让,明以教化,感以礼乐,所以奉人本也[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立元神》,[清]苏舆:《春秋繁露义证》,钟哲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第169页崇本”说确立了“君人者”在天地之间的使命,也赋予了“明主贤君”参与天地化育万物的伦理责任所谓“成之以礼乐”,就是通过“立辟雍庠序”来推行礼乐教化,使人养成来源于“天本”的“孝悌敬让”等美德其次,是他的“任德不任刑”的“天人”观按照董仲舒的天人学说,天有阴阳二气,以生成、养育万物。

阴阳二气虽和合而各有不同的性质和职能,“天地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义》,[清]苏舆:《春秋繁露义证》,钟哲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第341页阴阳二气的运行,“阴终岁四移,而阳常居实”,这表明天是“亲阳而疏阴,任德而远刑”[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天辨在人》,[清]苏舆:《春秋繁露义证》,钟哲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第336页董仲舒认为,人世的一切均取法于天道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⑥[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基义》,[清]苏舆:《春秋繁露义证》,钟哲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第351、35~36页所以,实施礼乐教化,是“天意”的要求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B12[汉]董仲舒:《举贤良对策》,[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502、2510页董仲舒称礼乐教化为“德教”,“德教”的具体实施就是“简六艺以赡养之”他指出:“君子知在位者之不能以恶服人也,是故简六艺以赡养之《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美,《易》、《春秋》明其知……《诗》道志,故长于质;礼制节,故长于文;乐咏德,故长于风;《书》著功,故长于事;《易》本天地,故长于数;《春秋》正是非,故长于治人。

⑥这里的“序其志”“纯其美”“明其知”分别指“六艺”对人的思想、情感、智慧的规范、陶冶、提升等美育作用清人苏舆解释说:“志、美、知,属习六艺者言之‘序其志,使无邪慝;‘纯其美,使不躁厉;‘明其智,使顺于阴阳,谨于伦类[清]苏舆:《春秋繁露义证》,钟哲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第35页司马迁曾受教于董仲舒,他对“六艺”的“赡养”功能也有相近阐发:“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汉]班固:《汉书司马迁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717页董仲舒把礼、乐、诗置于“六艺”的前列,诗、乐固然是艺术,礼也具有艺术性,因此,对于礼乐教化,董仲舒虽然主要是从治国平天下的政治高度立论的,但他的观点,无论就教化内容来说,还是就教化作用来说,都具有美育意义二、“礼以节人,乐以发和”董仲舒所说的用以教化的“礼乐”,首先是作为封建等级制度之体制的礼乐制度他指出:“礼者,继天地,体阴阳,而慎主客,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外内、远近、新故之级者也[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奉本》,[清]苏舆:《春秋繁露义证》,钟哲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第275~276页作为等级规范的礼乐,规定了各等级人物所享有和应遵守的礼节。

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故其可适者以养身体,其可威者以为容服礼之所为兴也[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服制像》,[清]蘇舆:《春秋繁露义证》,钟哲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第151页礼乐的施行,有一整套规范化、仪式化的礼仪(包括乐舞)、礼节、礼貌、礼物等,并且有相应的“五采”“文章”之美董仲舒认为,礼的意义和价值并不在于仪式、色彩、音声等,而在于“文采所遂生之意”,“染五采,饰文章者,非以为益肌肤血气之情也,将以贵贵尊贤,而明别上下之伦,使教亟行,使化易成,为治为之也[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度制》,[清]苏舆:《春秋繁露义证》,钟哲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第232页礼乐以仪式化、规范化的具有审美特征的形式,象征、标示出尊卑、贵贱、大小、外内、远近等政治的、伦理的等级和相应的行为规范,也体现了相应的道德要求正因为如此,礼乐才能发挥政治、道德教化作用制度文采玄黄之饰,所以明尊卑,异贵贱,而劝有德也B12礼之功能,主要是“节人”首先,是“度制”作用董仲舒指出:“圣人之道,众隄防之类也谓之度制,谓之礼节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制,朝廷有位,乡党有序,则民有所让而不敢争,所以一之也[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度制》,[清]苏舆:《春秋繁露义证》,钟哲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第231页。

度制”“礼节”是对各阶层之人的欲望、行为等的规定,它主要起“隄防”的作用,即节制、规范人的欲望、行为,发挥防乱于“嫌疑纤微”之间的教化作用其次,是“仪节”功能,即以规范化、仪。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