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农药的发展与使用综述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7.92KB
约15页
文档ID:219426062
农药的发展与使用综述_第1页
1/15

农药的发展与使用综述 徐晓辉 吴书平 马秀玲摘 要:文章介绍了农药的发展史和使用现状,分析了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使用农药的方式方法关键词:农业生产;病虫草害;农药;方式方法S48 A 1007-7731(2014)11-89-05翻开我国4 000多年的农耕史,不难发现智慧的劳动人民对农业病虫草害的认识,经历了从“天灾”迷信到科学认识的漫长过程;对病虫草的态度,经历了消极躲避到科学测报、积极防治的曲折过程;对病虫草害的防治,先后经历了从物理机械扑打、利用天然药物到制造合成化学农药防除、综合治理的过程化学农药,特别是有机合成化学农药的应用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一大标志,它极大地保护和发展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目前农药已经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在农业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确保了农业的丰产丰收然而农药的广泛使用,又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同时也对人体健康造成了危害如何正确的认识和使用农药,把农药的危害降到最低,获取更多更好的农产品,取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1 农药的发展史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农药很早就被用作保护农作物与病虫草作斗争的工具它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3个历史阶段,即:天然药物时代(约19世纪70年代以前);无机合成药物时代(约自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中期)和有机合成农药时代(自20世纪40年代至今)。

1.1 天然药物时代 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一些天然物质具有防治农牧业有害生物的性能17世纪后期在民间使用多年的烟草、除虫菊和鱼藤3种杀虫植物先后被作为原料使用,加工成农药制剂1.2 无机合成农药时代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中期,人类先后制造出一批含有氟、砷、硫、铜、锌等元素的无机化合农药以现代观点来看,这些无机化合农药用量大(每hm2用量7.5~15kg之间)、药效差、防治面窄且易发生药害这个时期,农药滥治、滥用现象严重,各国纷纷立法,加强对农药的管理在此期间也有一些初级有机农药问世,但无机农药仍占主导地位1.3 有机合成农药时代 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农药进入有机合成时代大量有机合成品种,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它们具有类型多、药效高、对作物安全、应用范围宽等特点这个时期又可以分为前期(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期)和当代(60年代末期至今)两个发展阶段在使用农药防治病虫草害的策略上,前期农药追求根除、灭绝;目前则结合监测,确定防治经济阈,把用药量压至最低限度,控制到获取农业最大综合收益的程度1.3.1 有机合成农药前期 农药化合物、化学结构、类型和品种蓬勃发展,农药用量每hm2约为0.75~3kg,比无机农药时代单位面积用药量下降了1个数量级;类型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在管理方面侧重对质量及药效的监督有机氯、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三类神经毒剂先后被开发出来并形成系列产品保护性杀菌剂的应用,使玉米、大豆、水稻、小麦、棉花、甜菜等作物的某些病害如苗期病害、叶斑病、晚疫病、白粉病等基本上达到有药可以用于防治农用抗生素杀菌剂也开始用于植物病害的防治2.4-滴特殊生理效应的发现,使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开始迅速发展赤霉素也已大量生产和使用1.3.2 当代有机农药时期 这一时期,有机农药向高效化方向发展,人们重视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强化对农药的管理新型农药的战略目标已经转到易降解、高活性、对非靶标生物和环境影响小的方向上来农药研发人员,先后开发出了一系列活性高的新类型、新品系杀菌剂有了较大的发展,形成6大类型(吗啉类、哌嗪类、咪唑类、三唑类、嘧啶类和吡啶类)绝大多数化合物能被植物吸收并在植物体内输导,兼具保护及治疗作用,代表品种如拜尔公司开发出的三唑酮除草剂出现了多种活性高、对作物无害、持效期适中且易降解的品种,具有代表性的是杜邦公司开发出的磺酰脲类多效挫和云苔素内酯应用于生产杀鼠剂中开发出了第二代抗凝血杀鼠剂非杀生性药剂不是以直接快速杀死害虫为目的,而是通过调节或改变害虫的行为,进而影响害虫繁殖和发育。

对非靶标生物无害,抑制害虫效果显著不少昆虫性诱剂在实践中应用并商品化2 我国农药发展历程我国农药发展经历了创建时期(1949-1960)、巩固发展时期(1960-1983)和调整品种结构、蓬勃发展时期三个阶段,农药品种和产量成倍增长,生产技术与产品质量显著提高1983年以后国务院先后停止生产如六六六等一些高毒高残留农药国家投(扩)产了数十个高效低残留品种,农药产量迅速增加,到2012年,已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农药生产国我国农药产量能够满足农业需要,但是品种仍较为单一,农药品种结构和各类农药之间比例调整的任务依然很繁重3 农业生产中农药使用的现状3.1 绝大多数农户用药有跟随的行为 我国绝大多数农户,时常一听说农田发生病虫草害,立即要使用农药,既不区分是虫为害,病为害,还是草为害,也不判断危害的发生程度,是否需要防治,同时也不考虑使用农药的种类,一般看别人用什么药,就跟风使用同种农药,或直接听从农药经销商推荐既不能根据防治对象的不同选择相应用药,也不根据具体防治对象的周期来选择最佳的防治时机,盲目选择农药、使用农药3.2 存储方法不当 绝大多数农户对于未使用完的农药,随意放置,不根据农药的特性,不考虑失效、分解、变质、无用、误用、火灾、混放、环境污染、冻结等问题,不根据寒暑、天气阴晴,往往会造成药效降低,甚至造成意外事件的发生。

3.3 废弃物乱处理 一般农户如果遇到因存储过久而过期的农药时,往往会随意找个地方扔掉对使用过的农药包装,随手扔在水井、沟河、水塘边,对水资源造成污染施药后,器具内剩余的药液及洗刷喷雾器用的废水随意乱倒,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同时对人、畜、有益生物的安全,造成危害流失到土壤中的农药,造成土壤板结,引发次生危害endprint3.4 农药的配置不科学 在农药配置时,不能准确地称量药和水,一般不使用专门量具,只用瓶盖和其他非标准器皿;没有数量概念,因怕杀不死害虫,往往多量或倍量加入农药,造成农药的浪费,并增加病虫的抗性,同时造成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另外,配药时往往采取加水加药再加水方法,没有先成母药液再进行稀释,不能保证水和药的充分混合,而达不到应有的防治效果有些情况下,为了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或为省事,采取两种或多种农药混合使用,造成农药酸碱中和或分解失效3.5 错用农药 不看防治对象,看别人打药,拿出就用有的用杀虫剂防治病害,有的把杀菌剂防治虫害,有的将除草剂防治病虫,甚至有的将大豆田除草剂喷洒在麦田或玉米田除草错用农药不仅没有防治效果,而且贻误最佳防治时机,作物危害加重,甚至造成药害3.6 农药施用技术不科学 没有采用科学的施药技术,不按操作规程使用农药,不能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3.6.1 选择器械不合适 现在农业生产中多采用手动背负式喷雾器、静电背负式喷雾器,家庭农场或农业合作社则采用高压喷枪,但无论喷施何种剂型的农药均采用一种喷头3.6.2 不选择天气施药 不看天气,任意施药,如使用播后芽前除草剂,有人播种后即便刮大风也立即喷药;因天气凉爽在下雨前夕、天刚刚亮露水未干时喷药;为怕浪费药液甚至在刚刚下雨时都在喷药;误以为气温越高,农药的杀虫效果会越好,而在晴天高温烈日下进行喷药这样无形中造成农药的浪费、流失、药效降低,从而降低防治效果达不到防治目的,同时又污染了环境3.6.3 没有根据防治对象采取相应的施药技术 例如,小麦纹枯病病菌一般在小麦植株下部,而施药时只在叶面均匀喷施;山楂叶螨多在果树的内膛老叶片背面,喷药过程中不具有针对性3.6.4 重喷漏喷 喷药时喷头移动慢、前进慢,或者在一处停留,药液在作物叶面淋湿,造成药害;喷药时喷头移动过快,或粗心大意漏喷,达不到防治效果3.7 不知道农药安全间隔期 农户只考虑农作物没有病虫为害,达到丰产的目的,不考虑最后一次施药至作物收获时所要间隔的天数才不会有农药残留在农产品中3.8 不重视安全防护 在施药过程中施药人员经常不穿戴必要的防护服、口罩等防护用具;施药期间吸烟、进食和饮水;施药时逆风而行等。

4 农药使用误区农药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农药的使用量也在逐年增加,由于农民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农药使用过程中出现了种种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4.1 发病初不用药,不见虫不用药 绝大多数病虫害在发病初期,症状很轻,此时用药效果好,大面积爆发后,用药再多也难以扼住4.2 随意加大用药浓度或用药量 农药配置时不按比例,不用专门量具,只用瓶盖和其他非标准器皿;没有数量概念,一般都超过规定浓度,不仅造成浪费,而且易发生药害,同时也加快了病虫的抗药性叶面肥在高浓度使用时,不但不能被作物吸收,还使作物体液外渗,造成生理干旱激素类农药用量过高时,起反作用或使作物畸形因此,单纯提高药液浓度,往往适得其反有的农民存在着误解,认为农药浓度越大,对病虫的防效越高在农药使用中,充足的用水量十分重要,因为虫卵、细菌多集中于叶背面、临近根系的土壤中,施药时用水量少,很难做到整株喷施,死角中的残卵、残菌很容易再次爆发过量施用农药,用量是常用药量的几倍甚至十几倍,不仅造成药害,同时也加快了病虫抗药性4.3 长期使用单一农药品种 在农药使用中认定某种农药效果好,就长期使用,即使发现了该药对病虫防治效果下降,也不更换品种,而是采取加大用药量的方法,认识不到病虫已经产生抗药性,结果药量越大,病虫抗性越高,造成恶性循环。

4.4 追求速效性 很多农民在选择农药时,总是喜欢选择速效性的,原因是速效性的农药使用后很快表现出效果尽管有些生物农药效果不错,但由于效果显现慢,到后期效果才好,而不为农民朋友所认同如使用杀虫农药时希望喷药后立即杀死害虫但某些生物农药如Bt或阿维菌素类杀虫剂等,由于只是杀死虫卵或抑制昆虫蜕皮或见效慢等,不易表现出效果,而被农民忽视农民追求速效性最严重的后果是,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生产出的产品农药残留量超标4.5 农药常识欠缺 农药市场已经开放,农药经营者的素质良莠不齐,往往利用农民对农药知识的欠缺,误导农民因此,在使用农药前,最好到正规有资质的植保部门进行咨询,力求农药的对症使用不要在证照不全的经营者处购买农药,更不要买过期或标识可疑的农药4.6 不能对症下药 这是目前生产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很多农民由于缺乏必要的植保知识,出现病状后不能正确诊断,而是盲目用药,从而贻误防治时机4.7 多种农药混合使用 不少农民用几种杀菌剂与微肥、杀虫剂、杀病毒剂等混用,不仅影响药效,甚至会产生药害,影响作物生长4.8 缺乏保护和利用天敌意识 当害虫较少而天敌较多时,可不喷药,害虫较多,非喷药不可的,尽可能用高效低毒对天敌影响不大的农药。

而有的农民朋友从来就没有考虑过保护和利用天敌,在治虫的同时也杀死了天敌4.9 防治1次,一劳永逸 杀虫、杀菌剂在病虫害发生盛期,防治1次虽能取得明显效果,但随着农药的流失和分解失效,以及就近地块的影响,仍有发生的隐患,应间隔7~15d,连续用药数次,才能达到最佳防效叶面肥、激素类农药喷施后,植物只能从叶面微量吸收,宜在适用期“少量多次”喷施,才能达到理想效果4.10 混淆高效与高毒概念,缺乏安全观念 目前优质农药正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方向发展,而不少农民错误地认为毒性高效果就好,只认购高毒农药,对低毒而对病虫高效的农药缺乏认识,在使用农药时也不按农药安全标准使用,将禁止在果树、蔬菜及生食作物上使用的农药用于这些作物,结果造成人畜中毒endprint5 使用农药的方式方法农药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在农业生产中必须根据具体的环境,充分掌握药剂的性能特点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