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课题46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教案

上传人:秦** 文档编号:219386500 上传时间:2021-12-0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957.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课题46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2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课题46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22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课题46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22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课题46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22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课题46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课题46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课题46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教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46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1.发展及存在的问题:(1)成就: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1957 年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2)问题: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落后。2.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影响。(2)勃列日涅夫改革。内容: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3)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改革: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政治改革:在经济改革成效甚微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却

2、骤然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内容:a.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b.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c.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3.解体:(请正确连线)唯物史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三次改革各有侧重,但实质都是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数字法巧记苏联改革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1.社会主义建设: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各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多采取苏联模式。2.社会主义改革:(1)(2)表现:南斯拉夫最早进行改革内容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影响积极: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

3、济发展消极:改革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3.东欧剧变:(1)(2)含义:19891992 年,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纷纷实行政治多元化,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3)家国情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树立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提升宏观认识,涵养家国情怀。 东欧剧变东欧剧变是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国的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社会主义制度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认识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冷战的结束、雅尔塔体系崩溃。因

4、此苏联解体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世界局势影响最大的事件。另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损失,但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有共性和个性,东欧剧变仅说明了苏联模式受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运动仍在蓬勃发展。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1.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与发展:(1)建立。政治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经济制度: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2)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取得了包括“两

5、弹一星”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2.中国的改革开放及其成就:(1)背景:1978年底, 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2)过程:中国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成就:2010 年, 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位;到2018 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位;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激励着中国人民沿着新

6、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地走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1.时空观念:明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主要史实,勾勒时间线索,初步形成宏观认识。2.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历史,体会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探究点一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及东欧改革与剧变1.苏联的改革及解体史料一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思维交互】:(1)据史料一分析苏联改革对经济

7、发展的作用。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微点拨】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关键能力运用时空观念,获取和解读信息,分析历史问题,正确解释历史事物关键信息由图片中1953-1963年、1963-1983年数据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改革的效果提示:作用:在一段时期内有一定效果,但长期而言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失败的境地,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史料二西方学者把戈尔巴乔夫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纳为三点其二,他在经济改革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决策失误。其三根本没有跨越体制转换的门槛。【思维交互】:(2)据史料二指出苏联解体的原因。【微点拨】核心

8、素养史料实证关键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关键信息由画线信息可知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存在决策失误由画线信息可知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没有根本跨越体制提示:经济改革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决策失误;没有根本改革计划经济体制。2.东欧的改革史料一19501963年,南斯拉夫实行自治经济制度,把集中于中央的权力下放到地方,把工厂交给工人管理,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扩大企业财权,注意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思维交互】:(1)据史料一分析南斯拉夫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微点拨】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关键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分析历史问题,正确解释历史事物关键信息由画线信息可知南斯拉夫改革实行自治,权力下放由画线信息可知南斯拉夫

9、改革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示:特点: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影响: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史料二这些国家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起到推动作用。【思维交互】:(2)据史料二概括东欧剧变的原因。【微点拨】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关键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关键信息由画线信息可知照抄苏联模式由画

10、线信息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提示: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后期弊端明显;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西方国家对东欧“和平演变”政策的影响。一、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1.相同点:(1)目的: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2)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3)失败原因:都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没有突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2.不同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侧重点农业工业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是政治领域结果取得一定的成效,最后失败失败失败原因未改变原有体制,对苏联模式进行修修补补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二

11、、东欧剧变的原因1.内因:(1)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经济建设的失误;未找到一条符合国情的建设道路)。(2)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中盲目照搬西方模式。2.外因:(1)西方的“和平演变”攻势。(2)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探究点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史料【思维交互】:两幅图片反映了什么现象?并分析其原因。【微点拨】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关键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分析历史问题,正确解释历史现象关键信息由图片中“20世纪60年代”“光有钱买不了东西”可知物资匮乏,计划经济体制由“21世纪初”“不知买啥东西”可知物资丰富,市场经济体制提示:现象:由20世纪60年代物资匮乏到9

12、0年代物资丰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苏联解体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的启示1.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走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2.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3.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依法治国。4.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等(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5.我们在学习中既有成功,也会有暂时的失败,但是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毫不妥协,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方式、方法,取得好的成绩。角度一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苏

13、联模式的弊端1.(2018全国卷T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解析】选A。题干材料“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反映出苏联七年经济计划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反映了苏联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A正确;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故B错误;1959年仍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不同于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C错误;材料

14、只反映出苏联工业化战略,与国家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无关,故D错误。2.(2019全国卷T35)表1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 (单位:吨)类别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1970年实际产量钢1.45亿1.15亿煤3.9亿3.35亿肉2 500万1 230万蔬菜与瓜类4 700万1 300万表1可以说明当时苏联()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解析】选A。材料反映了苏联1970年的实际经济指标没有达到1961年的预测或计划目标,且农业领域的差距巨大。反映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优先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落后,导致人们的

15、生活水平长期低下,后期增长速度放缓。说明斯大林模式导致经济发展问题积重难返,故选A。1970年是勃列日涅夫当政,他对赫鲁晓夫的政策进行了调整,B错误;勃列日涅夫时期,改革重点是工业,C错误;斯大林模式下,生活物资紧张,人民生活水平低,急需生活物品,需求并未发生变化,D错误。角度二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苏联模式的调整3.(2017全国卷T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解析】选A。1953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