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定跳远成绩影响因素的分析 李荣光 孙贺[摘 要] 立定跳远是一项训练跳跃能力的重要练习方式之一,也是我国学校体质健康测试中的一项必测项目进行立定跳远项目测试,其测试成绩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下肢爆发力内容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立定跳远成绩影响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为立定跳远高效率教学提出指导意见[关 键 词] 立定跳远;成绩分析;多方因素[] G642 [文献标志码] A [] 2096-0603(2017)25-0174-01一、技术动作对跳远成绩的影响(一)起跳时大小腿的夹角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在立定跳远起跳时,大小腿夹角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较高站位,大小腿夹角将近130;另一种是较低站位,大小腿夹角将近90通过观察,大小腿夾角大约130的人数比大小腿夹角大约90的多,而大小腿夹角大约135的成绩比大小腿夹角大约90的成绩要高由此可以看出,起跳时大小腿夹角的大小对立定跳远成绩有一定的影响二)空中动作与落地动作立定跳远起跳后完成的动作对成绩的影响至关重要,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送、收髋、收、伸腿的动作技术如果学生在空中不能及时完成,就会影响落地,影响落地就会影响立定跳远成绩,所以,学生在做空中技术动作时,要让学生灵活地完成这一系列的技术动作。
当然,落地作为立定跳远的最后一个技术环节也很关键,落地时的动作要标准,将重心向前移,把落地动作的缓冲做好一些同学由于空中、落地动作不标准,影响了立定跳远成绩,所以空中动作与落地动作也是影响立定跳远成绩的主要因素二、生理因素对跳远成绩的影响学生的生理因素也是影响立定跳远成绩的主要因素,好的身体素质就好比基石,只有基础打好,才可以使技术有更高的发挥空间比如,下肢的爆发力、弹跳力等良好的身体条件可以让学生在立定跳远中跳出好成绩,假如学生在立定跳远时,身体出现状况或者生病了,比如发烧、难受、腿抽筋等,女孩子在立定跳远期间来月经、肚子疼这些生理因素,都会使学生在立定跳远时,不能更好地展现自己的实力,不但没有取得优秀的立定跳远成绩,反而加重了病情由此看出,想要提高立定跳远成绩,保持良好的身体条件也是重要内容之一三、心理因素对跳远成绩的影响心理因素及生理因素都对立定跳远成绩有着极大的影响,通常情况下,人的运动方式与人的感官、感觉、记忆力、思想等一系列的心理过程,包括对性格、爱好、毅力等个人的心理活动有着紧密的关联,这些因素往往会直接地影响学生对运动的自觉性、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倘若在立定跳远竞赛中,学生的心理是放松的、积极的,阳光的、自信的,就会比那些在测试中紧张、不自信、消极、浮躁的更加容易取得优秀的成绩,有一些学生平时练习时表现得非常好,一到正式比赛或者考试,就会出现慌张、焦灼,容易失误,所以心理素质对立定跳远成绩影响大。
在立定跳远的心理训练中,老师应对学生做正面的引导,给予学生安慰和鼓励,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最后让学生用积极的,乐观的心态迎接挑战,最终取得好成绩四、环境因素对跳远成绩的影响环境因素也是影响立定跳远的因素之一,在不同的天气对学生进行立定跳远测试,也会有不一样的效果,恶劣的大风天气会对学生的成绩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立定跳远中不仅仅要技术动作到位,对场地天气的选择也至关重要立定跳远成绩的影响因素还有许多,比如学生间的差异性、测试的合理安排等,然而对立定跳远成主要的因素依旧是学生对立定跳远动作技术的把握水平,相对其他三种因素而言,影响立定跳远成绩的主要因素就是技术因素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注意这一点,应训练学生立定跳远最正确的动作要领,还要不断地加强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只有这样,学生立定跳远的成绩才能够提高五、其他因素(一)力量因素力量因素主要是对下身肌肉群的爆发力,而且对学生的踝关节的力度有着相当高的要求,前脚掌是立定跳远时最后发力的所在之处,这要求脚踝要有非常强大的力量二)协调能力协调能力主要是指骨盆肌肉组织与下肢肌肉组织的协调能力,其中包含踝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快速发力蹬直是协调用力的准确标志,对上肢做出摆动的行动,起到提拉的作用。
三)手臂的摆动作用在立定跳远中必须要直臂摆动,摆动的幅度越大,提拉的动作就越强,一定要注意观察,只要是手臂摆动的人,一定会导致上半身的波浪动作,最终影响到远度四)能量的转换在立定跳远过程中,从站立的状态转换到下蹲的状态,将势能转化为动能,就好像助跑了一样,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把速度提高,进而提高立定跳远的远度六、结论技术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是影响立定跳远的主要因素,在提高立定跳远成绩的训练中应该着重在这些方面进行练习;其次,力量因素、手臂动作、协调能力等情况也是影响立定跳远成绩的因素只有各个方面均得到提高,立定跳远的成绩才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参考文献:[1]王亚兵,张玉霞.影响立定跳远成绩的因素分析[J].洛阳师范学院报,2000.[2]王宏达.试论起跳时大小脚夹角对立定跳远成绩的影响[J].辽宁师专学报,2003.[4]吴永海.青少年田径项目训练方法和手段[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8.[5]李老民.田径运动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