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心理谈(下)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18632861 上传时间:2021-12-0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59.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写作心理谈(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闻写作心理谈(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闻写作心理谈(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闻写作心理谈(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闻写作心理谈(下)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闻写作心理谈(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写作心理谈(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闻写作心理谈(下)新闻写作心理谈(下)在写作过程中注意心理的调节是很重要的。耍学会积累“心理 势能”;耍有自信,要创造“小心一一大胆一一小心”的过程,防止“大胆一一小心一一大胆”的过程;要善于动静之间的转换;耍克服 过重的负担,树立“代言感”、“对象感”、“创造感”;也要善于利 用自然心态。多做准备,充分酝酿,积足势能,一气呵成。这四句话就是创造写 作良好心理状态的最好方法。充分自信是创造良好的写作心理状态的另一个重要的条件。中国 有一句俗话:“放服文章舒心酒。这是一句很有味道的话。喝酒时 快乐和不快乐是很不相同的,如果不舒心,内心郁闷,喝酒很容易醉; 如果高兴,可以喝得多而不醉。以此来说到

2、写文章,写文章的时候,从 心理状态说,最重要的是放胆。放服者,胆子要大也。如果胆子很小, 这也不敢写,那也不敢说,这是很难写出好的文章来的。写新闻报道,更需放胆,放胆更难。这是因为:一、新闻报道是叙述和描写客观事物的文字作品,与那些主要是 抒发自己的感受的文章不同。二、新闻报道常常是在仓促的情况下进行写作的,自己对自己所 要报道的问题,往往还没有做到“烂熟于心”,这种情况下,记者放胆 也是有困难的。三、新闻作品写作,更要考虑到所在新闻单位的宣传方针和宣传 口径。四、新闻工作的特点是“个体创造,整体完成”。上面这四条,是新闻写作的具体环境并由此容易引发的记者的心 理。我们不可能耍求改变这样的一些

3、环境,只能要求记者适应它们。 关键是怎样放胆。这里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小心一一放胆一一小心”的过程。第一阶段是“小心” O在采访过程中,要很小心、很仔细、很踏 实。“小心”,是要小心谨慎地把新闻事实搞清楚,不要发生失误和失 真。“仔细”,是要认真仔细地选择新闻事实,选择最有新闻价值的部 分和角度。“踏实”是要踏踏实实地考虑问题,总结出有分量的乂符 合实际的、有针对性的观点。第二阶段是放胆。在采访完成之后,把要写的东西已经吃透了以 后,再进入写作过程。一口开始了写作,就应该是放胆的(不然就不要 进入写作过程)。这时候,心理状态应该是充满自信的。在这种心理状 态下,写作才能才得以充分发挥,写作过程中

4、,还会迸发出“火 花”一一事先没有想到的精彩观点和精彩语言。写作时,还要注意保持和不断加强这种心理状态。有的记者在写 作初稿的吋候,为了保持一气呵成的劲头,往往是顺手写下來,一玄写 完,这中间,他不注意文字的仔细推敲,也不去核对那些口己临时记不 清的细节和数字,甚至不要求文章一下子就那么连贯。他Z所以这样 做,是为了防止由于这些动作会造成写作的停顿,把思路叉开或打断, 破坏了情绪。第三阶段乂是小心。文章的架子拉开以后,初稿完成以后,记者乂 要回到“小心翼翼”的心理状态。他要用最挑剔的眼光來看自己的作 品,要一遍乂一遍地修改,要一字一字地推敲,要 直到小样出來以 后,还要再认真地审视自己的作品后

5、面的这个“放胆”和“小心”都是在写作过程中的。有些人把 这两个过程混合起来,不是首先把全篇“开”出来,而是“开” 一段, 修一段。作为一种习惯,这倒也是无可厚非的。但这样的写作方法, 往往带來两个问题:一个是大的框架没有弄好就进入细部的写作,往 往写到后来可能这一段全都不需要了,那么你的这些劳动就是白费了。 另一个问题是,这样的写作方法,往往破坏了写作的情绪,不能形成放 胆的良好心理状态。更常见的是把“小心一一放胆一一小心”过程弄反了,变成了 “放胆一一小心一一放胆”。采访吋、构思吋,很粗心、很随意;写作 吋,很拘束、没有信心;等到写成初稿,再也没有耐心修改,很“放胆” 地交出去了。这样的“拧

6、了个”心理状态,怎能把作晶写好呢? 善于动静转换和结合也是创造一个良好的写作心理的重要方面 说记者工作是一个“动”的职业,大体上是不错的。他的工作内 容天天在动,总是去追求“新”的“闻”;他的工作地点也在“动”, 东奔西跑,忽上忽下;他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是在“动”的,有吋可 有帝王般的享受,有时要过叫化子的生活;他的时间上的要求也是在 “动”的,有吋急如星火,有吋可悠哉悠哉;有吋在嘈杂的现场要“立 马可待”,有时可“躲进书斋”精雕细刻但是新闻写作像任何写作一样,要求有一个和对“静”的环境和 条件。这样作者可以集中精力,可以不受干扰。但在以“动”为主的 新闻记者工作中,获得这样的环境和条件又谈

7、何容易!这就要求记者具备这样的心理素质:他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由 “动”到“静”的转换,在急急忙忙的采访结束之后,可以立即进入 沉静的写作;也要善于在“动”中取“静”,即使在周围一片喧闹的 环境中,也可以旁若无人地写作。善于集中思想是这种功夫中的最大的功夫。这种素质并不是天生 的,主要是后天锻炼得來的。心理不等于习惯,但心理影响往往造成某种习惯,而习惯也影响 着心理。记者要善于在养成好习惯的过程中培养和锻炼自己好的心理 素质。克服过重的精神负担是创造一个良好的写作心理状态的另一个 重要问题。许多时候,写不好,不是由于不重视,而是由于太重视。这似乎是 一种奇谈怪论,但这是实际存在的情况。如果说不

8、放胆是由于记者在写作的吋候总是看着别人的眼色,想 适应别人的要求,而不是按照口己的意愿写作的话;那么过重的心理 负担则是自己老是要跟自己过不去,老是要按照自己的眼色一一过分 苛求的眼色办事。有的记者,还没有开始写作,就对自己定下了很高的标准:这篇报 道我一定要写好,一定要打响。或者想,这篇报道一定要争一口气,证 明自己是有水平的一连串的要求下來,结果反而把自己给吓住了 O 他开始写了,写了一段,甚至只写了一句,就觉得不满意一一难道我的 大作就是这样的吗?写一句,否定一句,直到把口己否定得完全没有信 心为止!还有种“握笔病”。他采访归來,同别人谈起被报道单位的情 况,眉飞色舞,口若悬河,生动有趣

9、。但是一拿起笔來,干干巴巴,杂乱 无章。“写”与“说”比较起來,黯然失色,判若两人!这也是难以理 解的事情。把说的写下來不就行了吗?原來这样的人,一拿起笔來,就 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我现在开始“作文章” 了!而“作文章”是要正 襟危坐,不苟言笑的。正是这种“坐”文章的感觉使得他做不好文章。过分重视为什么会搅乱了写作呢?因为它常常使自己失去了常人 的感觉,失去了写作应该有的心理状态。写文章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事, 写新闻报道更不是神秘的事,它无非是把新闻事实清楚地告诉读者, 把有关的问题向读者说清楚而已。这个吋候,他需要的是平心静气, 和读者侃侃而谈、平等交流。在这样的心态下写出来的东西,读者是 最能

10、够看得进去的。如果是端起一副写大文章的架子,反倒不知道从 何说起了;或者说出來的话也是读者难以理解的了。所以许多大作家 都告诉人们,写作者无非是写话而已。而要写话,就需要有一个写话的 心理状态。常人对常人说话的心理状态就是这种心理状态。记者为了形成好的写作心理状态,需要培养和树立三个感觉代言感:代他人说话的意识。记者写新闻报道,是要说自己的话的, 但这个“自己”绝不是小我,而是记者所在的新闻单位、它的主管机 关、被采访的对象(主要是那些先进单位和个人),乃至广大读者群这 个“大我” o有代言感,记者就会增加写作的激情。对象感:写作的时候,当然是一个人的劳动。基本上是“关上门” 的脑力劳动。但记

11、者不应该只是“自说自话”,他应该强烈地感觉到, 是面对千百万读者说话。有了这种强烈的感觉,不仅会产生动力,还会 自然而然地“生”出一些技巧。对象感不强是许多记者写不好新闻报 道的重要原因Z-o创造感:例行公事的劳动,往往是呆板的劳动,呆板 的劳动是很难产生激情的,是很难有较好的心理状态的。创造性的劳 动,是探索性的劳动,是求新的劳动,往往也是充满激情的劳动。这种 激情,首先来自创造欲望的激励,也来自创造成果的鼓舞。在写作中,要想获得口己的一篇得意之作是很难的。但是在一篇 作品中,有得意Z题,得意Z段,得意Z笔,得意Z句乃至得意Z字,则 是可求的。有人说,新闻记者要有这样的追求:自己写的作品不仅

12、应该 与别人写的作品不同,而且自己写的下一篇作品应该与上一篇作品不 同。自己的下一篇与上一篇不同,就是创造的意识、创新的要求。有 了这种要求,即使对一般稿件的写作,也会带來创造的冲动,而一旦有 一点创新,也会带來创新的喜悦。这无疑都是对记者写作心理的良好 的滋润剂。古语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就写作 的心理來说,恐怕更是如此了。利用口然心态写作,也是一种重要技巧上面我们说的几种情况,都是培养自己的好的心理状态,以利于 写作。在实践中,还有与此相反的情况,那就是利用记者当吋自然形成 的心态,顺其自然地进行写作。这是一个“即兴”的领域,因而也是一 个很复杂的领域。这里只举儿例说

13、明。抓住即兴的瞬即逝的感觉。苏东坡有两句诗,说的是如何写 诗:“作诗火急迫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他告诉人们,诗兴一來, 就要像追捕逃犯那样,“十万火急”地把它捉住,诗的意境,诗人对景 物的感受,如果当时不记录下來,过后就再也难以把它描绘出來了。记者写新闻作品也有类似的情况。釆访中,第一次接触某人、某 事、某景、某物,总有一种“初次见面”而产生的“笫一感”,有的也 称它为“直感” O这“第一感”,往往是清新、鲜明、亲切、实在。 记者当时就应该把它捕捉住(例如抓紧时间把它写进口己的采访木)O 不然,时过境迁,或者遗忘了,或者再也没有那吋的清新而鲜明的感觉 To记者初到一个新地方,对那里的事情的认

14、识,还是一片空白,因而 他自然就形成了一种好奇、兴奋、感知敏锐的心态。他的心灵的窗户 是充分打开的。而在某一个地方呆久了、呆熟了,这种心态就自然消 失了,他的感知的心灵窗户,常常处于封闭的状态。这也是为什么有的 人久居一地反而写不好那个地方,而“偶尔到此一游”的记者却能写 出感人的报道的心理原因。许多记者都有这种体会!采访时那些即兴的感受要及时写下来, 其中许多句子、段落,常常就宜接进入后来的作品了。写采访笔记, 是在写后來作品的预制件。“记忆筛选法”,也是一种自然心态的运用。记者采访回来,心中 的头绪很乱,一吋不知从何着手写作。这吋,如果报道吋间允许的话, 有的记者就让自己的心绪冷下來,既不再思考报道,更不去翻自己的 采访记录。过一段,他再反过头來构思报道的吋候,就凭着留在脑了里 的记忆进行。这吋,那些印象模糊的、浅淡的、理不出头绪的,都退去 一边了,而那些印象清晰的、强烈的、理解深刻的,从中脱颖出來了。 于是,他会觉得“豁然开朗” o这是因为采访中你遇到的好材料、好 镜头,在当时总会给你打上较深的烙卬,忘不了。而那些卬象不深的东 西,则往往是不甚重要,起码当时并没有打动你的东西。记者自己首先 受感动,才能感动别人。留下了感动自己的,写出來,不就更能感动人 吗?(作者为经济FI报原总编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