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自主学习例谈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218622420 上传时间:2021-12-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课自主学习例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数学课自主学习例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数学课自主学习例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数学课自主学习例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数学课自主学习例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学课自主学习例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课自主学习例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参评: 数学课自主学习例谈太和县苗集中心小学 张华 2013年4月20日 数学课自主学习例谈 太和县苗集中心小学 张华 摘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创设条件,促进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 关键词:自主 发现 尝试 创造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就是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树立主体参与意识,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学习过程的调控,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尝试、去创造、去操作、去提问、去讲解、去小结,使他们的知识与能力在参与过程中得到全面提高。

2、一、让学生自己发现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创设条件,促进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 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先让学生回忆“商不变的性质”,并让他们说出与“12”相等的算式,从中选出“12=24=36”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数的关系,把“12=24=36”改用分数表示,即1/2=2/4=3/6,引导学生观察:从左往右看,分子、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什么没有变?从右往左看

3、呢?联想商不变的性质,同位的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你发现分数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性质? 经过我的启发,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个个跃跃欲试。先是同桌轻轻地相互说,后来声音由小变大,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出了:“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在引导学生举例验证的基础上,我又进一步追问:“这个结论中的相同的数是不是什么数都行呢?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发现,若分子、分母都乘以零,分子、分母都会变成零,而零不能做分母;若分子、分母都除以零,就违反了零不能做除数的规定。所以,在分数的基本性质里,一定要补充“零除外”的规定。 二、让学生自己尝试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

4、这就为学生的直接尝试提供了可能。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去尝试解决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力求做到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 例如,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例1:113+59时,教师既不先作提示,也不让学生阅读课本,而是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尝试、探究,比一比谁的简算方法多?谁的方法最简便?经过学生大胆尝试,反馈出多种解法:100+59+13;110+59+3;113+50+9;120+59-7;113+60-1-这样,消除了学生的依赖心理,增强了自信心,拓展了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 三、让学生自己“创造” 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再

5、创造”活动,是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例如,我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在学生认识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这两个面积单位后,我要求学生用1平方厘米或1平方分米的模型去测量教室地面的面积。并提问会有什么感觉,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这时,我并没有让学生看书找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个更大一些的面积单位请你们自己来创造。哪个同学来创造?”许多同学不约而同地回答:“平方米!”这时,我马上给予“真了不起!你们创造的这个面积单位和数学家创造的一个样”的鼓励。接着又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新的“制高点”:“我不讲,你们也不要看书,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平方米?你能在空间比划一下1

6、平方米的大小吗?”这时学生思维特别活跃,好多同学都把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意义迁移到平方米的意义上来,在迁移类比中由学生自己“创造”了一个新的面积单位平方米。 四、让学生自己操作 学生动手操作,改变了“耳听口说”简单的学习模式,能够有效地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它具有内部思维不能替代的直观性,动手、动脑、动口、动眼,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对促进新知识内化,启迪思维有特殊的作用,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正如皮亚杰所说:“思维是从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 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让学生课前准备好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各种形

7、状的纸片。上课时,先引导学生把其中的一个长方形纸片折成两部分,强调要使两部分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然后沿着折痕剪开,认识是整个纸片的二分之一,再把正方形纸片平均折成四份,分别涂上1份、2份、3份,认识涂色的部分分别有几个四分之一,即分别是整个纸片的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这样,就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把新知牢固构建起来。 再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让学生操作课前做好的学具,直观感知圆锥与圆柱的关系:(1)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同圆柱有什么关系?(2)圆锥的砂子倒几次才能将圆柱注满?(3)圆锥的体积与圆柱有什么关系?(4)你能说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吗?学生一边操作一边回答问题,就是发现、思索、领悟

8、、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的过程。因此,动手操作既能使学生在直观感受中获得知识,又促进了思维和语言的发展。 五、让学生自己提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让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是师生民主关系的体现,更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具体表现。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主动参与质疑问难、释疑解难,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中,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洞察力,一旦学生有质疑迹象时,要马上给他们机会,鼓励他们敢于暴露自己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绝不能扼杀学生的积极性。 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后,要求学生掌握检验有余数的除法的方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在运用这一新知时,有位同学似有疑虑,却又不敢举手发问,我发觉后立即鼓励他发言,于

9、是他说出了用“被除数商=除数-余数”也能检验的想法。当时我知道这种方法不能适用所有有余数的除法,但我没有给“泼冷水”,而是表现出很兴奋的样子说:“你真有创新意识,让同学们一起验证一下你发明的方法。”我让大家用他所说的方法检验这样几道题:11128、3614、46235。学生兴趣盎然,但做完这几题后,满肚子疑惑。然后我就利用这几道题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了这位同学所说方法不具有普遍性的原因。 由此例题不难发现,让学生在学习中大胆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便于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差、辅导、点拨,又保护了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使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意识都得到了增强。 六、让学生自己

10、讲解 课堂教学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就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潜能也就得不到发挥,这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因此,不妨调换一下“角色”,对于那些适宜学生讲解的知识,可采取先出示结论,再让学生探索道理,并把它讲解出来的教法。 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我先告诉学生:小数末尾添上零或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再让学生找理由,讲解这个说法的正确性。结果有的学生从元、角、分来讲解道理,利用自己经常碰到的商品价格举例验证:品名价格(元)实付钱数(元)相比结果圆珠笔1.201.21.20=1.2改正液4.0044.00=4有的则用长度单位的化聚来说明道理:1分米=0.1米,10厘米=0.10米,

11、100毫米=0.100米,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还有的将相同的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10份,根据阴影部分大小相等来讲解-学生讲出的方法可谓五花八门,甚至有些方法老师都未曾料及。这样教学,学生完全成了课堂的主人,他们的学习情绪十分高涨,因而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同时,还能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七、让学生自己小结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末,我让学生小结:这节课学会了什么?我是怎样学会的?如“千克的初步认识”,生1:我知道了1千克和1000克单位不一样,读法不一样,但质量是一样的。生2:我懂得了1千克=1000克,1千克就是1公斤。生3:我们还练习了用台秤称东西,知道了1千克的鸡蛋(苹果)大约有多少个,因为鸡蛋(苹果)的大小不同,所以,1千克鸡蛋(苹果)的个数是不一样多的-这样,通过让学生自己小结,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能使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发现新的问题。 综上所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营造学生广阔多样的自主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爱好数学、会学数学、学好数学,进而可以拓宽学生自主发展的天地。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学生最终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