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文化建设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218622397 上传时间:2021-12-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学校文化建设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学校文化建设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学校文化建设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学校文化建设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学校文化建设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学校文化建设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学校文化建设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学校文化建设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广州市南沙区南沙小学 曾志伟 18666098466摘 要 学校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而又各具学校特色的人文氛围、学校精神和生存环境,对素质教育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将从学校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两者的辨证、作用、实施等方面,结合笔者所学校文化建设作浅谈。关键词 学校文化 素质教育 促进作用 学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文化是其有机组成部分。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环境氛围和办学风格的反映,透射出独特的校园精神的凝聚力、感染力和震撼力。它不仅对师生具有巨大的感染作用,而且通过培养出的人才的高素质辐射向社会,其影响是全

2、面深刻和持久的。学校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建构现代化的校园文化。一、学校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的辨证关系 (一)学校文化建设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何谓学校文化?回答这一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育大词典中指出出学校文化指校内有关教学及其他一切活动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形态。1学校文化是建立在学校教育基础上而产生的文化现象的科学泛指,是一种植根于校园土壤,以学生为主体对象,以满足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目标和精神文化需求为主要内容,具有校园特色的文化现象。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学校的文化气氛、文化环境、多种文化活动以及大多数人共同的行为方式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等各种文

3、化因素的总和对学校内的成员,尤其是学生身心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能凝聚人心,增强学校的凝聚力;能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其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可以说,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核心。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建设健康生动的学校文化,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学校真正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学校文化建设应日益受到中小学校的重视。学校文化建设的宗旨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个性、陶冶情操、发展能力、提高素质。因此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对于优化育人环境,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

4、说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学校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要求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当今国际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提高一代人的综合素质是当前的使命: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无疑是学校,学校教育要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相互渗透协调发展,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增强学校文化的教育功能,充分认识环境对人影响的重要性。因此,素质教育呼唤的是健康向上、催人奋进、丰富多彩的学校文化。二、学校文化建设的育

5、人作用 (一)学校文化建设是营造素质教育氛围的熏陶之源 学校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学校文化有固有的育人功能,它的显著特点是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教育。2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学校一书中说过,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微妙的领域。学校文化建设就是这样的一个微妙的领域。而实施素质教育的真谛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就是说素质教育是一种不仅使学生学会做事,更重视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只有把“做事”与“做人”有机结合,才是理想完整的教育。所以说素质教

6、育是一种指导思想,一种教育理念;它强调的是一种基础,一种素养,一种做人与做学问的功底。小学生正值可塑性最强的教育时机,学校应教育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更应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科学精神和自律精神。而学校文化建设这个微妙的领域中的主体性、创造性等特征正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适能力及自律精神的源泉。 (二)学校文化建设是弘扬人文精神的陶冶之本 教育的本质本来就不应该是单纯为一种知识的简单传授,还要有文化气质、道德风貌、人文环境等,尤其是现代教育,更注重人文精神,注重个性发展。素质教育说到底就是解决人的精神世界的问题,而学校文化建设就是以精神文化建设为主题,不仅包括科学知识的传

7、授,还包括人文精神的陶冶。学校文化建设中力求弘扬人文精神,就是加强人文知识教育包括努力发掘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教育资源,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实行开放式教育,努力营造高品味、高层次的人文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有了坚实的人文底蕴就会牢固地构筑起学生正确的精神支柱,对于学生崇高的思想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精神催化的重要作用。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念的形成阶段,健康的学校文化最终能使外在的教育自然内化为学生的品德修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健康的道德观。三、着力学校文化建设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学校文化建设要体现学校的传统与发展方向学校文化的建设首先要围绕着学校的优良历史传统和发展方向来建设。优良的历

8、史传统、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发展目标,既是一种精神财富,又是激励学校全体成员的动力,是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它们应该和谐地形成一个整体,成为学校文化的核心。一方面,要通过总结,将优良传统、办学思想和发展目标等凝炼成精神的财富;再通过不断的学习、宣传、交流等方式,让学校全体成员感知、认同,内化到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成为一种自觉意识与习惯。另一方面要将精神的文化内涵,外化成一种物质形态,来充分展现、表达其内涵,达到感知、理解的目的,再把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表达到各个层面与角落。“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这一名言精辟地点出了建立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是育人的根本。南沙小学背靠青山,地处珠江口

9、,具有依山临海的地域优势和良好的文化积淀,同时,根据南沙新区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学校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山海文化教育”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建设思路,主张以山海文化作载体,以山海品质为核心,以“熏陶感悟体验”为模式,在“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我们的国家、我们共同的世界”六大维度内,通过学生不断拓展的生活场域,开展以“山海文化”为主题的序列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民族精神与国际视野的现代小公民。 校园环境文化是校园所处的自然环境、校园规划格局以及校园建筑、雕塑、绿化和文化传播工具等方面形成的文化环境。校园的环境文化必须处处洋溢浓厚的育人氛围。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

10、学校的墙壁也说话”,特色环境文化,正是要体现这种观念。我们力求使学生由此而进,如入健康艺术之乡,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艺术作品随处都是;使他们如坐春风,如沾花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之间受到熏陶,从始至终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时时处处突显“山海”主题。为此,我们致力打造一组特色校园景观文化:一组雕塑群,一个诗苑,一个校史陈列室,一批景观石,一系列走廊文化,一批爱国、爱家乡、爱学校宣传图文,一排体育映象。无处不体现校园环境建设的整体性和科学性,从各个层面让师生领会学校文化的核心。 (二)学校文化建设要打造学校核心的教育教学价值观校园文化汇集了学校的教育思想和价值观念。这是学校的灵魂所在。在这

11、种独特的价值观传递的过程中,要注意有清晰的目标和准确的定位,要注意时代精神的渗透和体现,要注意持续一致和动态稳定,要注意个性特色和不断创新。南沙小学以“为孩子一生幸福奠基”为办学宗旨,以“博学求真,明德至善”为校训,以“山海文化教育”特色文化引领学校发展前进。山海文化博大精深,古老而深厚的中华文化让我们豁然开朗:山与海融合,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山象征着高度,海象征着宽度;山象征着厚德,海象征着智慧;山象征着阳刚,海象征着阴柔;山象征着民族气节,海象征着开放包容山与海的融合是和谐的整合,中外教育的融合是幸福的融合。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山象征着厚德、高度、阳刚、民族气节等,

12、故山之“仁”乃根本;海象征着宽度、阴柔、开放包容,故海之“智”乃关键。就此,我们旨在培养学生如山般“仁”具有民族精神:爱国、坚毅、诚信、责任、平等,如海般“智”具有国际视野:求真、创新、合作、包容、民主;总的来说,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动静合一、德才兼备、内外兼修、刚柔并济”的优良品质。在山海文化教育实施过程中,学校将山海教育理念逐步辐射,实现了“开放办校、文化立校”的美好愿景。综观之,学校文化建设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学校文化全方位、高品质是学生素质教育的大课堂,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渠道。学校文化的出发点是人的发展,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应立足于人才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我们应通过学校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只有各种能力结合,才能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参考文献1 顾明远.教育学大词典6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4262 金孜红.文化立校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会,2012:16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