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历史与社会课的有效学习策略》

上传人:住在山****ck 文档编号:218493308 上传时间:2021-12-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历史与社会课的有效学习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历史与社会课的有效学习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历史与社会课的有效学习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历史与社会课的有效学习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历史与社会课的有效学习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历史与社会课的有效学习策略》(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历史与社会课的有效学习策略历史与社会学科是一门强调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参与、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的综合学科。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以及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新教材给教师和学生都留有比较大的自由度,强调课堂教学中的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因此要在教学中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究。一、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精神王国的主宰

2、,学生是教师意志的服从者。课堂上的所谓理想境界是圆满完成教案,“死”的教案成了支配和制约“活”的教师与学生的工具,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多数学生只是群众演员,甚至是“观众”和“听众”,课堂没有了灵气。要增强历史与社会学科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就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怎样“把课堂还给学生”呢?1、是要还给课堂教学一定的自由度。我们的课堂犹如军营,强调的是铁的纪律,少了一些轻松,少了一些幽默,少了一些欢声笑语,少了一些神采飞扬。尤其是讨厌学生的超前插话,不允许与老师争辩等,无疑是给学生的身心自由发展套上了枷锁。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无法生成的,因为学生根本不

3、敢提出他们的问题,尽管他们生成的问题可能很多。所以要还历史与课堂教学一定的自由度。只有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精神活力才可能得到释放和生成,原本由老师控制的课堂才会变得“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一派盎然的生机。2、是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平等交往的对话氛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放弃自己在课堂上很容易获得的“话语霸权”,以学生学习的伙伴、促进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扮演一个“平等者中的首席”的角色,建立课堂平等对话的氛围,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中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凸现,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亢

4、奋状态,这样一加一就会远远大于二。二、引入探究性学习,呈现课堂亮点。探究首先是一种活动,是一种以问题解决为取向的活动,所以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究,是探究性学习的难点,也是最具活力、最有创造性的课堂亮点。新教材在这方面给教师开展探究活动提供了展示的空间,如在许多教学内容中设计了两种不同观点的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但教材中没有给出标准答案。因此,教师在尊重文本的开放性和多样性的同时,要学会提问题的艺术,引导学生在进行探究活动之后得出正面的结论。比如在消费面面观一课的教学中,教材给出了关于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的故事,反映了不同国度的两位老人不同的消费观。同学们对此争议很大,

5、于是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为什么两位老人在消费观念上会有如此差异?(2)在我国现阶段,更应鼓励哪一种消费观?为什么?进而再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份调查问卷,找出自己和父母之间在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分析原因并探讨两代人在消费观念上各自的优点与不足。这样就把课堂内的教学过程延伸出去,也许学生不能将问题回答得很完整,但他们已经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会了怎样认识外界事物和实验的基本方法,甚至通过与父母的沟通,使两代人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共同去探讨如何使家庭消费更加合理,这实际上不正是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吗?此外,开展综合探究课活动也是历史与社会课程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学生通过综合

6、探究课的独立自主的发现问题、实践、操作、调查、搜集资料、处理信息、讨论交流等探索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经历和体验探究的过程,并通过自己的体验逐渐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的心理倾向,获得了知识增加和技能的提高,培养了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和学习态度,特别是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态度。不仅如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也能将综合探究活动加以拓展。如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三课屈辱岁月。在教学中,有的学生针对“林则徐虎门销烟”提出质疑:林则徐销毁鸦片显示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决心和意志,但是他却忽略了环境保护,虎门销烟不仅造成了海洋污染也造成了大气污染。对于这位同学的观点,有的同学表

7、示赞同,有的同学表示反对,有的同学感到惊异,课堂上各方互不相让,却又拿不出有力的证据。面对这种情况,我及时地对这种敢于质疑历史结论、不迷信权威的创新精神予以高度的肯定,并鼓励学生根据各自的观点组成探究小组,展开“虎门销烟与环境”的专题探究,从而拓展学生课外的综合探究活动。三、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益。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景,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不良的情景会使人注意力难以集中,从而干忧认识过程,降低智力活动的水平。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就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的”,“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有助于完成教育任务。”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积极良好的教

8、学情景非常重要。 创设优化的教学情景,有以下几种方法和手段:1、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创设优化的教学情景鉴于形象思维对感知事物的巨大作用,教师教学时要善于运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如生活展现、表演体会及利用电脑、实物投影、电视、录像等多媒体进行图画展现、音乐渲染等等,这样可将枯燥、抽象的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这样的课堂教学显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举例来说:中国近现代史主要讲述的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落后和所受到的屈辱以及中国人民是如何抗争并一步步走向近代化走向繁荣的。整段历史的学习是要通过社会发展进程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激励学生为国奋斗的精神。所以,在讲授屈辱的岁月

9、时我首先放了一些电影林则徐鸦片战争的经典片段,在加上简短的语言渲染。很快就将学生带到了一个清政府腐败落后,列强恃强凌弱的19世纪中期。很快,通过对史实的认识分析后学生自己就认识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教学效果理想。 2、善于设置疑问,创设优化的教学情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善于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景,不仅可激疑启思,活跃思维,而且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样在教学中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教学效果也越来越好。3、以“情”入景,创设优化的教学情景 以情感人,是人际交往的常用方法,也是教师创设优化

10、的教学情景的重要手段。教师利用语言、表情、动作等表达自己的情感、情绪,当这种情感、情绪感染学生,引起师生共鸣,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四、开展学生间的互动与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学生间的互动与合作意味着形成学习共同体。这种学习共同体倡导一种合作的文化和环境,倡导每一个成员之间应有更多的关怀、互助和磋商,通过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彼此信赖来发展人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激发学生的道德勇气,使其共享知识和经验、实现自我超越。而互动教学策略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使合作双方在交往过程中能以自身的力量去影响对方,同时自己也受对方影响。而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我所要做

11、的就是认真倾听,为学生的出色表现呐喊助威,为学生的交流讨论穿针引线,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学习交流空间。如通过对教材中所涉及的一些像“中国加入WTO利与弊”、“知识就是财富”等问题的辩论,引导学生自主地、平等地参与到集体讨论中来,而得出的结论又往往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学生之间的讨论包括有组织和自发的讨论,都可以使其在共同探讨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彼此相容、启发提高的交往关系,以智慧活动的深入为最大的乐趣,从而形成了互补性和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又将成为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巨大力量。五、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程的改革精神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各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是教

12、会学生“会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掌握了科学方法将终身受益,而且科学方法还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和纽带。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的学法指导渗透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各种思维活动里,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学法,且“会学”。 1、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学会读书,这是任何一门学科知识的学习都应具备的一种能力,是培养学生自我获取信息能力的起点。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其中关键的词语,然后理解并归纳其中的主要内容,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2、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要求学生集中精力观察,力争做到看准、看细,避免感知信息的片面性,同时还要善于带着问题去观察,抓重点,抓本质,3、 指导学生学会思考。 思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爱

13、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在学生认知过程中,思考是学生理解信息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必须做到:一是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质疑的思维时空,鼓励学生勇于发问,敢于求异;二是培养学生掩卷而思,富于联想的习惯;三是要学生形成先思后问,问后多思的思维习惯。实践表明,只有经过学生独立思考而获取的知识,才是最深刻的,才是容易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所以,要求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多思考。只有三思而问,才能豁然开朗,才能在无疑之处见疑,乃至通过思考发现真理。 4、指导学生学会创新。 在教学实

14、践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学会创新。首先,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即在思维上为学生留有“空白”,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发现,特别在进行一项探索性的活动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实践,去思考,去创新;其次,教师应通过实际问题,使学生逐渐形成将具体问题变形、转化、假设、分解、类比、重组、统摄、拓宽的创新意识;再次,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创造思维的方法,它包括发现规律的系统思维,反面分析的逆向思维,由点到面的概念思维,全面考虑的辩证思维,直觉思考和顿悟思维和求异寻同的敛散思维等。总之,在使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从学生主动获得知识方面的情感体验、教师知识传递过程的认真倾听以及课后探究活动的延伸这三个方面去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改变老教材中的“重知识内容和结论,轻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重认知教学,轻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培养”等倾向,时代在前进,学生在变化,我们的教育教学策略也要随之发生变化。教育是永恒的话题,教学策略的探寻也永无止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