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勒斯台村脱贫攻坚的调研报告 陈海胡勒斯台村位于赤峰市巴林右旗巴彦琥硕镇政府东南13公里,距旗所在地大板镇约45公里,辖2个自然村全村有268户、623人,其中一半是蒙古族,一半是汉族,蒙汉群众相处和谐融洽多数村民常年在外务工居住,常住人口仅87户、202人现有党员25名,平均年龄45岁全村总面积约6.4平方公里,有耕地4860亩、林地3000多亩、草牧场5.1万亩,产业以种植和养殖为主一、脱贫攻坚工作概况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2户、61人,其中缺劳动力致贫4户、缺资金致贫4户、因病致贫20户、因残致贫3户、因学致贫1户截至目前, 3户、6人尚未脱贫2014年至2018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户均增收4887元近年来,全村脱贫攻坚主要措施有:(一)推进产业扶贫该村对接旗里扶贫羊项目,投入资金34万元为每个贫困人口购买4只基础母羊,并推广肉羊改良多胎繁殖推动土地流转780亩,收益7.8万元,其中贫困户获得3.4万元为优化种养结构,实施肉羊改良380只,试种订单甜玉米480亩二)落实健康扶贫实行建档立卡贫困户住院报销“一站式”结算,报销比例达到90%2018年,旗财政为每名贫困人口代缴新农合参保费、商业医疗保险、体检费,并免费为贫困户体检,为慢性病患者送医送药。
三)落实教育扶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接受基础教育的子女均享受“两免两补”政策中专以上学生享受“雨露计划”,每人每年享有1500元补贴,大专生、本科生每人每年补贴1万元另有1名学生享受助学贷款8000元,2名学生享受助学金3万元四)落实金融扶贫全村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金融扶贫资金共计32万元,3户享受亲情贷款共计15万元,以上贷款全部享受贴息旗财政为每个村提供10万元集体经济发展基金,资金投入当地龙头企业,每年为贫困户返还收益五)落实兜底保障胡勒斯台村将23户无劳动力或丧失劳动力的贫困家庭纳入低保范围,实现应保尽保为全村2户危房户、2户无房户按每户45平方米的标准建房,实施危房改造5户二、脱贫攻坚工作面临的瓶颈一是自然条件恶劣胡勒斯台村属半干旱荒漠草原,十年九旱,土地沙化严重,人均占有耕地草场面积小,且将于2020年实施全年禁牧,不利于发展多种经营二是人力资源匮乏全村常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老龄化严重,缺少留守青壮年、返乡能人、返乡毕业生及大学生村官,多数人缺乏农牧业技能和经营头脑,这导致发展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三是产业基础薄弱全村人均耕地、草场少,产业结构单一,出售肉羊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水浇地、膜下滴灌地比重低,肉羊改良比重低;科学种田、科学饲养程度低四是市场条件不足种养殖产业市场化、组织化程度低,村民无力抵御市场风险周边缺少有实力的农牧业龙头企业,村民与企业未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五是党员致富带富能力有待提高党员人数少、年龄结构老化,面对诸多不利条件,村党组织和党员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扩大经营规模、发起合作经营的意愿不强三、对现状的思考在广大农牧区,贫困的根源在于产业基础薄弱薄弱的产业基础,导致贫困群众脱贫容易,确保不返贫难,进一步致富更难如何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让他们脱贫可持续、致富有干劲?有两个关键,一是“抓少数”,二是“量力而为”抓少数”,就是要重点激发村里有能力、有技术的人的内生动力 “量力而为”,就是立足现有的自然条件和人力资源,发展自然环境承载得住、村民力所能及、资金投入有保障的项目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應集中力量做到以下几件事:(一)提升肉羊产业水平按照镇里统一标准,推广肉羊产业,采用两年三胎、四季均衡出栏、全舍饲的标准化养殖模式探索合股、托养等联户经营模式,培育2 —3户规模达500只以上的家庭牧场,实现零的突破二)优化种植业结构进一步鼓励耕地流转,培育多个千亩以上规模的种田大户或合作组织。
扶持甜玉米等特色作物的订单种植,加强种植户与收购企业的对接,争取签订条件更优厚的合同三)推进村庄面貌全面升级在近几年房、水、路、电、讯建设基本完成的基础上,重点做好村屯绿化以村部为中心在居住区域种植果树,次年开展面向周边中心镇居民的免费采摘活动,同时可建一处景观湖鱼塘,为今后发展休闲旅游做好铺垫四)加大抓党建促脱贫力度结合全党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增强全村党员致富带富意识让党员带头变成致富骨干,吸收种养大户入党,让党组织和党员真正发挥“火车头”作用五)进一步落实帮扶工作在结对帮扶中,引导帮扶单位干部将工作重点由送钱送物转向爱心超市积分制,为贫困户发展生产出谋划策、开拓门路不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精神扶贫力度,在村里积极开展道德讲堂、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让他们脱贫致富意愿更强烈、理解配合政策更顺畅同时,积极策划公益赞助活动,引导私营企业及个体工商业主履行社会责任,奉献爱心,推动村企联手实现共赢,多渠道筹集扶贫资金作者系巴林右旗市场监管局干部、该旗巴彦琥硕镇胡勒斯台村第一书记)(责任编辑/王英楠 高旭天)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