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糖用甜菜褐斑病综合防治技术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1.16KB
约4页
文档ID:218167479
糖用甜菜褐斑病综合防治技术_第1页
1/4

糖用甜菜褐斑病综合防治技术 朴福万摘要甜菜褐斑病是影响甜菜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种植抗病品种、实行轮作、加强田间管理、药剂防治等综合防治方法,可以获得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关键词甜菜褐斑病;症状;发生规律;防治措施S435.663 B 1007-5739(2009)08-0090-01甜菜褐斑病俗称叶斑病、斑点病、火聋秧子等,是甜菜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各甜菜产区均有发生,危害严重,一般可使甜菜块根产量降低10%~20%,含糖降低1~2度,茎叶损失40%~70%,是影响甜菜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1症状甜菜褐斑病危害甜菜的叶、茎及种株的花序,主要以叶片为主叶片上病斑最初为紫红色小点,逐渐扩大为直径为2~4mm的圆形病斑,有褐色或深紫红色边缘,中央褪为灰色天气潮湿时,致使叶片枯死叶柄上病斑呈卵圆形或梭形自然条件下,病害先在外层老叶上发生,以后渐次侵染中层叶片,受害老叶陆续枯死脱落,再发新叶由于叶片不断受害又连续抽出,所以根头不断向上延伸,青头肿大,呈长而尖削粗糙的菠萝状采种株除叶片外,花序也常受侵染而使种球带菌2发病规律甜菜褐斑病是由半知菌亚门尾孢属真菌侵染引起的病害此菌发育适温为27~30℃,37℃以上或5℃以下停止发育。

甜菜褐斑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带有菌丝团的病残体、母根根头和种球,以及带菌的野生寄主翌年春,当温度达到10℃以上并连续降雨湿度大时,越冬的菌丝团便形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落在寄主上,在水滴中萌发产生芽管芽管从气孔侵入寄主组织,发展成为菌丝菌丝在寄主细胞间扩展蔓延,经过几天的潜伏期后,寄主病部产生病斑,病斑上又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又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使病害得以扩展蔓延以至流行一般采种株比原料甜菜发病早12~15d,采种用的病原为原料甜菜发病提供了菌源,所以距采种田近的原料生产田褐斑病重3防治措施甜菜褐斑病在防治上必须贯彻以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实行大面积轮作为基础,辅之以喷药保护的综合防治措施3.1合理轮作清除侵染源因为甜菜褐斑病的病原菌主要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侵染甜菜,所以要避免甜菜连作和迎茬,一般应实行4年以上轮作原料甜菜要离采种区或去年甜菜地500~1 000m甜菜收获后要及时清理田间植株残余物,然后进行秋季深翻,以减少侵染来源3.2加强栽培管理在不影响甜菜产量和质量的前提下,适当晚播可推迟各种病害的发病时期,从而减轻损失合理密植,及时中耕松土,多施腐熟厩肥,增施磷钾肥,可提高植株抗病力,减轻病害的发生。

3.3种植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是预防甜菜褐斑病的根本措施选用经过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表现抗褐斑性强、产质量优良的品种,如甜研201或301、双丰8号、范育二号、ZD(中德合作育成)系列等,一般比普通品种抗病性至少高1级,提高含糖率0.5度,提高产糖量15%以上3.4药剂防治采取早治,连续治,雨前喷药防,雨后喷药治,特别是大雨过后立即喷药效果明显发病轻的地区或地块喷洒1~2次,重病区或地块喷药3~4次为避免连续单一使用1种药剂使褐斑病菌产生抗药性(特别是苯并咪唑类),可将适用药剂交替轮换使用,延长药剂使用寿命和延缓抗药性的产生3.4.1药剂拌种药剂拌种既能杀死种球表面的病菌,又能抑制土壤中残存的病菌,同时还能防治立枯病常用的拌种剂有福美双、敌克松、拌种灵等,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7%~0.8%3.4.2叶面喷药根据甜菜褐斑病的预测预报,及时喷药防治可选用的有效药剂有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40%灭病威胶悬剂750~975 mL/hm2配成600~800倍液,或40%百霜净胶悬剂600~800倍液等。

发病初期每隔13~15d喷1次药,发病轻的地区或地块,喷洒1~2次;发病重的,喷洒3~4次,如果发生地上害虫危害,可与杀虫剂混合喷洒4参考文献[1] 祝怀发,邱焯,任秋英.甜菜褐斑病的发生及防治[J].新疆农业科技,2001(4):35.[2] 陈冬红,周春晖,贾青德,等.焉耆垦区甜菜褐斑病的发生及防治[J].新疆农业科技,2004(1):12.[3] 吕文清.植物病理学[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3[4] 南京农业大学.普通植物病理学(上、下册)[M].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5] 王彩霞,韩冬生.新源地区甜菜褐斑病害调查与防治[J].新疆农垦科技,2008(3):28-29.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