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情绪表达的内涵、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 虞亚君 张鹏程摘要:在情感教育研究的大力推动下,尤其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课程三维目标的直接引领下,教师情绪表达越来越成为教育界时髦的话题所谓教师情绪表达,皆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内在情绪体验不经过调节直接表达出来或经过调节再表达出来的外部反应,它具有目的性、表层性,以及多样性等特征,其主要受教学情境、学生情绪、人格等因素影响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常用的情绪表达策略有四种:夸大策略、弱化策略、掩饰策略、平静化策略关键词:教师情绪表达 内涵 影响因素 策略在素质教育浪潮的推动下,情感教学的价值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广泛地肯定所谓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Ⅲ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的情绪表达是情感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能够有效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影响师生之间关系的建构此外,教师的情绪表达还会影响学生后继学习的兴趣如研究中发现:当教师对孩子良好的行为方式及时地表现出兴趣或愉快的情绪时,孩子的学习兴趣便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可见,教师情绪表达研究不仅有助于陶冶师生的情操,增强师生的关系,更有助于将情感心理应用到更广阔的教育领域,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正是顺应这一诉求,本文对教师情绪表达的内涵、影响因素及表达策略作系统的梳理,以期望能够进一步促进教师的情绪表达及情感教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一、教师情绪表达的内涵研究自19世纪70年代起,达尔文便开始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研究人类和动物的情绪表达嗣后,情绪表达的研究得到了蓬勃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末,Gross等人更是将情绪表达的研究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了保证逻辑的清晰性,下文将从定义和特征两个方面来对教师情绪表达的内涵分别进行阐述1.定义研究概念的定义表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教师情绪表达的定义也不例外,它反映的是教师情绪表达的特有属性教师情绪表达是在情绪表达的基础上展开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对情绪表达概念的正确理解是揭示教师情绪表达特有属性的关键尽管目前国内外有关情绪表达的界定种类繁多,但其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从行为观的角度来界定情绪表达,即认为情绪表达是和情绪体验相联系的典型的行为变化(包括面部的、言语的、体态的),比如微笑、大笑、皱眉、跑到屋外大叫或哭泣;二是从功能观的角度来界定情绪表达,即认为它是采用动作表情(手势、身体姿态)和面部表情表明社会地位、转移冲突、抑或企图得到支持的一种反应同;三是从意志观的角度来界定情绪表达,认为情绪表达是一种人格特质,不同个体会有不同的情绪表达。
已有研究对情绪表达的界定为我们界定教师情绪表达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即情绪表达不仅是一种过程性存在,也是一种状态性存在,它是内在情绪体验不经调节(无意识)直接表达出来或经过调节(有意识)再表达出来的外部反应(言语反应和非言语反应)鉴于此,我们不妨将教师情绪表达界定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内在情绪体验不经调节直接表达出来或经过调节再表达出来的外部反应(言语反应和非言语反应)从类型上看,教师情绪表达主要存在三种方式:面部表达、语言表达和体态表达面部表达是指教师通过面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情绪;语言表达是指教师利用不同的语音、语气、语速、语调等来表达不同的情绪;体态表达是指教师利用身体和四肢的不同动作或姿势来表达情绪2.特征研究在教师情绪表达的概念化过程中,对教师情绪表达进行特征分析,也是一种常见的用以揭示教师情绪表达内涵的有效方法就已有研究而言,关于教师情绪表达的特征主要有目的性、表层性和多样性三种1)目的性教师情绪表达的目的性是指教师根据教育教学任务和目标来表达恰当的情绪教师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要根据课堂情境对自己的情绪进行必要的调节和管理,表达出适合教育教学活动的情绪有研究表明:教师有目的、合理地表达情绪,不仅有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也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如老师为了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必须在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情绪教师不合理的情绪表达会影响到课堂的气氛,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影响整个教学的进程,以至于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2)表层性教师情绪表达的表层性是指教师抑制自己真endprint正的感受而表达被期望的情绪这与徐志刚、朱兴国等的研究观点相类似教师情绪表达的表层性特征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助于保持良好的课堂气氛,也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例如,教师若偶遇某种挫折,内心充满悲伤,但是给学生上课时必须事先整理自己的情绪,向全班学生报以微笑,可是此时他心中的悲伤仍在,因而这种微笑仅仅是一种伪装;又如教师刚刚遇到开心的事情,心里非常开心,忽然发现班上学生发生了冲突,教师就会立马收敛笑容,表达愤怒,但是他内心的快乐并没有离去,因而这种愤怒也仅仅是一种掩饰3)多样性教师情绪表达的多样性是指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表达不同的情绪徐长江等的研究表明,不同的情绪有不同的课堂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一味地表达积极情绪就好,消极情绪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表达积极的情绪有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学生积极情绪的产生,进而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相比之下,教师表达消极的情绪有利于教师管理课堂纪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等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地表达自己不同性质的情绪二、教师情绪表达的影响因素综观大量有关教师情绪表达的文献可以发现,在影响教师情绪表达的众多因素中,有关课堂情境、学生情绪及人格因素最为显著对这些影响因素的研究、概括与总结有利于为一线教师采取有效的情绪表达提供建设性的建议1.课堂情境因素课堂情境因素是指师生之间关于课堂规则、组织、气氛与内容等的认识对教师情绪表达的影响当师生之间对于规则、组织、气氛与内容等的认识达成一致时,那么课堂气氛就很和谐,教师也更愿意表达积极的情绪相反,如果师生之间对于规则、组织、气氛与内容等的认识不一致时,就会影响教学的效果,教师更愿意表达消极的情感周青霞和王异芳、尚金梅等的研究都认为不同的课堂情境会影响教师情绪的表达例如,在学生认真听课、课堂纪律良好的教学情境中,教师会利用面部表情、体态和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情绪,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相反,讲课过程中若有学生捣乱,破坏原本良好的课堂秩序,就会导致教师情绪低落,更多地表达消极的情绪2.学生情绪因素学生情绪因素是指学生在课堂中所产生的情绪对教师情绪表达的影响。
研究表明,学生情绪是影响教师情绪表达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又是以情绪感染为媒介的王潇、李文忠等认为,情绪感染指的是当人们下意识地模仿他人的表情时,通过感受着每分每秒的情感回应,人们能够在他人的情绪中感受到自己那么,在课堂上,教师会下意识地模仿学生的情绪,受学生情绪的感染,进而表达出与学生相似的情绪例如,当教师受到学生消极的或预期之外的情绪影响时,教师原本的情绪就会受到影响教师不仅需要及时监控自己的情绪状态和变化,而且还要及时根据学生的情绪状态和变化来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以便有效地将学生的情绪反应引导到教学目标所需要的方向上3.人格因素人格因素是指决定教师独特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对教师情绪表达的影响教师了解自己的人格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情绪表达策略,更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Gross和John认为“外倾性”和“神经质”两种人格特征会影响个体的情绪表达外向的人喜欢与人接触,充满活力,经常感受到积极的情绪而神经质反映个体常体验消极情绪的倾向和情绪不稳定性高神经质个体更容易体验到诸如愤怒、焦虑、抑郁等消极的情绪由此可见,教师应该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三、教师情绪表达的策略教师情绪表达策略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为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而有效表达自己情绪的方法尽管情绪表达的策略很多,但从教育实践性的角度看,目前常用的情绪表达策略有四种:夸大策略、弱化策略、掩饰策略,以及平静化策略1.夸大策略夸大策略是指教师对学生有目的地增大真实情绪的表现强度在学生违反课堂纪律和行为规范时,教师通常会采取夸大策略,有目的地增大情绪的强度例如,学生在课堂上讲话、破坏课堂纪律时,教师运用夸大策略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气愤或悲伤,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这样学生便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并及时改正另外,当教师认为一个学生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他们就会在学生面前endprint故意夸大自己的快乐,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成就感,以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2.弱化策略弱化策略指的是教师降低真实情绪的表现强度学生凭借自己的实力不能独立完成任务,但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却完成了教师会采用弱化的策略,经过调节,降低自己真实情绪的表现程度例如,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学习成绩有了进步,教师会采用弱化策略来降低自己内心的高兴程度,但是会表达出调节后的高兴情绪这样做既是对学生的进步予以肯定,又能建议学生应该更加努力,从而获得更大的进步。
3.掩饰策略掩饰策略指的是教师用一种表情掩饰真实的情绪例如,当学生表现不良时,教师会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体验,但还是会面带微笑,使学生感受到关爱和期望,不会因为表现不佳而感到被忽视这样会使学生更加刻苦,力求更好沃建中研究指出,优秀教师上课时总是充满激情地体验教材内容中的各种情绪,通过面部表情、声调、体态表达自己体验到的情绪,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这样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有研究表明,教师在生气情境中使用掩饰策略较多,原因可能是教师知道对学生生气会使学生产生沮丧的情绪,而这种消极的情绪又会传染给学生,从而影响到学习效果4.平静化策略平静化策略指的是教师用平静的表情来代替真实的情绪平静化策略也是教师常常采用的对消极情绪进行表达的一种策略如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通常会用平静的表情来替代内心的情绪,这样有利于听取学生的想法,分辨是非,有利于良好教师形象的建立,进而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特别地,为了给予学生更多的安全感,教师很少在学生面前表达出害怕和厌恶的情绪,而是用平静的表情来代替真实的情绪endprint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