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服装设计中的解构主义 苏佳颖 胡迅摘要:为提炼出东西方解构义服装设计的特点为当代设计师处理国际化思潮与地域性特色提供借鉴文章从解构主义理论出发,以东西方解构主义服装设计的代表人物三宅一生和马丁马吉拉为例,通过文献资料整理与相应设计实例分析,深入研究他们在解构主义服装设计中的实验性行为,从而引发对东西方解构主义服装设计差异性的思考得到东西方解构主义服装的设计特点、设计原则、创新性与发展方向,为现代服装设计师更好地解决东西方解构主义服装设计差异性应用问题的提供参考关键词:解构主义 东西方差异 三宅一生 马丁马吉拉 设计应用:J05:A:1003-0069 (2020) 09-0106-04引言解构主义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被应用于设计领域,这也是当前时装设计中的一种常见设计方法伴随这种设计手法的还有相应的科学技术、地域特色和生活方式一起浸透入世界的各个角落西方服饰文化一直在服装设计界占据主流地位,而东方文化又为世界服饰文化带去了更多的想象与空间将东西方文化更好地柔和与运用是现代设计师必须解决好的问题,而在服装的解构主义设计中如何运用好东西方文化又将东西结合的问题提高了一个新难度亟待我们去探究。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解构主义服装以及二位设计师的研究,目前国内学术领域对解构主义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已有一定量的研究,例如李若虹[1]、陈耕[2]等,他们的研究成果主要为笔者初步建立了对解构主义服装的理解国内外对三宅一生个人设计风格的研究也已比较深入,主要国内:李红梅[3]、杜鹃[4]等对三宅一生在服装材料、廓形等方面的运用进行分析,在国外方上条昌宏[5]对三宅一生的一生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成濑润行[6]将三宅一生的标志性褶皱设计进行了深入剖析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为笔者在总结三宅一生的设计理念及设计风格等方面提供借鉴然而国内外学术界对服装设计的东西方解构研究甚少,对马丁马吉拉的研究几乎没有,基于此,笔者主要通过文本与影像資料的查阅与分析,以三宅一生和马丁马吉拉这两位东西方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为例,从他们的设计实例与设计行为出发,探究东西方解构主义服装设计的具体表现,为当代服装设计师对解构主义这种设计方法提供新理解一、解构主义思潮对服装设计理念的影响“解构主义”( Deconstruction)真正诞生于1977年德里达与耶鲁大学批评家们联合发表的《解构与批评》宣言中自柏拉图的战争形而上学以来,解构主义点燃了反对西方的结构主义哲学,针对两个相反的类别,例如自然与文化、语言与写作、感性与理性等,这些类别构成了解构分析工具一直是德里达的问题[7]。
解构主义思潮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体现出了传统设计方法与新兴理论思潮在对峙中出现了匮乏与不可填补的空白区域思想意识与时代思潮的变更必将引起设计实践的变化,在20世纪70年代的东方,一群才华洋溢的设计师们不约而同地进行着“解构”设计在当时的西方设计界有一些代表东方解构主义的设计师,三宅一生(lssey Miyake)、川久保玲(Rei Kawakubo)和山本耀司(Yohji Yamamoto),他们用独特的东方日本文化突破了西方传统设计思维的束缚在西方服装史中70年代的经济是噩梦般的存在,来自东方的设计思路将当时艰难的西方服装界向前推进了一步在这之后的玛丽奎恩特(Mary Quant)、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McQueen)、马丁马吉拉(Martin Margiela)和爱丽丝范赫本(lrisvanHerpen)成为了西方解构主义设计的中坚力量,为现代服装设计界提供了许多先锋性的设计与实验性的理念一)三宅一生(lssey Miyake)“本世纪最伟大的服装创造家”这是巴黎装饰博物馆馆长黛丝德兰里斯对三宅一生的评价三宅一生出生于日本广岛,日本传统文化的土壤孕育着他的艺术嗅觉,少年时代的不幸并未能催折他对艺术的进取心。
三宅一生的时装不断打破固有的传统造型模式,将东方制衣风格以深向的反思思维加以创新他继承了东方的宽衣文化,以人体为设计中心,最大限度地解放人体,于此同时他又借鉴了西方新艺术理念与科学技术,贯彻于自己的设计之中,这使三宅一生成功地找到了中西方审美视角的平衡点二)马丁马吉拉( Martin Margiela)马丁马吉拉就像一团空气,无形地笼罩着1990年以来的时尚圈马丁马吉拉(Martin margiela)是皇家安特卫普艺术学院的毕业生,被誉为“解构主义极客”他的祖母启发了他的原始解构,他认为衣服应该具有多种结构,而不仅仅是一块布,通过不同的裁剪编排可以打开衣服的多重生命马丁马吉拉用自己的美学意识和概念系统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时装体系,马丁马吉拉也是一代又一代颇负盛名的时装设计师们公开表态为创作灵感来源的人物,马克雅可布(Marc Jacobs).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 McQueen),约翰加利亚诺(John Galliano)以及当年在马吉拉的秀场被感动到痛哭流涕从此专注时装设计的拉夫西蒙(RafSimons)二、东西方的解构主义服装在平面序列中的表现德里达建设性主义十分重视对意识形态中的潜意识财富,并指出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了结构中心(或者说结构原则),使得多元化( pluralisation)和散播(disemination)成为可能‘”。
东方风格的多重包容与自然隐逸,西方风格的多元变化与个性表达都与这一评价不谋而合一)三宅一生解构主义服装的平面特征“物哀之美”的美学思想体现出日本人民非常强烈的危机意思,他们“重瞬间,轻永恒”嘲物哀美学”也是禅宗思想的一种表现,禅宗思想最早出现于中国,通过日本艺术家不断提炼和吸收,结合自己的民族文化,衍生出一种独特的日本禅宗美学物哀美学和禅宗思想影响着三宅一生的服饰设计,其服装在色彩上呈现内敛、雅致感,不刻意的追求圆满之美,而是尊重残缺之力[9]三宅一生的服饰以黑、灰和暗色系为主,但即便是色彩单一的服装他也会通过色彩明暗深浅与平面纹样的搭配(如图1),三宅一生非常喜用线条图案,横向的条纹打破东方传统是纵向线条,与传统的纵向延伸的流线感相背离,上下装用深色拼接斜织格纹链接形成叠加的空间感,给与服装一定的张力体现出破坏与重构的反叛之气在染织方面三宅一生更倾向于纯粹的染织纹样,例如稻草编制的日式纹染、印第安的扎经染色三宅一生虽喜用暗色系,但他用到彩色时会采用饱和度非常高的色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看似不经意的折叠、缠绕实际上都是经过精心设计除此之外,简单几何图案也是在三宅一生的设计中十分常见的元素,1990年三宅一生的个人品牌推出了我要褶皱“(PLEATSPLEASE)”系列,三宅一生从传统日式剪纸中提取创作灵感,将简单的几何图形与褶皱面料融合在一起,使得一维的面料变成了立体形状的服装。
二)马丁马吉拉解构主义服装的平面特征马丁马吉拉作为时尚界的逆行者,他的服装在平面序列中的表现更像德里达的主体剥离中心的表现他自己的衣服标签上都没有设计LOGO而是一块纯白色的布,四角缝以白线,其初衷是便于顾客拆卸,因为马吉拉认为“我”是谁并不重要,衣服会说话并且全世界都在聆听白色也是马丁马吉拉的代表色,公司总部和各大门店都漆以白色,家具覆盖白色棉布;所有工作人员统一穿着“白大褂”,代表着在这个品牌里,每个人都是无差别的个体他把服装的比例把玩到了极致,例如在他的“超大型系列”(Oversize)中将服装比例扩大到200%,或将玩具娃娃的衣服放大成真人尺寸他还大量使用印刷术,将珠片、腰带等印在服装上拼贴[10]、泼墨和粉刷是马吉拉常用于服装平面的设计手法,他将陶瓷碎片拼成上衣(如图2)、将扑克拼成马甲(如图3)、在鞋子上泼上五颜六色的颜料(如图4)、在纯色风衣上刷上彩色颜料(如图5)这些技巧使服装在完备性、无限制性、无规则性、无精致完美的压力下,释放出玛吉拉独特的艺术品位,他非常喜欢事物亟待完成的状态,将时装制作过程加以呈现:褶皱、肩垫、图案、针脚等三)三宅一生与马丁马吉拉对解构主义服装平面特征的不同理解三宅一生也善用拼贴,但他更注重东方体悟式的接触,不强加个人主观意识。
例如他将安格尔的《泉》和圣母玛利亚的形象进行有效的解构与重组[3],在这过程也借鉴了草间弥生的圆点形式,使其作品在这半透明圆点中呈现出迷离有朦胧的奇妙效果解构不仅仅是在服装表面的解构,马吉拉认为服装不止是用来美化人体的,而是设计师对外输送个人观念的通道1997年贯穿整场秀的棕色无袖上衣(如图6),是用人台的表层面料制作的,真人模特与假人模特在这个时候贯穿时空,把人真切地作为一个物件来剖析,他的实验性与先锋意味表明了他的反商业化立场他想解构的是当下消费主义不断上升的时装环境,他将人缩小,时装被放大,就像他的秀场经常使用无脸模特(如图7)让人们将更多的目光注入时装本身,忽略衣服的出处而买到自己真正想买的衣服三、东西方的解构主义服装在服装造型结构上的表现三宅一生(lssey miyake)不认为衣服是附着于身体的独立物,而是以与身体互动的形式存在他将东方折纸技术很好地应用于服装的解构他总是以非结构化的方式进行设计,试图摆脱传统的西方风格,游离于西方之外,让东方的思维偶遇西方的方法进而碰撞出全新的设计风格西方视角认为物体并不依赖外物,它被塑造即独立存在马丁马吉拉(Maison Margiela)的解构主义设计美学中也流淌着这一血液,他认为衣服的结构不应该只有一种,衣服源于一块布,但在不同的裁剪之下衣服的多重生命将被打开,他相信撑起衣服的不是做工而是结构。
一)三宅一生服装造型上的解构1970年三宅一生就尝试运用—块布的结构来设计服装(如图8),“一块布”[6]的理念正式于1973年被提出,这一理念继承了东方传统的宽衣平面制衣技术,将西方传统的窄衣立体裁剪技术打破,将贴身合体的结构轮廓掰开、揉碎再重新编织重组形成了超越西方设计理念的赋有包容性的东方服装设计新哲学,又是对道家思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有机回应三宅一生认为“服装是覆盖于运动着的人体身上的一块布”,一块布最根本的特征便是不存在固定结构,为人体留出空间赋予人体最大的自由,在“衣冠取人”的时代面对设计三宅一生(lssey miyake)返回了原始的人本主义概念,这与德里达( Derrida)的“分散式解构主义”概念相吻合在西方,从柏拉图开始,一直在寻找具体的东西却忽视了能指与所指的真正范畴这点在解构主义服装中的投射可视为服装与人体的关系,日本传统的审美意识——“间”也影响着三宅一生(lssey miyake)的设计思路,用二维结构消解了西方服装中的三维结构他善于思考人体与服装之间的空间关系,相较于西方服装的形态应强化和调整人体曲线的观念,他认为衣服相对于人体而存在,随着人体而运动。
二)马丁马吉拉服装造型上的解构马吉拉十分熟悉人体结构,看似在肢解柔软无骨的衣料但服装的最终呈现更像是一件艺术品(如图9),因为马吉拉对面料的折叠、裁剪和缝线都是带有结构性立体视角的,看似在破坏其实在重建,例如这双TABI分趾鞋(如图10),在马丁马吉拉(Martin Ma rgiela)的第一场秀,他起初想打造出隐形的鞋,而TABI鞋提供了如赤脚加鞋跟的错视感在1984年4月到日本旅游的那时,他注意到了足袋( JikaTabi),这种足袋常由建筑工人、工匠和园艺家所穿戴,马吉拉挪用了足袋的设计并以平板金属扣环设计来替代拉链,改变了鞋楦的结构,将大脚趾独立出来看似违和实际上是从穿着舒适度考虑而设计的马吉拉认为自己的工作是创造,“拆”只是手段,重生才是结果马丁马吉拉( Maison Margiela) 1996年的秋冬时装发布会可以说是现代时尚界夸张比例的母本了,时下大红的巴黎世家( Balenciaga)、维特萌Vetements都逃离不开这一季的影子在对于服装局部造型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