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17739168 上传时间:2021-12-03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164.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益阳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益阳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益阳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益阳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益阳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益阳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益阳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益阳市“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益阳市农业局2010年9月30日“十二五”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 时期,是调结构、转方式、促增长的关键时期,按照统筹城乡发 展要求,为进一步加快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根据湖南省“十 二五”农业发展规划和益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 规划,结合我市农业发展实际,特编制本规划。一、发展基础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 市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的一系列 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实施“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扎实推 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克服特大冰雪灾害等极端气候、市 场竞争加剧及金融危机冲击等不利

2、因素影响,开创了我市农业工 作新局面,促进了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 的主要目标均达到或超过预期,我市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 段。1、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全市农牧渔业总产值从“十五” 末的115亿元增加到220亿元,年均递增13.8%O主要农产品总 量不断增加。2010年,预计全市粮食总产达到246万吨,比“十五”末增长21.6%,实现连续六年增产增收,优质稻率、粮食加工 率和规模生产水平均居全省第一。棉花、蔬菜、油料、茶叶、水 果等经济作物产量大幅增长,2010年,预计产量分别达到5.85 万吨、284万吨、23.25万吨、5万吨和23万吨,比“十五,末分 别增长73.4

3、% 436.7%. 105.8%. 404%和62.3%,安化黑茶以中 国十大名茶身份进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肉类总产量39.8万吨, 水产品总产量27.4万吨,年均递增6.4%和7%,增幅居全省首位。“十一五”主要农产品总量变化图(单位:万吨)2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稳定发展种植业, 加快发展养殖业,种养业产值之比由54.6:45.4调整为49.3: 50.7, 种、养业各占半壁江山。大力扶持优质粮食、油菜、蔬菜、茶叶、 棉花、生猪和名优水产等10大优势农产品生产,优势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0%,比“十五,末提高18个百分点。 大宗农产品规模化生产程度提高。全市20亩以上种

4、粮大户发展 到13869户,种粮大户流转稻田面积63.2万亩,占全市稻田面积 的23.3%;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养殖大户1.55万户,50头以上 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8%。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加工 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2005年的0.35:1上升到2010年的1:1。农牧渔业产值对比图2005年农牧渔业总产值115亿元2010年农牧渔总产值220亿元3、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升。大力实施龙头企业提升行动, 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十一五”期末,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 到26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26家,市 级龙头企业231家,比“十五”末分别增加1家、15家和164家

5、。 实现农产品加工销售产值达220亿元,比2005年增加180亿元, 年均递增40.6%。年加工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30家,超5亿元 企业2家,规模企业加工产值占农产品加工总产值的80%o农产 品加工转化率达25%,提高15个百分点。大力推行“企业+基地+ 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市拥有各 类专业合作组织746个,比“十五”末增加479个。着力打造精品 名牌,克明面业成为全国驰名商标,大通湖大闸蟹、益华水产、 顺祥水产、阿香果品、辣妹子食品、口口香米业、白沙溪千两茶、湘益茯砖茶等40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享誉国内外市场。4、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高。大力实施良种工程、耕地地力 提

6、升工程、绿色植保工程,大力开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水产健康养殖和粮棉油高产创建活动,“十一五期末,全市主要农作 羊良种覆盖率分别由“十五,末的84.5%. 79%、30.2%和49.6%提物良种覆盖率95%,比“十五味提高10个百分点;猪、禽、牛、高到95%、90%、40%和60%;水产品良种覆盖率达75%,提高15个百分点。全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650万亩,每亩节本增效30元以上。大力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全市 完成全程承包面积101万亩,农作物病虫害损失率低于5%。实 施“阳光工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培训农民13万人。农业 科技贡献率达55%,提高10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平均

7、水平2个 百分点。5.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大力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亿元,带动农民投入9.6亿元。“十一五” 期末,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388万千瓦,年均递增6%,农业生 产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54%,比“十五,末提高9个百分点,高 出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 水平达到68.7%O农机工业产值18亿元,农机专业化服务组织1453个,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24亿元。农机装备结构得到明显 改善。确保了农机生产安全。6、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和放心农资下乡活动,加大农产品质

8、量检验检测和监管力度,强化农产品认证,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十一五,期间,全市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15个、生产技术操作规程113个;建立 种植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51个,示范面积125万亩;建立标准 化规模养殖场(小区)258个;优势农产品生产面积全部实行产 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达419个,比 “十五”末增加278个;大米、蔬菜、茶叶、生猪、水产品等主要 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5%。7.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十一五”期末,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30元,比“十五末增加2465元,年均递增12.9% o工 资性收入特别是外出务工收入持续增长,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 工资性收入

9、提高到2199元,对农民纯收入的贡献率达到40.5%, 比“十五,沫提高5个百分点;经营性收入2569元,占农民总收 入的47.3%,比“十五,味提高1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年收入增长图二、发展环境“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农业发展继往开来的关键阶段,也是 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时期,更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的有利时期,益阳农业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同时,“十二五”农业 发展面临的形势极为复杂,改造提升传统农业的任务十分繁重, 益阳农业发展又面临诸多挑战。(一)重大机遇1、基础地位更加突出。工业化水平越高,越需要农业为其 提供优质原料和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越需要拓展农村市场;随 着现代化进程加快、

10、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优质化、多样化的农 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农业的生态保护、休闲观光和文化传承等 功能更加重要;农产品价格几乎是整个物价的“晴雨表”,农业对 稳定物价的影响举足轻重,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2、政策支持更加有力。随着“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城 乡发展的长效机制逐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支持水平将进一步提 高,农业投入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农业补贴标准将逐步提高,农 产品保护收购和贮备机制将逐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将逐步改 善,在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将 进一步提高。3、发展基础更加牢固。随着财政支农力度的不断加大,农 业基础设施条件将不断改善,农业科技创新

11、和推广服务能力将稳 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逐步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 体系将更加健全,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将逐步提高,农业资源与生 态环境将得到合理保护,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更加牢固。4、发展环境更加优化。“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各项工作的 重中之重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共识。经济发展方式的整体转 型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造了有利条件。益阳对接“长株潭” 城市群,为我市农业产业转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市委、市政府 高度重视农业,先后出台了加快粮食、生猪、蔬菜、茶叶、水产 和食品加工业发展的决定和意见,为推动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二)主要挑战1、发展机制不适应。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滞

12、后,土地、资金、 劳动力等要素尚不具备城乡对接条件,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升 级。农业投入缺口仍然较大,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少,对农业生产 支持力度不够,农村土地流转困难,制约了农业规模经营的快速 扩大和农村劳动力转移。2、产业体系不健全。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仍 然较低,家庭经营比较明显。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不少,但 加工水平较低,带动能力不强,传统型的初级加工多,高技术、 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少,一般产品多,名牌产品少。3、服务体系不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薄弱,农业科技推 广难以到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能力较弱,大多数农户的生 产缺乏组织引导,缺乏产前、产中和产后社会化服务,农民抵御 市

13、场风险的能力低。4、物质装备条件差。农业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整体恶化势 头没有明显改变;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抗自然灾害能力弱; 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薄弱,存在的稳患较多;农业科技自主创新 能力不强。5、自主发展能力弱。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导致农民接受先 进科学技术的能力较弱,大多数农民缺乏一技之长,创业意识不 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增加,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三、思路与目标(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绿色益 阳方略,加快构建具有益阳特色的现代农业。以优化农业结构为 主线,以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主攻, 以夯实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抓手

14、,以转变农业发 展方式为重点,以科技创新和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加强农业综合 配套体系建设为保障,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的区域化布局、规 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 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确保农 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社会和谐发展。(二)发展战略“十二五”期间,按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整体效益、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重点实施六大战略,推动六个转变。1. 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从以生产为主向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联动发展转变。以现代农业产业体 系为主体,以产业链条延伸和农业功能拓展为两翼,推进农业产 业由

15、单一型扁平化向复合型立体化升级。以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 布局为纽带,大力推行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提高农业资源利用 率和单位面积产出率;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壮大龙头实 力,重点突破加工环节,努力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加强产 销对接,加快市场升级,鼓励发展物流配送、农超对接、连锁经 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提高流通服务水平;不断拓展农业功 能,创新农业经营业态,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加快构建战略 产业与主导产业协调发展,生产、加工、流通、服务有机融合的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2实施主体提升战略,推动经营方式从小规模分散经营向组织化.专业化转变。顺应城乡统筹发展的趋势,坚持转移和引 入并举,积极引

16、导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合作,促进农业规模经营 和新型主体发育,逐步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组 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提高农业的组织化和专业化水平。积极引导 社会力量投资农业,鼓励工商企业通过资本运作、产业延伸、品 牌嫁接等途径投资开发农业,为农业发展提供资本技术和现代经 营管理支撑。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 组织化程度。培育和发展农村流通合作组织,支持农民跨区域成 立农产品产销合作组织。鼓励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优化土 地要素配置,促进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大力推进现代农业 园区建设,按照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要求,以发展设施农业 为重点,集聚先进生产要素,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努力 把农业园区建设成为科技示范平台、种子种苗生产基地、产业带 动载体,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