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老年人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及对应资源(共13页)

上传人:des****85 文档编号:217732430 上传时间:2021-12-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1.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与老年人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及对应资源(共13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与老年人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及对应资源(共13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与老年人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及对应资源(共13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与老年人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及对应资源(共13页)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与老年人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及对应资源(共13页)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与老年人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及对应资源(共13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老年人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及对应资源(共13页)(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一、老年经济供养和老年人经济收入水平问题(一)关于老年供养和老年经济供养(二)城乡老年人经济收入水平现状分析1. 城市老年人经济收入水平现状2农村老年人经济收入水平现状二、人口老龄化对现有老年经济供养体系的挑战(一)老龄化使全社会的养老负担明显大幅加重(二)老龄化使家庭赡养的功能日渐弱化,城乡传统养老模式受到严重挑战(三)城市化与老龄化形成叠加效应,使未来农村养老问题尤为突出三、构建老年经济供养体系的基本原则(一)基本保障(二)城乡统筹(三)普适性(四)多元化(五)多层次(六)可持续四、老年经济供养水平的标准问题(一)确定老年经济供养标准的依据(二)设定老年经济供养标

2、准的“三条保障线”五、老年经济供养体系的基本制度框架设计(一)第零层次,非缴费性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二)第一层次,普适性的、城乡一体化的国民养老金制度(三)第二层次,城市实行强制性的职业年金制度,农村继续维持土地保障的功能(四)第三层次,各种补充性的养老保障项目(五)第四层次,社会互助和慈善事业(六)老年经济供养体系示意图六、老年经济供养体系的财务安排和可持续性问题(一)城乡老年供养体系的筹资规模匡算及费用分担(二)建立老年经济供养体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七、政策建议:如何从现行制度走向新制度体系?第一,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第二,改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第二,改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

3、保险制度加大财政投入,重点分担国民养老金的筹资,以及用于支持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第四,加快发展职业年金第五,完善法律体系和税收政策,推进商业保险、社会互助和慈善事业发展第六,继续重视发挥家庭赡养、土地保障的作用专心-专注-专业 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和社会转型的一个突出特征。据公开资料,截至2009年底,我国城乡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6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2.5,并且呈现出加快增长的趋势,高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空巢老人数量庞大。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到来的,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然而,我国老年经济供养体系却很不健全,特别是社会保障体系基

4、础薄弱、改革发展缓慢。面对不断加速的人口老龄化,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以社会保障为主体的城乡老年经济供养体系。 一、老年经济供养和老年人经济收入水平问题(一)关于老年供养和老年经济供养老年供养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一般认为主要包括经济供养、医疗保障和生活照料等三个方面,也有人认为还应包括精神慰藉、权益保障、人居环境等方面。本文认为,在我国目前发展阶段,养老供养应侧重物质保障层面,优先解决经济供养、医疗保障和生活照料三个方面。老年经济供养,实质上就是老年收入保障,即为维持老年人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而必须获得的、最基本的经济支持。由于老年人一般无法通过职业来获得工资性收入,因此,老年经济供养的主体部分应

5、当是社会保障,特别是养老保障,以此来获得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基本收入;当然也不排斥老年人通过家庭赡养、个人财产性收入等其他方式获得经济支持。至于老年人的医疗和健康问题,需要通过专门的医疗保障制度安排予以解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等,也需要通过专门的养老社会服务体系予以解决。这两者从经济学角度看,都属于老年人不可预期的额外支出,不属于收入保障的范围,因而不在本文研究之列。(二)城乡老年人经济收入水平现状分析1. 城市老年人经济收入水平现状城市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大大好于农村,城市老年人经济收入状况也明显好于农村。城市老年人经济收入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社会保障收入。二是家庭转移性收入。三是财产性收入

6、。(1)社会保障收入。主要包括养老金收入、社会救助收入(主要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和享受社会利福待遇等三个方面。根据全国老龄办2010年6月发布的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养老金方面:2009年全国城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35亿人(含参保农民工2647万人),其中参保职工17743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5807万人;城市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达到1200元,惠及4700余万人。低保金方面:截至2009年底,全国城市低保对象2347.7万人,其中老年人333.5万人,占14.2%;全国平均低保标准每人每月227.8元,月人均补助165元。社会福利方面,这里指鳏寡孤独老人在各级

7、各类社会福利院享受集中供养待遇。截至2009年底,全国各类老年福利机构约3.8万个,床位266.2万张,收养各类人员210.9万人。其中城市养老服务机构5291个,床位49.3万张,年末收养老年人32.3万人。总体上看,社会保障是城市老年人经济收入最可靠、最主要的来源渠道。有调查显示,2005年养老金收入占城市老年人收入的比重高达76.9%。1(2)家庭转移性收入。主要是指来自家庭特别是子女的赡养性经济给付,也是城市老年人重要的收入来源。这方面各家庭的差异很大,缺乏有价值的普遍性、规律性数据。可以参考的一个调查数据是, 2005年家庭转移性收入与老年人总收入的占比为7%。2(3)财产性收入。也

8、有学者称为市场收入,通常包括银行储蓄、证券交易、房地产买卖等投资性收入,出租房屋、经营小店等经营性收入,以及退休后再就业所获得的工资性收入等。这方面各家庭的差异也很大,难以获得有价值的通用数据。可以参考的一个调查数据是占比为9.6%。32农村老年人经济收入水平现状农村老龄化大大高于、快于城市。目前城乡167亿老年人中的近七成为农民。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收入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依次为:一是土地保障及劳动收入。二是家庭转移性收入。三是社会保障收入。(1)土地保障及劳动收入。土地是大多数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自古以来农民养老的最可靠、最基本的保障。农民一般没有严格的退休概念,只要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就会

9、在其承包的土地上耕作,通过生产粮食或其他农副产品来获得微薄收入。老年农民基本没有外出打工获得劳务性收入的机会。现阶段,农民在土地上劳动的经济效益很低。有时,老年农民也可以出租土地和转让土地使用权,来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虽然土地保障的作用十分有限,但有调查显示,土地保障及劳动收入与农村老年人总收入的占比约达四成(39.8%)。4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目前农村老年人的经济供养体系极其脆弱、极不完善,亟待加强这方面的制度建设。(2)家庭转移性收入。养儿防老是千百年来我国农民传统的养老观念,也是目前农民最重要的养老方式之一。但家庭养老实际上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家庭关系是否和睦、子女是否具备供养能力等。

10、若子女无心赡养或无力赡养,就可能造成老年人晚景凄凉。近年来,农村家庭规模也在逐渐缩小,大量的年轻人外出打工,家庭的养老功能逐渐弱化。有调查显示,2005年农村家庭转移性收入占比也达约四成(37.1%)。5(3)社会保障收入。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刚刚起步,制度凌乱复杂,保障水平较低。相对成型的制度:一是在社会救助方面,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国普遍建立,农民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时有临时性的、一次性的灾害救助,“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的)老人可享受“五保”制度或“敬老院集中供养”制度,以及一些地区实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等。根据2009

11、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09年末,全国有2291.7万户、4760.0万人得到了农村低保,全年农村低保平均标准100.8元/人、月,月人均保障水平68元。五保方面,全国共有农村五保供养对象553.4万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全国农村五保平均供养标准,集中供养年人均2587.5元,分散供养年人均1842.7元。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是对农村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计划生育家庭,在夫妻年满六十周岁后,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给予奖励扶助的一项奖励性保障制度。自2004年试点以来,截至2009年末,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总数已达303万人。二是在社会养老保险

12、方面,2009年8月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正式开始,计划当年在全国10%左右的县(市、区)开展试点,2010年覆盖全国23%的县(市、区),到2020年将实现“新农保”全覆盖。这意味着农民60岁以后都将享受国家普惠式的养老金,但保障标准还是很低的,目前是每人每月55元。根据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09年末,全国31个省(区、市)的320个县(市、区、旗)启动了新农保试点,约1500万60周岁及以上农村老年人领到了中央财政补贴的基础养老金,农村老年人的“老有所养”有了制度性保障。此外,全国参加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人数2500多万人。三是在社会福利方面,乡镇敬老院正日益成为部分农

13、村老人向往的归宿。但据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09年底,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约3.1万个,床位208.8万张,年末收养老年人173.0万人,受益面仅占农村老年人口的1.5%,非常小。尽管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严重滞后,但从未来的趋势看,社会保障理应成为农村老年人经济供养体系的主体部分。二、人口老龄化对现有老年经济供养体系的挑战(一)老龄化使全社会的养老负担明显大幅加重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现正以年均近1000万的增幅快速增加。据预测,我国人口在本世纪40年代后期形成老龄人口高峰平台,到205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4.3亿,占全部人口的比重为30%。6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

14、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也带来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养老服务等三个方面的压力,直接导致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等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快速增加,从而大大加重财政、企业和个人负担。从人口抚养比7变化看,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人口抚养比是逐年下降的,到2010年达到低谷46%。以后,受老龄化影响,人口抚养比将不断提高,到2050年将达到约85%以上。8如果剔除抚养少儿及未成年人因素,单计算老年抚养比(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与1559岁劳动人口之比),那么到2050年约为50%以上,即不到2个劳动人口养活1个老人。有研究表明,19902030年的40年,是我国人口发展史上难得的

15、机遇期,劳动力资源空前丰富,被抚养人口所占比例较低,从而社会负担较轻的“人口红利”期。而2030年进入严重老龄化中期以后,老年抚养比带动社会总抚养比上升尤其明显,就由“人口红利”期过渡到“人口负债”期。9这些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特别是对加快构建老年经济供养体系提出迫切要求。从社会养老保险负担看,2000年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支出总额为2115亿元、2009年为8989亿元。10据预测,到2030年,城镇企业基本养老金支出总额将达到约9万亿元,其中收支缺口达到1.8万亿元。11这种趋势及状况,要求对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作出重大改革或制度调整,以保证未来养老金的收支平衡。(二)老龄

16、化使家庭赡养的功能日渐弱化,城乡传统养老模式受到严重挑战目前我国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经济来源,城乡差别很大:农村老年人在经济供养方面,基本上靠土地保障和家庭赡养,由此提供的经济来源占比各40%左右;城市老年人主要经济来源靠社会养老保险及家庭赡养,前者占比约77%,后者占比约7%,合计占比84%以上。12也就是说,无论城乡,家庭赡养都是传统养老的重要方式。但由于长期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四二一”13结构的家庭越来越多。这也是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严重削弱了家庭赡养老人的功能。过去一般都是几对夫妇供养一对老人,今后一般只能是一对夫妇供养两对及以上的老人。同时,城乡居民价值观念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