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蒙古族“筷子舞”的动律特征 【摘 要】 动律是形成特色风格的舞蹈动作的运行规律,是舞蹈演员在表演过程当中观众所能从中感受到的内在之美;是形成民间舞蹈风格核心的本质,透露出蒙古族“筷子舞”最耀眼、出众的民族属性动律是舞蹈的灵魂,包含着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个性、风格特点、风俗习惯和审美特征關键词】 筷子舞 动律特征 绕圆动律 拧倾动律蒙古族“筷子舞”上身端庄稳重、步伐平稳、动作优雅,在“筷子舞”表演中经常可以看到表演者使用多种对比鲜明的动律特征蒙古族舞蹈主要有四大动律特征,即“横韵”动律、“绕圆”动律、“拧转”动律以及“拧倾”动律,“筷子舞”主要在舞蹈表演当中以“绕圆”动律和“拧倾”动律为主笔者试从“绕圆”动律、“拧倾”动律及男性与女性表演者的动律特征入手,寻找“筷子舞”的动律特征1、“绕圆”动律“筷子舞”的一大主要动律特征是“绕圆”动律,我们从蒙古族的生活习性与生活习惯都可以看出来,蒙古族的所有事物似乎都与圆形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例如蒙古包的形状、日用器具的形状到祭敖包时的顺时针绕圆动态因为早期的原始宇宙观及原始宗教信仰深深的影响着蒙古民族,从而形成了这样亘古不变的圆形思维。
蒙古族的圆形思维是蒙古族古代文明的集中表现,是既追求艺术性又讲究实用性的艺术形式,所以“筷子舞”的动律特征也有着这样的圆形思维在里面著名蒙古族舞蹈家斯琴塔日哈曾经这么形容绕圆动律:“绕圆动律是手、肩、胸、腰同时在快与慢不同的音乐节奏里,在身体的不同方位的弧线上,顺向连续移动所构成的运动形态”在表演“筷子舞”的时候,上身松弛划圆,通过肩部、腰部与胯部的配合而表现出来的“绕圆动律”,使得“筷子舞”动律特征的风格特色更添加了一丝风味2、“拧倾”动律蒙古族“筷子舞”另外一个重要的动律特征就是“拧倾”动律居住在广阔的大草原上的蒙古族人民拥有着强悍、稳健的体魄,他们擅长把客观环境带给他们的影响凝聚在本民族的民族理念当中,“筷子舞”当中的“拧倾”动律也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筷子舞”中的“拧倾”动律将民族的生理形态的特征升华为精神意念,用人体运动形式的肢体语汇来体现它的神态、气度和风貌筷子舞”当中的“拧倾”动律最初是从蒙古民族古典舞宗教舞蹈——“查玛”和蒙古族传统竞技性舞蹈“摔跤”当中的主要动律中提取而来的动律元素,动律元素再吸收舞蹈文化元素并不断发展、变化成适应“筷子舞”舞蹈动律的主要动律表演者在造型端庄稳重、挺拔的体态中运用“拧倾”动律中的动律元素,让点、面、线这三点连接起来填满二度空间,这样表现出来让人的心胸像鄂尔多斯大草原一样广阔无边。
拧倾”动律以腰部拧动为发力点,带动身体但面部始终朝前;做动作时腰部快速地拧向斜后倾斜产生惯性,按照上身倾斜的方向,可以分为“斜前拧倾”与“斜后拧倾”两种方式惯性带动肩与胸向斜后甩出,下身保持朝前,胯部冲着正面且与上身形成对抗的力量,呈现出“拧倾”中的互相交叉的画面;身体敞开尽量多的把身体的侧面展现出来的同时,还需注意膀子向外开、头向后倾斜、身体韵律与节奏要粗犷有力等细节3、男性与女性表演者的动律特征蒙古族特殊的生存环境决定了男与女的责任与工作,男子主外狩猎放牧,女子主内挤奶劳作,从而在“筷子舞”的舞蹈表演中男与女也有着不一样的风格特点在“筷子舞”的舞蹈表演中,蒙古族男性有着如大山般仁厚、巍峨耸立的力量和粗犷、豪爽的挺拔体态,所以他们在表演中呈现的更多的是男人宽广的胸怀、勇于冒险的精神和阳刚、粗犷却不失浪漫的风格特点例如在男子群舞《战魂》中,开场时舞者们用马背上潇洒骑乘的姿态和快速行进的碎跑步来进行表现,高潮时随着音乐双手持筷,根据节奏的变化击打身体肩部、肘部、腿部和胯部,下身加大动作幅度的进行走马步,充分表现了马背民族男性特征的风格特点蒙古族女性有着欢快、大气、柔韧的民族气质,在“筷子舞”表演中慢慢形成了热情大方、沉稳健美的风格特点。
女性“筷子舞”上身体态端庄,双手持筷做揉背、抖肩来配合拖步和碎步的下身动作女子独舞《筷子舞》中,舞者动作大气、有韧性,音乐慢板时手臂延伸揉肩,幅度大且成连绵不断的波浪状;音乐高潮时做揉背、抖肩的时候快发力,筷子击打身体部分的时候动作干净利落,瞬间静止的审美意识强烈,带给观众视觉上的冲击力与男性的舞蹈动作力度相比,女性在表演时动作优美但又不失俏丽,表现的如涓涓细流般细腻两者虽在性格特征和风格特点上有所不同,但在表演形式方面彼此风格把握上都各有千秋在表演形式上,男性与女性都非常擅长模仿生活中的动作或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特别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大草原上的一切事物,正因为他们将自己情真意切的感情投入在肢体动作当中的这种状态,才显露出蒙古族风格舞蹈的特别之处他们表现出来的民族个性与他们相辅相成而又各具民族风格特点的特性共同构成了如今的蒙古族舞蹈文化艺术参考文献】[1] 斯琴塔日哈:斯琴塔日哈蒙古舞文集[C]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