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考复习专题(包括17个专题)人教版

上传人:l****i 文档编号:217552995 上传时间:2021-12-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中考复习专题(包括17个专题)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历史中考复习专题(包括17个专题)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历史中考复习专题(包括17个专题)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历史中考复习专题(包括17个专题)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历史中考复习专题(包括17个专题)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中考复习专题(包括17个专题)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中考复习专题(包括17个专题)人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专题一:三次科技革命的比较名称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四五十年代完成时间19世纪上半期19世纪末20初正在进行理论基础牛顿的力学法拉第的电磁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领先国家英国美、德美国进入的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交通工具汽船(轮船)、火车电车、汽车、飞艇、飞机宇宙飞船重大发明(成果)(最重要发明:蒸汽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富尔顿发明汽船斯蒂芬孙发明火车电机、内燃机。爱迪生发明电灯、电报等。卡尔本茨发明内燃机、汽车。莱特兄弟发明飞机(飞行者号)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工程。生物技术。克隆技术动力能源改良的蒸汽机(

2、蒸汽、煤炭)发电机和电动机(电力)、内燃机(石油)核能思考、启示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改变了社会面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核心瓦特改良蒸汽机发电机、内燃机电子计算机专题二:两次世界大战名称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19141918年19391945年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39年德军突袭波兰开始标志1914年7月底,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重要战役凡尔赛战役(凡尔赛绞肉机)斯大林格勒战役;英法对德宣战结束标志1918年11月,德国投降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作战双方同盟国集团与协约国集团轴心国集团与世界反

3、法西斯同盟性质帝国主义掠夺战争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战后形成体系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主要会议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雅尔塔会议专题三:世界格局的演变二、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1.一战后:1919.11919.6英法美等国在巴黎召开会议,19211922美日等九国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会议,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二战后:美苏冷战:序幕: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铁幕演说”。开始: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正式形成:1949年美国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苏联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两极格局正式形成。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

4、两极格局结束。暂时形成“一超多强”“一超”美国,“多强”:俄国、欧洲、日本、中国。当今世界格局向对极化方向发展。经济走向全球化。(WTO)专题四:党的历史上的重大会议1、中共一大:1921年7月,上海,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2、遵义会议:1935年1月会议的目的是总结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教训,纠正军事指挥上的左倾错误。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和中国革命事业,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转折点。3、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17日)。它总结了两次国内革命

5、战争时期政治策略方面的基本经验,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遵义会议只对当时最迫切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作出决议,而瓦窑堡会议则解决了政治路线问题4、中共七大:1945年46月,延安。大会主要讨论了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大问题。大会指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那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确立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同产党的指导思想。大会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5、中共八大:1956年,北京。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

6、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这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6、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22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内容:思想上: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政治上: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新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开端;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7、中共十二大邓小平理论的形成:1982年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8、中共十三大:1987年系统地阐述了

7、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规定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提出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9、中共十四大:1992年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10、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专题五:中外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1、20世纪初中国的新文化运动:(1)开始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2)主要阵地:新青年;(3)口号(旗帜):民主、科学;(注意:德先生、赛先生分别指“民主”和“科学”)(4)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5)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

8、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6)宣传马克思主义: 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宣传马克思主义。从此,中国的先进分子用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7)影响:为中国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思想。2. 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潮)(1)时间:1416世纪;(2)开始的国家:意大利;(3)实质: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4)核心指导思想:人文主义(5)代表人物(“巨人”):但丁:意大利诗人,著作神曲率先批评教会,是“文艺复兴的先驱”,被誉为“旧时代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最初

9、一位诗人”。达.芬奇:意大利艺术大师,最大成就绘画代表作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莎士比亚:英国剧作家、诗人,代表作有罗密欧和朱丽叶、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6)影响: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3、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运动(法国大革命前的思潮)(1)时间:1718世纪(2)代表人物: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3)核心思想: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 (4)伏尔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由开明的君主执政,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批判天主教会的黑暗和腐朽,把教皇比作“两只脚的禽兽”,把教士比作“文明恶棍”,说天主教会是“一群狡猾的人布置的一个最可耻的骗人罗网”.(5)孟德斯鸠:提出

10、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分立的原则。(6)影响: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7、列举1418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反封建思潮(资产阶级思想运动)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1718世纪的启蒙思运动。4、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2)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诞生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4)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5)伟大实践:巴黎公社是第一次的伟大尝试失败;俄国十月革命是第一次的成功实践。5.列举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及其影响(1)戊戌变法的思想启蒙运动(严复):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打下了

11、基础。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2)辛亥革命的思想解放运动: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3)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4)整理标准问题大讨论。(5)邓小平南巡讲话。6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由学习西方的技术学习、效仿西方的政治制度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1)19世纪40年代,魏源:主张(目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外国的长处,抵抗外国的侵略);(2)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提出前期“自强”后期“求富”的口号,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3)戊戌变法时期,严复译著:天演论,启发了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也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

12、;书的按语里激励人们“自强保种”,救亡图存,反对外来侵略。推行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4)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主张“三民主义”(民生、民权、民族),通过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5)1915年兴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李大钊等进步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专题六:中外改革史1、 中国古代改革1、 春秋时期:管仲改革使齐桓公第一个称霸中原2、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时期)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内容:富国:奖励生产;承认土地私有;建立县制。意义:是秦国富强起来,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确

13、立了封建制度。3、 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1)迁都洛阳(494)。(2)实行汉化政策(穿汉服、学汉语、改汉姓、与汉人通婚)。意义:促进了民族融合。4、 戊戌变法:序幕:公车上书。时间及标志:1898年,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内容:(1)政治: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2)经济:发展农工商业(3)军事:训练新式陆海军(4)文化教育:创办刊物,开放言论;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作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二、外国古代改革1、俄国1861年废除奴隶制改革。 亚历山大二世。影响: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2、日本1868年,明治维新:内容:(1)政治:费藩置

14、县(2)经济:殖产兴业(3)文化:文明开化。3、俄、日改革的相同点:目的:(1)摆脱危机,巩固统治。(2)方式、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3)影响: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同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4、比较中日改革:中国失败、日本成功的原因:(1)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2)改革派力量不同。三、现代改革1、社会主义改革:成功的:匈牙利的卡达尔改革;中国的邓小平改革。失败的:苏联的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改革。2、资本主义改革:罗斯福新政 认识:(1)改革势在必行(2)改革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3)改革要实事求是、坚定不移等。专题七:我国农村政策经历的四次变革1古代商鞅变法:奖励生产,承认土地

15、私有。战国时期李冰父子在岷江修筑都江堰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唐代发明了曲辕犁和筒车两宋时期,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推广占城稻忽必烈推行重农政策。设 “司农司”,命令司农司编写农桑辑要。2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政策的四次调整(对生产关系的调整):(1)、 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了,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2)、农业合作化:在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全国掀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