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及评析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3.54KB
约8页
文档ID:217515383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及评析_第1页
1/8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及评析 执教:江苏省南京市渊声巷小学吴广岭老师学生:湖南省平江县城北学校四年级升五年级学生评析: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史春妍老师教学目标:了解七言律诗,在读正确的基础上,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入情入境,掌握“逶迤”“磅礴”“暖”“寒”等词义;感悟这首诗夸张手法的运用,体会红军长征“不怕难”的革命精神和英勇气概一、初读感知,知人论世1.今天,我们要学习你们湖南出来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写的诗,齐读课题《七律长征》中间有空格,表示停顿,再读课题1)七律,就是七言律诗七言,是指每行诗几个字?七个字律诗,一共几行诗?八行这首诗的体裁是七律,题目就是———《长征》2)知道长征吗?指名说教师补充介绍:长征,中央红军在八十多年前进行的一次著名转移地上几十万国民党军队围剿,天上几十架飞机轰炸,在毛泽东的带领下,红军从瑞金出发,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到达陕北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进行380多场战斗,全程二万五千里3)这是长征中的一些数据,看了这些数字,你对长征产生了怎样的印象?指名说。

是啊,太不容易了,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难(板书)带着这种感受,谁来读课题?评析:长征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基于学情,教师要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读诗要“知人论世”,教师先让学生说,但不是长篇累牍机械地读材料,而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必要时通过介绍“七律”和“长征线路图”,在读题中讲解,又在讲述中指导学生看图,边看图片边听教师声情并茂的介绍,让学生对长征之“难”有了感性认识,朗读和思考也在不断推进2.如此长征,在毛泽东的笔下又是什么样的呢?请看学习任务(一),谁来读?①自己读,借助生字表,读准每个字,读通每个句子②四人小组合作,每人读2句,读错的地方做上标记全班交流,请读错的同学起立,把读错的字词纠正过来,带着大家再读一遍关注“逶迤、磅礴、岷山”的字音)3.谢谢你们的提醒读诗不仅要正确,还要注意节奏,通常七个字的诗句在哪里停顿?第四个字律诗偶句押韵,读的时候韵脚拉长合作一下你们读白色的部分,我读其他的,争取读出节奏,注意押韵,好不好?师生合作读有点读诗的感觉了,同桌也这样合作练一下,争取读出诗的节奏,注意押韵评价:读出了节奏4.漫漫长征路,经历了那么多山山水水,毛主席用了一个词语来概括,是哪个?万水千山。

毛主席先概括写“万水千山”,接着诗中具体选了哪些山?哪些水?浏览课文,找一找,也可以对照地图或注释指名说,五岭、乌蒙山,岷山,金沙江和大渡河评析: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堂学习就是由不会到会的过程,让学生有自主合作的学习机会,在读正确的环节,老师面向每一个学生鼓励孩子自己纠正错误,当堂改正,并提醒全班同学,让学习活动更加平实、扎实随后,师生合作读,在读正确的基础上,注意节奏、韵律,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会概括中心词,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二、精读“山”,质疑问难1.我们先来看,毛主席眼中的五岭和乌蒙山,默读这两句诗,画出读不懂的地方2.哪里不懂,提出来逶迤?磅礴?这几个二类字很有特点:(1)逶迤你看这两个字,都是什么偏旁?走之底是啊,两个“走之底”走啊走,走啊走板画:曲折、长长的波浪线)能猜出意思吗?曲曲折折,走了很远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五岭?连绵起伏图)你看,就是这样曲曲折折,连绵起伏谁会读?你准备怎么读?(声音拉长)就请你读你看,拉长的语调也可以表现诗歌的内容2)另外一个词是(磅礴),都是什么偏旁?石字旁这两个字不仅都是石字旁,笔画还特别多,磅字15笔,礴字21笔。

这么多笔画堆在一起,结合偏旁,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乌蒙山?雄伟高大,高耸入云图)乌蒙山平均海拔2000多米,700层楼那么高,最高峰4000多米谁会读?你准备怎么读?(声音提高、加重)就请你读你看,语调的抑扬顿挫也可以表现诗歌的内容3)小结:要翻越这样的山岭,用一个字来说(指板书)———难!更何况红军战士是在忍饥挨饿、拖着疲惫之躯的情况下呢!难,难于上青天!评析:对生字词“逶迤”、“磅礴”的理解,教师匠心独运,从字形结构入手,想象词语含义,然后通过简笔画勾勒,让学生主动参与板画,充分调动学生想象力,再呈现五岭和乌蒙山的图片相互映衬,直观而生动诗歌讲究音韵美,声音同样表情达意,语调的变化为有感情地诵讀全诗打下了良好基础3.读到这里,你有新的问题吗?学生提问1)这两座山在毛主席眼中像什么?五岭像什么?指名说,细浪乌蒙山像什么?泥丸2)毛主席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李白曾经写过“飞流直下三千尺———”,李白把庐山瀑布夸大是为了赞美它的壮观,毛主席把山岭写得这样小,又是为了赞美什么呢?想一想再举手,联系上下文思考3)指名答面对万水千山,红军怕吗?不怕!(板书)用你的声音告诉大家,面对千难万险,红军怕吗?(加大声音)不怕!还从哪个词读出来“不怕”?只等闲。

只不过是———平平常常,普普通通李白把小的夸大,这是诗人的浪漫,毛主席把大的缩小,这是革命家的浪漫,是藐视困难的情怀4.怎么才能读出这种情感呢?请看学习任务(二),谁来读?①练读前四句,注意通过语调的变化来表现内容和情感②四人小组交流,推荐进步最大的一个,准备在全班读谁来评一评?你觉得哪里可以读得更好?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齐读这四句评析:学贵有疑,教师顺学而导,分层次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教师关注学生思维发展的表现通过对长征“极难”和“极小”的比较,把学生带入诗歌情境,感受红军不怕难的精神和英勇气概课堂,应该保证学生读的时间,让读书更充分,让思考有余地这里的学习活动设计,既给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也给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方法,由此学生才能读出疑问,读出想法,读出感悟三、精读“水”,体悟情感1.红军长征经历了这些山,还经历了哪些水?金沙江和大渡河请你读这两句2.同学们,这两句其实写的是长征途中两个经典故事,一个是巧渡金沙江,一个是飞夺泸定桥1)我们先看“巧渡金沙江”对这金沙江南岸的崇山峻岭,敌人打起了如意算盘,想把红军消灭在这深山峡谷中但毛主席巧用调虎离山计,反而把敌人引到深山里转圈圈,红军主力趁机过江,等敌人明白过来,赶到金沙江岸边的时候,发现红军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捡到了几只丢掉的破草鞋。

2)这一仗打得漂亮这个时候,战士们什么心情?喜悦这句诗里,哪个字最能表达这种喜悦?暖你能不能读出这种喜悦来?不费一枪一弹,不费一兵一卒,就顺利渡江,你高兴吗?不仅表现在脸上,还要表现在声音里?就这样读3)如果说,巧渡金沙江充满着胜利的喜悦,那飞夺泸定桥,就是一次血与火的考验请看视频4)大家看图,13根光秃秃的铁索,22位勇士,为了打通这条生命之道,硬是冲向了对岸,数名战士壮烈牺牲看着这样的情景,再读这句话,自己练练,看能读出什么?(5)指名说读出了环境凶险,读出了对死去战友的怀念情感,读出了一种精神这种环境,这种情感,这种精神,都融入到了诗中的哪个字?寒谁来读这句———大渡桥横铁索寒?3.两场战争,两种心情,一个喜悦,一个悲壮,一个智慧,一个勇敢,一个暖,一个寒请同学们再自己练读这两句诗,读出这一寒一暖背后的温度谁来读?指名读,我听出了胜利的喜悦谁再来读?我听出了对战友的无限缅怀……4.同学们,长征中的战斗又何止这两场?据统计,长征路上,红军遭遇战斗380多场,平均每天就有一次,平均每两百米就有一个战士牺牲这么险恶的环境,这么多的困难,红军怕不怕?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评析:联系上下文推想关键字词的含义,先讲故事激发兴趣,然后学生谈感受,再进一步通过朗读,体会红军不费一枪一弹、不伤一兵一卒巧渡金沙江后的那种喜悦和自豪。

接着,学生观看“飞夺泸定桥”的视频,再反复品读、充分感悟红军抢渡大渡河时的惊险悲壮和惊心动魄文本如此解读,“暖”和“寒”变得丰满而厚重,教学难点也被成功突破四、熟读成诵,总结升华1.同学们,当红军翻过千里雪山(呈现“红军翻越雪山”图),长征即将走向胜利的时候,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这时候,毛主席登山回望一年来的长征历程,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诗2.你们也来练练,请看学习任务(三),谁来读?①练习有感情地诵读,争取背下来②小组里比,选读得最好的全班比1)小组推荐出来的人中,选一个女生读,没发过言的优先(配乐)读得好,把自己带进去了五岭逶迤算什么,乌蒙磅礴算什么,在我红军面前不过是细细浪花、小小泥丸2)小组推荐出来的人中,再请一个男生,读得最好的一个金沙水拍算什么,大渡桥横算什么,看我红军运筹帷幄、勇猛突破!(3)请所有的女同学站起来,你们就是红军女战士,一起诵读这首《七律长征》……千里雪山算什么,艰难险阻算什么,看我红军坚定乐观、勇敢顽强4)请所有的男同学站起来,你们就是红军战士,一起诵读这首《七律长征》……3.请全班起立,不看学习单,面向台下的听课老师,在你们纪念平江起义90周年的时刻,一起诵读毛主席的这首《七律长征》。

学生齐诵)4.下面,请大家欣赏这首诗的歌曲视频,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感受评析:本课设计了三次学习活动,关注各层次学生发展:第一次讀,关注后进生;第二次读,关注有进步的学生;第三次读,给最优秀学生展示的舞台作为诗歌教学,诵读贯穿始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从一开始读正确,到读得有节奏、有停顿,在理解基础上读得有韵味、有跌宕、有感情尤其结尾,学生熟读成诵,面向全场五百位听课教师配乐齐诵,富有震撼力,既现场检验了学习效果,也契合了当地纪念平江起义90周年活动,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作业:阅读或观看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书或电影、电视,也可以上互联网点击关键词“长征”,查找并阅读有关长征的故事吴广岭,教育硕士,中小学高级教师,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鼓楼区学科带头人,区优秀青年教师,省市级课题主持人曾获全国中小学公开课电视展示活动一等奖,南京市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鼓楼区语文赛课特等奖等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