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技术课件(2014)概要

上传人:慢*** 文档编号:217455723 上传时间:2021-12-02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7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安技术课件(2014)概要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公安技术课件(2014)概要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公安技术课件(2014)概要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公安技术课件(2014)概要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公安技术课件(2014)概要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安技术课件(2014)概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安技术课件(2014)概要(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定制化移动终端和系统安全加固,公安大学警务信息工程学院 李欣,2,个人简介,李欣,博士 ,警务信息工程学院 院长 联系方式 : , 15601299168,东配楼501,主要研究方向: 智能计算与信息处理技术 密码技术与应用 信息通信技术 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CPK Unified Identity Based Secure Remote Access System for Mobile Terminal(EI) Segmentation of Fiber Image Based on GVF Snake Model with Clustering Method(EI) 主要奖励: 2012

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9年公安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9个人三等功,3,提纲,主要内容,第一节 公安预防理论概述 一、公安预防的含义 二、公安预防的原则 三、犯罪情景预防 第二节 公安预防技术基础 一、探测与传感技术 二、危险源辨识与分析技术 三、网络安全保障技术,主要内容,第三节 公安预防关键技术 一、身份标识技术 二、公安探测传感技术 三、身份识别技术 第四节 公安预防技术典型应用 一、视频监控技术在公安预防中应用 二公安预防设施技术应用 三、违禁物品安检技术应用 四、火灾预防技术应用 五、计算机及网络安全技术应用,公安预防技术,公安预防技术立足于采用科学技术手段和措施,消除或减少

3、故意或过失可能危害人民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行为的各种要素,达到预防社会安全事件和犯罪行为的目标。公安预防技术的应用能有效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避免和减少损失,从而节约社会资源,有助于更好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公安预防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源自社会中的社会安全事件是能够预防的观点。凡是由于人类自身的活动而造成的危害,总有其产生的因果关系,探索社会安全事件的原因,采取有效的对策,原则上说能够预防社会安全事件的发生。所谓公安预防,就是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防止和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出现,把社会安全事件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 由于公安预防是事前的工作,因此,公安预防的有效性就十分重要

4、。为了使公安预防工作真正起到作用,一方面要重视经验的积累,对既成社会安全事件和大量未遂社会安全事件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发现规律,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要采用科学的安全分析、评价技术,对社会中的人和物的不安全因素及其后果作出准确的判断,从而实施有效的对策,预防社会安全事件的发生。,公安预防的原则,(一)偶然损失原则 安全事件发生的后果(人员伤亡、健康损害、物质损失等),以及后果的大小如何,都是随机的,是难以预测的。反复发生的同类社会安全事件和犯罪活动,并不一定产生相同的后果,这就是社会安全事件和犯罪活动损失的偶然性。,公安预防的原则,(二)因果关系原则 因果关系是指事物之间存在着某一事物是另一事物

5、发生的原因的关系。安全事件是许多因素互为因果连续发生的最终结果。一个因素是前一因素的结果,而又是后一因素的原因。安全事件的因果关系决定了安全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只是时间或迟或早而已,这就是因果关系原则。,公安预防的原则,(三)3E原则 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技术原因、教育原因、身体和态度的原因、管理的原因等四个方面。针对这四个方面的原因,可以采取三种防止对策,即工程技术(Engineering)对策、教育(Education)对策和法制(Enforcement)对策,即所谓3E原则。,犯罪情景预防,公安预防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犯罪预防。所谓犯罪预防,就是为消除或者减少犯

6、罪产生的一切原因和条件,防止、阻遏犯罪行为的发生,减少乃至根治犯罪现象,对全体社会公民所采取的一系列防治措施体系。 犯罪可预防的主要依据:一是犯罪的产生并非偶然,有其因果链条;二是犯罪行为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是人心理的外化,而人的性格是可变的,行为是可以影响的;三是外部环境在变化,人类行为存在极大的可变性,犯罪行为可能发生变化。,探测与传感技术,探测与传感技术就是利用物理、化学或者其它手段对感兴趣的目标对象特征信息进行采集和收集,重点关注目标对象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时所发生的状态变化。传感器是探测与传感的技术装置,它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

7、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等要求。,危险源辨识与分析技术,(一)危险源辨识技术危险源辨识简单讲就是将探测与传感获得的数据与危险源的标准数据进行对比,目的是获得对被探测与传感对象的认识。通过探测与传感阶段可以得到一组潜在危险源的数据,例如危险物品的图像数据、危险物品的探测光谱等等。接下来需要将获得的数据与掌握的参考数据进行比较并做出判断。,风险分析技术,风险分析是基于大量的实验结果和广泛的事故资料统计分析获得的指标或规律(数学模型),对安全系统的设施、环境、人员和管理等方面的状况进行定量计算,分析结果是一些定量指标,如安全事件发生的概率、安全事件的伤害(或破坏

8、)范围、定量的危险性、事故致因因素的事故关联度或重要度等。常用的分析分析方法有事件树分析、事故树分析、马尔可夫模型分析法等。,危险源辩识分析,公安预防主要针对的是社会安全系统。社会安全系统由安全物质和安全信息等诸要素构成,安全物质包括工具设备、能源、危险物质、人员、资金等;安全信息包括政策、法规、指令、情报等。因此,危险源辩识与分析要与系统工程方法相结合。,网络安全保障技术,网络安全保障需要从策略、管理和技术三个层面进行全面考虑。在策略和管理层面上,考虑的重点是网络安全保障的法律法规、安全标准、安全评估、安全措施以及安全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等;在技术层面上,考虑的重点是网络实体的物理环境、

9、基础结构、运行安全、操作系统、应用平台等安全。,公安预防关键技术,身份标识技术 在对人本身进行的身份标识方式中,普遍使用的是身份证、户口簿、护照、暂住证(已取缔)、证明信、永久居留证(俗称绿卡)、驾照、健康卡等。这些身份标识方式记载着名字、住址、出生地、出生日期等。随着技术的发展,身份标识方式开始使用防伪标识、条形码、磁条、IC芯片、指纹、虹膜、声音、DNA数字身份等。,公安探测传感技术,(一)入侵物理探测技术 入侵行为的特征是多方面的,以这些特征为探测依据的入侵探测器的种类也是各种各样。入侵探测器的核心部件是传感器,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报警系统的性能和用途。按照传感器种类,可将入侵探测器分为

10、声控、感应、振动、开关、玻璃破碎、主动与被动红外线、微波、超声波、视频、感烟、感温、感光以及多种类型的双技术复合探测器等。,(二)视频图像采集技术 视频图像采集技术按照成像原理,可分为可见光视频图像采集技术和夜视条件下视频图像采集技术两大类。夜视技术又可以细分为微光夜视技术、雷达技术及红外成像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传感器组成及分类 作为数据采集系统,传感器已在公安系统得到广泛应用。所谓传感器,是一种以一定的精确度将被测量(如位移、力、加速度等)转换为与之有确定对应关系的、易于精确处理和测量的某种物理量(如电量)的测量部件或装置。它主要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电子线路等组成。,遥感技术,遥感

11、(Remote Sensing,简称RS)是美国地学工作者在20世纪60年代创造的技术用语,1972年随着第一颗地球观测卫星LandSat发射成功而迅速得到普及。遥感技术是在现代物理学(包括光学技术、红外技术、微波技术、雷达技术、激光技术和全息技术等)、空间科学、电子计算机技术、数学方法和地球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是一门先进的、实用的探测技术。,身份识别技术,(一)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识别技术。射频识别系统是由信息载体和信息获取装置组成的。其中

12、装载识别信息的载体是射频标签(在部分识别系统中也称作应答器、射频卡等),获取信息的装置为射频读写器(在部分系统中也称作问器、收发器等)。射频标签与射频读写器之间利用感应、无线电波或微波能量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实现数据交换,从而达到识别的目的。,(二)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是利用人体生物特征进行身份认证的一种技术。研究和经验表明,人的指纹、掌纹、面孔、发音、虹膜、视网膜、骨架等都具有惟一性和稳定性等特征。目前,符合上述要求的生物特征可分为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其中,生理特征包括手形、指纹、手指、手掌、虹膜、视网膜、面孔、耳廓、DNA、体味、脉搏、足迹等。行为特征有签字、声音、按键力度、步态、红外温谱图等。,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