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竞赛为载体培养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17361282 上传时间:2021-12-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9.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科技竞赛为载体培养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以科技竞赛为载体培养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以科技竞赛为载体培养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以科技竞赛为载体培养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以科技竞赛为载体培养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科技竞赛为载体培养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科技竞赛为载体培养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以科技竞赛为载体培养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 何海生 侯保航摘 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国家未来整体人才质量的高低,也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人才基础和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拔尖创新人才是卓越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表现形式,科技竞赛在培养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三方面论述了科技竞赛在培养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中的作用,从开放实验平台、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双重激励机制、依托企业联合培养四方面阐述了科技竞赛在培养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中发挥载体作用需采取的措施。关键词:科技競赛;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在致中国人

2、民大学建校80周年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党和国家事业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研究生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国家未来整体人才质量的高低,也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人才基础和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拔尖创新人才是卓越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表现形式,科技竞赛在培养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科技竞赛在培养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中的作用1.有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研究生比较重视对确定性知识的学习,缺乏对未知知识或领域的探索,参加科技

3、竞赛,既能运用确定性知识,也是获取不确定知识的重要途径。科技竞赛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为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各种思想的碰撞共鸣提供了一个平台。为了完成一项科技竞赛,研究生要不拘泥于书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不依赖于常规,敢于探索、大胆创新。研究生参加科技竞赛,在独立探索、思想交锋的过程中有助于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从不同学科出发多方位、多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新方案。参加科技竞赛可以培养研究生开阔的视野、敏锐的观察力、发散的思维和创新的意识,能充分发挥研究生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潜力,尽情释放研究生的创新激情。2.有助于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研究生教育培养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重理论研

4、究、轻实证运用的现象,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脱节。目前,虽然国家大力发展专业型硕士,各高校招收专业型硕士的比例也越来越高,但与之相配套的校外实践基地却没有实质性增长,鼓励研究生参加科技竞赛能弥补学校资源的不足,使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同时,在接触具体工作之前,科技竞赛是研究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在研究生培养中,把已获得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科技竞赛是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桥梁。无论是规定选题还是自主选题,无论是编程、制作模型还是完成一个作品,都需要研究生去构思、设计、制作,亲自动手完成。完成一项科技竞赛的过程,也是研究生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高的过程。3.有助于研究生团队合作能力

5、的培养当今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无论身处何种工作岗位,仅凭个人单打独斗难以适应如此激烈的竞争强度,而身处一个团队,依靠团队的力量更有可能去完成复杂的任务。当今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精细,每个人只能掌握其中一个或几个环节,个人去独立完成一项重要工作已经越来越难。在未来社会中,团队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团队合作能力也成为研究生的一项必备能力。完成一项科技竞赛,能使研究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研究生参加的科技竞赛大多需要组队完成,这就涉及到团队成员的分工、协调、合作。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团队成员一起商量竞赛方案,进行合理分工,统筹协调工作进展,有的科技竞赛比赛周期很长,在合作的过程中还涉及到团队成员性格

6、的磨合等诸多问题。遇到困难时,大家彼此安慰、相互鼓励去克服困难,完成比赛。完成一项科技竞赛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团队成员相互磨合、彼此协作、培养团队合作能力的过程。二、发挥科技竞赛在培养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中载体作用的举措参加科技竞赛在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研究生参与科技竞赛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研究生参与科技竞赛的积极性,使科技竞赛这个载体在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作用,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开放实验平台研究生参加的科技竞赛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需要一个科研平台来完成,高校的实验室就是这样一个平台。目前高校的实验室或用于日常教学、或用于科学研究

7、,虽然也对研究生开放,但力度还不够,仅限于某个学科或某个导师的研究生,实验室资源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闲置。高校可以尝试在不影响教学和科研的前提下面对研究生开放实验室,实行实验室使用预约制,在规定时间内研究生可以利用实验室内的资源。这就需要高校实验室管理部门整合学校实验室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及时发布实验室使用资源,包括实验室使用时段、实验室主要设备、可以面向哪些学科、能完成哪些实验等,对研究生使用实验室给予详细指导。高校之间可以建立校际实验室共享平台,在平台范围内,不同学校的研究生都可以使用平台上的实验室,实行资源共享,使研究生能接触到更高水平的实验室,从而在完成一项科

8、技竞赛时能得到更多地帮助。2.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大家也许会认为研究生参加科技竞赛最有保障的就是指导教师,研究生参加科技竞赛的指导教师自然是研究生的导师,但实际情况是有的研究生导师指导科技竞赛的积极性并不高,研究生参加科技竞赛的指导教师具有随机性。要充分发挥科技竞赛在培养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中的作用,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指导教师队伍至关重要。指导教师可以是研究生的导师,也可以是热衷于研究生科技竞赛的青年教师,在国际性的研究生科技竞赛中还可以邀请外籍专家担任指导教师。高校可以建立研究生科技竞赛指导教师专家库,对每位专家的信息进行详细标注,包括擅长的研究领域、指导科技竞赛获奖、发表学术论文等信息,指导教

9、师专家库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补充指导教师。准备参加科技竞赛的研究生可以在专家库中选择指导教师,以便能得到针对性的指导。高校要对指导教师队伍定期进行培训,及时发布科技竞赛信息,保持指导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3.完善双重激励机制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参与科技竞赛的积极性不高,与高校的相关政策有关系,如有的高校重奖高水平学术论文,但对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水平科技竞赛获奖却没有相应的奖励政策或者不能与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获得的奖励相提并论。高校鼓励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参与科技竞赛,完善激励机制是一個重要方面。明确激励对象,研究生和指导教师。对研究生的激励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以西安理工大学为例,物质激励可以参

10、照西安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计划资助和奖励办法,对于在重要科技竞赛中代表学校取得重大突破的研究生给予奖励,精神激励可以参照知行榜样颁奖晚会的形式举办颁奖晚会。对于指导教师,除精神激励外,要适当给予物质激励,在职称评审、年度考核、研究生导师遴选等方面给予倾斜,如教师指导研究生获奖达到一定等级可以计入年度考核的科研业绩积分,指导研究生在重要赛事上获得高等级奖项相当于发表高水平论文等,提高教师参与指导研究生科技竞赛的积极性。4.依托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科技竞赛更多体现在实践应用环节,着重于解决实际问题。高校可以和企业合作,由企业从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考虑设置竞赛主题,冠名比赛,提供比赛奖励,高校具体负责赛事

11、的组织和承办。面向企业的科技竞赛,要想吸引教师和研究生积极参与,就要改变目前科技竞赛的认定办法。以西安理工大学为例,认定科技竞赛以政府主办的为主,主办部门的行政级别越高,科技竞赛的重要性越强,对于企业主办的赛事大多不予认定。这种认定办法操作性强,认定工作简单易行,但一些知名企业举办的赛事在行业内的影响力甚至在全国的影响力都很大,得到了普遍认可,高校在进行认定时也需给予适当考虑,把这些科技竞赛纳入到认定范围内。培养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科技竞赛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不可替代。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以科技竞赛为载体培养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满足国家对卓越人才的渴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

12、大复兴提供人才保障。参考文献:1习近平致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的贺信OL. http:/2冯涛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影响因素与对策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06)3李扬帆,田苏宏.以竞赛为抓手培养学科交叉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研究生,2015(10)4吴韶波等.依托学科竞赛提升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国研究生,2016(7)5张应春,熊薇.地方高校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研究J.大学教育,2016(1)6郑益慧.三位一体构建工程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12)7丁珠玉等.以科技竞赛为载体培养工科学生创新能力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8熊薇等.基于协同创新的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地方理工科院校实施案例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5(11)9成立等.“2011计划”与研究生拔尖人才培养机制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3)10刘亚敏、王时雨.应对新常态: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走向J.高等教育评论,2016(1)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