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隐喻角度试析汉语中的歇后语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17360419 上传时间:2021-12-0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7.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隐喻角度试析汉语中的歇后语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隐喻角度试析汉语中的歇后语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从隐喻角度试析汉语中的歇后语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从隐喻角度试析汉语中的歇后语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隐喻角度试析汉语中的歇后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隐喻角度试析汉语中的歇后语(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从隐喻角度试析汉语中的歇后语 渠小霞【摘要】歇后语是我国特有的语言形式,在日常生活和文学语篇中都被人们广泛使用。本文从认知隐喻和语音隐喻的视角分析歇后语中的隐喻现象。【关键词】歇后语 认知隐喻 语音隐喻一、引言歇后语是我国特有的语言形式,被人们广泛使用。根据现代汉语歇后语可以分为两类:喻意歇后语和谐音歇后语。隐喻是从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即从“始发域”向“目的域”的映射。人们通常把較为熟悉、具体的概念域映射到不太熟悉的概念域上,这样有助于对后者的理解。隐喻可分为三类:结构性隐喻、方位性隐喻和本体性隐喻。本文将从隐喻的这三个分类出发分析喻意歇后语中的隐喻现象。语音隐喻主要从语音层

2、面来论述跨域喻指的现象,本文从语音隐喻角度分析谐音歇后语中的隐喻现象。二、隐喻类型与喻意歇后语1.结构隐喻。结构性隐喻是指隐喻中始源概念域的结构可系统地转移到目标概念域中,使后者可按照前者的结构来系统地加以理解。例(1)八仙过海各显各的本领(2)老黄牛吃草吞吞吐吐(3)瞎子过河不知深浅在例(1)中,八仙过海是中国为人熟知的一个典故,通过源域中八仙过海的过程可以很容易地推断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各显本领的一种状态。在例(2)中源域老黄牛吃草时的特点被映射到了目标域行事风格上,在生活中,人们用吞吞吐吐形容一个人说话做事不干脆,留有余地,老黄牛吃草的特点很好的反映了这样的说话做事方式。在此歇后语的使用中

3、,说话人只说前半句,听话人就能理解到说话人的意思。同样在例(3)源域中瞎子过河所具有的找不着方向和摸索的特点进入到了目标域中人做事时没有名清楚事情的难易程度的状态。2.方位隐喻。方位隐喻是指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人们把具体的空间方位概念如“上下”、“高低”、“远近”、“前后”等投射到抽象的概念上,如情绪状态,社会地位,心理状况,实力状况,事情发展的情况等,形成用方位词表达抽象概念的隐喻式表达。例(4):掀开窗子说亮话没里外(5):过河的车子只能向前,不能后退例(4)中用具体的方位词“里”、“外”喻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疏,把空间域中的概念映射到了关系域中,使得抽象的概念形象且易于理

4、解。例(5)中方位词“前”表示好的方向,而“后”则表示不好的方向。3.实体隐喻。这类隐喻是基于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物质的体验,这种体验有助于我们理解抽象的概念。例(11)瓷公鸡一毛不拔(12)井底的蛤蟆没见什么天日(13)野鸟不进笼子这三例中源域中的概念都是实际的物质,“瓷公鸡”的特征就是没有羽毛,用这种具体形象的特征来喻指一个人吝啬小气的人物特点;例(12)中用具体的实物“井底的蛤蟆”来喻指见识短这样的抽象概念;例(13)中,用具体的实物“野鸡”不如笼子的特征来映射一个人难以管教的概念。三、语音隐喻与谐音歇后语1.音同形异义异类隐喻。音同形异义异字或词是指语音形式相同,而书写形式和意义不同。在汉

5、语中音同形异义异字大量存在,在歇后语中这类语音层面的跨域喻指现象也为数不少。如:例(18)背个算盘街上走找帐打(仗)“帐”与“仗”同音,“找仗打”形容一个人自己找事,没事找事。用喻体“帐”来跨域喻指本体“仗”,属于语音层面的隐喻,即语音隐喻。(19)岸上网鱼网网空(往往)“网”与“往”同音,在岸上网鱼每一网都会是空的,比喻做事情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所以很形象地揭示了没有用对方法做事情“往往空”的道理,用喻体“网”来跨域喻指“往”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句子的意思。2.音近形异义异类隐喻。音近形异义异字或词是指语音形式相近,而书写形式和意义不同。在歇后语中多有体现,如:(20)八个偏头坐一桌谁也瞧不齐谁

6、(起)(21)唱戏的胡子假毛(冒)(22)半天里抓云难拿(哪)“齐”与“起”是近音字,此歇后语通过两个字相似的发音方式而实现了意思的转换,用喻体“齐”来语音隐喻“起”。“毛”与“冒”,发音方式相近,喻体“毛”语音喻指“冒”。同样“拿”与“哪”发音方式相近,用喻体“拿”语音喻指“哪”,同时各例句的前部分的引子都起到了形象生动的作用。四、结论本文从认知隐喻的角度对汉语中歇后语中的隐喻现象进行了分析,分别从隐喻的三个分类即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的角度对歇后语中的喻义歇后语进行了分析,从语音隐喻角度对谐音歇后语现象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汉语歇后语中的隐喻现象及其认知方式。参考文献:1现代汉语M.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254-255.2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3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3.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