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城市夏天更热”教学片断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217301214 上传时间:2021-12-0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哪个城市夏天更热”教学片断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哪个城市夏天更热”教学片断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哪个城市夏天更热”教学片断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哪个城市夏天更热”教学片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哪个城市夏天更热”教学片断(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哪个城市夏天更热”教学片段说明:下面的教学片段是由山东省青岛第四十三中学的徐志芬老师提供的。该课题学习采用教师引导下小组合作的课堂学习模式。在本次统计调查活动中,因考虑到学生要在众多的因素中进行筛选有说服力的因素,选择关注点建立富有个性的标准,这个过程是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同时还需要收集大量的资料和数据,综合运用几种统计量理性地分析、比较。所以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引导学生思考:影响人体冷热感觉的因素、具有代表性的时间段、数据收集的具体方案、比较的初步标准等,然后请各学习小组具体收集相关数据。课后学习小组根据初步的标准进行数据处理,写成报告。第二课时,交流各小组的数据、比较标准,在比较、评析

2、的基础上,形成各自的价值判断。下面的教学片段从属于第一课时。老师展示问题内容:暑假就要到了,我要到武汉玩几天,武汉挺热的。我要到长沙去玩几天,长沙也挺热的。华华 晶晶师:你们还知道哪些城市的夏天特别热吗?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很发散,不仅想到了源于民间的最早流传的四大火炉城市吐鲁番、武汉、济南、南京。还想到了近几年刚被誉为火炉城市的重庆、长沙、成都等。师:影响这些城市冷热的因素有哪些?生A:温度、湿度生B补充:降水量、风速、地形生C补充:太阳辐射量、植被、日照时间生D补充:人口密度、海拔、纬度(老师都给予肯定和表扬。)师:为了对这些因素作出客观的判断,我们该收集哪个时间段内的相关数据?生(部分):

3、夏天的生(有些):7、8月份的生(有些):7月份的师:为什么?生:因为这些城市不像青岛靠海,热得晚,8月份比7月份热。他们是内陆城市热得早,最热的月份应该是7月份。(让学生学会从整个夏季中筛选具有代表性的一小段时间段进行研究) 师:小明想从数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到底谁哪个城市夏天更热,可是为了节约时间、人力,他想先从南京与武汉两个城市着手研究,下面是小明初步搜集到的信息,我们可以在小明设计的表格中再设定哪些栏目?(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然后设定在表格中。)(让学生从许许多多的城市中选取两个城市去研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其中的方法,然后再举一反三,以点带面地去研究其他城市其他时间段。同时选取南京与

4、武汉两个城市,是因为的南京与武汉最高温度的平均数,平均温度的平均数都很相近,学生在探究分析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来比较哪个城市夏天更热。借此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009年7月南京天气日期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平均温度25262628272927303228313031302931323232323125282626272523242425最高温度30303232313230353531363236343135373636363727303029312826272627(“飘单”的形式

5、出现一个表,旨在为学生整理数据提供一个工具,同时也给学生一定的引导)学生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选好标准,设定在表格中。A组:设定的标准是最低气温、降水量、高温35度以上的天数B组:设定的标准是降水量、温差、高温中30度以上的天数、风速C组:设定的标准是平均降水量、高温中的中位数、风速D组:设定的标准是平均降水量、温差、风速但老师发现前面提到的地形、纬度、植被、海拔高度、人口密度等因素没设定在里面,老师故意狐疑。师:为什么前面提到地形、纬度、海拔高度等因素每个小组都没设定在里面?生:在相同的一段时间内地形、纬度、海拔高度、植被、人口密度等因素都是些不变量或微变量,因此没设定在表格中。(建立标准的过程是一个艰难的选择过程,到此学生已认识到标准的多样性和现实问题的复杂性. 人为地建立自己的一个度量标准。)师:每个小组都已经选定了自己的比较标准,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电脑分工收集这两个城市的相关数据教师巡视,参与到每个小组中,发现学生上不同的网站收集到的数据是不统一的,会给数据比较带来麻烦,会影响最后的展示交流。师:每个小组把收集到的数据利用教师机与学生机的联网传送到教师机的表格中进行汇总。教师再把汇总的数据稍微调整,做到统一,返给学生,实现资源数据共享与统一。为下一步探究做好资源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