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山岳的形成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217300325 上传时间:2021-12-0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2山岳的形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42山岳的形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42山岳的形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42山岳的形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2山岳的形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学目的1.以山岳为例,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3.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4.举例说明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知识结构内容解析1.本节内容的设计思路。山岳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系,所以,在讲述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之后,本节将山岳作为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个典型案例单独讲授。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关系,为了让学生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本节在讲述了山岳的形成之后,还以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为案例,剖析了山岳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所以,本节有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

2、山岳的形成,介绍了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规模;另一个是山岳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本节以山岳为案例,对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剖析,目的是让学生对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更为深入理解,学会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剖析方法迁移到其他构造地貌的学习中。2.对褶皱和断层内容的处理。褶皱山和断块山都发育在一定的地质构造上,所以,教材在讲述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的时候,都是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些基本地质构造的形成讲起的。它们是学习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础,但不是最后的落脚点。最后的落脚点是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本形态。当然,作为基本的地学常识,褶皱和断层

3、的知识是需要掌握的。3.“活动1”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旨在强化学生对向斜和背斜的认识。在大型工程建设中,尤其是设计交通线路走向、修建隧道等时,时常会用到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方面的知识。因此这个“活动”的第一步是先根据向斜和背斜的成因和特点,学会如何判断向斜和背斜;第二步是选择修建地下隧道的位置。4.“火山”部分内容组织。教材从三方面介绍了火山,即火山是如何形成的、火山的结构、火山的规模。在火山的形成部分,教材用对比的方式介绍了两种不同的火山活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一种是裂隙式喷发与玄武岩高原的形成,一种是中心式喷发与火山锥的形成,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并不是所有的火山喷发都能形成火山锥。这给学生将来有

4、机会到野外观察火山提供一个基本常识。5.“活动3”的设计意图。本活动中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用表中给出的数据阐述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第二个问题是给出实际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在山区修建公路应该考虑哪些自然和人文要素,以考查学生运用课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表4.1给出的数据是铁路和公路的坡度限制,即水平前进100米海拔高度的变化。从表中可以看出,铁路对坡度限制的要求较高,而公路的要求较低,对于山岳地区来说,修建公路要比修建铁路的难度低。教学设计【引入新课】首先展示世界地形图,让学生看世界陆地地形大势,认识山岳是构成陆地的骨

5、架。然后提出问题山岳是如何形成的,引出山岳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作用有关,指明本节的目的通过个案分析认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习新课】1.在山岳形成部分,无论哪一种类型的山,教师都可以按照内力作用地质构造地貌发育的线索展开分析。在讲述褶皱山和断块山之前,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与褶皱或断层的形成有关的背景知识。在地壳稳定时期,一些地区沉积环境相对稳定,比如海底、湖底或盆地底部,物质沉积形成了沉积岩层。如果未遭受剧烈构造运动的干扰,这些岩层绝大部分是水平的,上面的岩层较新、下面岩层较老。如果受到构造运动的强烈干扰,这些岩层就会发生弯曲变形甚至断裂,形成褶皱和断层。为了让学生理解岩层发生弯曲变形而形成

6、褶皱的过程,教师可以从两侧水平挤压手中的教科书,让学生观察书页的弯曲变化,并参考相关模型讲述褶皱构造的特点、基本形态及其判断依据。在地貌上,褶皱构造可以形成两种不同的山,一种是背斜山,它的形态和背斜构造形态基本一致;另一种是向斜山,它是由向斜遭受外力的差异性侵蚀形成的。这两种山通称为褶皱山。对于这两点,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一定要阐述清楚。至于地壳为什么会发生水平挤压运动,不是本课的内容,教师可以让有兴趣的学生阅读“褶皱山系是如何形成的”一文。对于断层,可以参考相关模型,通过与褶皱的对比来讲授。断层和褶皱的区别主要有两点:一是断层的岩层是不连续的,二是两侧岩体沿断层面发生了明显的位移。至于断层形成

7、的断块山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演示相关模型来让学生理解。火山部分难度不大,建议教师从影视资料入手,引导学生系统地分析火山的形成过程、结构特征和规模大小。2.对于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部分,教师可以先给出活动第一题的数据,让学生从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价等方面,分析山岳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的影响;再从线路技术要求分析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需要将线路位置选在哪里、如何设计线路走向,进而总结出山岳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空间布局和走向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是作为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案例出现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组织教学。【部分活动与参考答案】活动31.根据岩层新老

8、关系判断,乙地是背斜,甲地是向斜。由于向斜岩层差异侵蚀的结果,形成山岭的是向斜,所谓“向斜成山”。2.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走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在乙地,因为背斜的岩层走向类似于石拱桥,能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而且不利于地下水储存,便于施工。活动5答案要点:1.从表4.1分析,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远远小于公路,说明其对地形的要求较高。从表4.2分析,山岳地区修铁路的工程量和造价均比平原、丘陵地区高。综合分析来看,在山区修铁路比较困难,而发展公路相对容易些。2.(1)公路选线时考虑了地形、河流、沼泽等自然因素。公路在山谷中穿行时,呈“之”形弯曲,减少陡坡的影响,同时道路尽量避开陡坡面;公路跨越河流时需要修建桥梁;公路避开沼泽地。(2)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公路在选线时要尽可能多地联系居民点,方便人们出行,这说明人口和聚落等人文因素,也是公路选线时要考虑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